在大阪,飛田新地和松島新地這類地方,外人聽著名字,總覺得帶著些許神秘色彩。其實追溯歷史,這些區域曾是大阪有名的色町,說白了就是日本過去的“花街”,專門做皮肉生意。
只不過到了今天,這些地方已經換了馬甲,搖身一變成了“料亭”,店門口掛著的是料理店的招牌,但里頭的故事,依然只屬于大人世界。
許多人初到大阪,看到“飛田新地料理組合”“松島新地料理組合”幾個字,還以為這是美食一條街,其實要說料理,大多數店只賣飲料,頂多來點簡單下酒菜。但在日本,哪怕你就只賣水,也得規規矩矩辦飲食店營業執照。
大阪的這些新地料亭,本質上被歸類為“伴有接待行為的飲食店”,法律身份和咱們熟悉的“夜店”“酒吧”是一樣的,都得先拿下保健所頒的飲食店營業許可,再加上一個風俗營業1號許可,才能合法營業。
這里面有個小細節很有意思,像普通的夜店,執照上會寫“社交飲食店”,但飛田新地的執照上偏偏寫的是“料理店”。
為什么?其實就是日本社會表面上的那點講究:只要名義上是“飲食”,就好像一切都能講得通。甚至新地里還有“料理組合”這樣的管理組織,說到底,就是要牢牢把自己“餐飲店”的身份立起來。
很多人會問,現在還能開這種店嗎?其實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你能滿足飲食店和風俗營業的硬性條件,就像開夜店一樣,去申請審批就行。有人擔心新店批不下來,可能是把“新地料理店”和嚴格受限制的性風俗店搞混了。
在大阪,像“泡泡浴”“成人健康”這樣的真正性風俗店,早已被地方法規一刀切,全面禁止新開,只剩下歷史遺留的老店在苦苦支撐。可飛田新地這些“料亭”,手續完全不一樣,所以只要合規,照樣可以開新店。現在反而是一些原本的經營者年紀大了,想把店轉給年輕人,或者有的人看到商機,想把閑置的店買下來,或者租下來自己干。
但別以為手續有了就萬事大吉。哪怕你只賣飲料,不出一口菜,飲食店的設備標準一樣不能含糊。大阪保健所的要求很細,比如廚房必須配有二槽水池,熱水管,專門的洗手池(而且還是必須手不直接碰水龍頭的那種,比如感應式、腳踏式、或者用手肘推的那種),再加上有門的餐具柜。其實疫情以后,這種“不臟手”的洗手裝置成了剛需,不合規的老水龍頭必須換掉,好在現在家裝店買個新龍頭很方便。
真正麻煩的,是風俗營業那一套規定。比如新開的店不能離學校、保育園、醫院等“保全對象設施”太近,這得提前調查清楚。哪怕你接手的是十幾年前就有執照的老店,周圍環境變了也得重新確認。客室面積也有講究,榻榻米房間一間要至少9.5平方米,多出來的客房也都得算在標準里,否則不合規。
還有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雷區,比如客房里不能放1米以上的柜子、衣架、隔斷什么的——哪怕你覺得放個衣服很方便,法律不讓就是不讓,得放在外面。房間太暗也不行,必須測出有5勒克斯以上的亮度,有人為了氣氛貼上了暗色膜,這種一查就得整改。客房里一律不能上鎖,檢察員來查,發現有鎖絕對過不了。店外的入口、廁所、更衣室這些非客房區域可以鎖,但只要是接待客人的房間,一律不許裝鎖。
另外,有關宣傳、裝飾也得克制,不能張貼任何“影響善良風俗”的海報、廣告,連音樂聲音都不能外泄。要知道,大多數新地的料亭都是木造結構,音響聲大點,外頭一聽一清二楚,麻煩就來了。
說到這里,你大概能明白,為啥飛田新地這類地方雖然看起來“低調”,其實在規矩上比很多正經餐飲店還要苛刻。一切流程,都是在日本這個社會層層把控下求得一絲灰色地帶的生存空間。
再補充一句,進了“料理組合”,還得請指定的行政書士幫你跑手續,沒進組合的,才有可能找外面的專業人士幫忙,連這都寫進了行規里頭。
說到底,新地的經營,本質還是餐飲加“接待”。但和日本很多社會現象一樣,表面和里子總是錯開一點點。外人看新地,總覺得這里藏著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其實這一切不過是制度和習慣的博弈,是傳統和現實的平衡。誰在意你菜單上的“料理組合”是不是名副其實?反正日本社會需要這樣一個緩沖區,讓“規矩”和“肛需”都能找到出路。
如果你哪天真有心思接手新地里的某家料亭,不妨先去那片街頭走走,感受下這里獨特的氣場和生意經。許多事情,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在這個既古老又現實的灰色地帶,才能體會日本社會的彈性與邊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