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中國的小學生前來歐洲旅行,來到了荷蘭,荷蘭大報《共同日報》(AD)和公共電視臺NOS的青少年新聞都作了報道。
《共同日報》報道是這樣寫的: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科隆,還有……(荷蘭的)奧德瓦特(Oudewater)。14個中國孩子,其中一些只有8歲,在這個昵稱“黃肚皮之城”的小城市待了三天,住在荷蘭人家庭里。他們在這里做什么呢?
奧德瓦特的約瑟夫小學(Jozefschool )的一位老師笑說:“是的,今天早上我們一起去看了一會兒猴子。”
校長斯特倫(Tom Streng)說:“我們的學生真的很激動。”
想象一下:14個中國孩子,參觀奧德瓦特約瑟夫學校。12歲的加比(Gaby )說:“我幾乎沒睡,太緊張了。”
12歲的瑪麗特( Marit )也玩得很開心:“現在他們來了,我覺得很有趣。我交了一個朋友,甚至收到了小禮物,是中國的香腸和書簽。”
中國孩子們在歐洲待十天,主要游覽了當地名勝古跡。在阿姆斯特丹,他們已經參觀了荷蘭國立博物館和梵高博物館,還乘船游覽了運河。現在呢?他們來到了奧德瓦特。
- 文 中 推 廣 -
為什么選擇來這里?主要是巧合。校長斯特倫說:“我在一個貿易展覽會上認識了全球探索組織(Global Exploration)的人,這個組織專門組織這類旅行。我們在這里教授很多關于世界公民的知識,我們的孩子從第一級開始就學習英語,現在他們能夠運用這些知識了,這真是太好了。”
周四,起初孩子們有些陌生感。約瑟夫小學的8年級的孩子們英語很好,而中國孩子們一開始有點害羞。有時,翻譯會來幫忙。
隨著時間的推移,盡管孩子們之間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彼此,但友誼還是建立了。孩子們交換寶可夢卡(Pokémonkaarten),中國孩子們吃荷蘭煎餅(pannenkoeken),荷蘭孩子們學習用中文寫自己的名字。
10歲的中國學生蔡薇伊(Caiweiyi的音譯)和14歲的子晴(Ziqing的音譯)說:“我們真的很喜歡這里。煎餅很好吃,不過我們錯過了配餐的湯。”
這是這兩個女孩第一次來歐洲。蔡薇伊堅定地說:“荷蘭非常美。最棒的是什么?牛!不過房子和水也很美。”
這兩個中國女孩也是幾天前才彼此認識,現在住在普洛姆普(Plomp )家。不僅僅中國女孩感到興奮,媽媽喬克·德維特( Joke de Wit)笑著說:“我也是!我的英語很糟糕。幸運的是我有三個女兒,她們的英語都說得很好。”
德維特的女兒,11歲的洛克(Loek )在學校聽說正在尋找寄宿家庭時,立刻興奮不已:“幸運的是,我們住得很寬敞。我們把樓下的書房清空了,好讓中國女孩們在那里睡覺。”
為了讓蔡薇伊和子晴盡可能多地體驗荷蘭文化,這家人已經想好了各種各樣的計劃:游泳、釣魚和玩起源于荷蘭的傳統的Sjoelen ,這是一種讓木做的棋子在一塊平板上滑動的類似撞球的游戲。德維特說:“洛克想出了吃鯡魚的主意。明天我們打算把美味的苦丸子(bitterballen)扔進油炸鍋里,最大的挑戰可能是這種傳統食品名字的發音。”
幾乎所有荷蘭8年級的孩子都覺得中國人的來訪非常有趣,他們自己也想進行一次長途跋涉的旅行。全球探索志愿者范貝蓋克(Britta van Bergeijk)說:“讓孩子從小周游世界,在中國比在這里更常見。”
在荷蘭,幾乎無法想象讓你的8歲孩子在沒有父母陪伴的情況下環游世界。
周五的比賽項目是撐桿跳。中國孩子們會游泳嗎?斯特倫笑著說:“他們說會,我們拭目以待吧。安排這樣的訪問確實需要很多時間。但當我看到那些孩子時,我感到機會非常珍貴。”
據荷蘭媒體NOS青少年新聞視頻報道顯示,中國兒童參觀荷蘭學校,并品嘗荷蘭焦糖華夫餅等食品,當地市長親自和孩子們見面。
報道也采訪了幾位中國的孩子,他們都談了他們對荷蘭的感覺,環境很安靜,人很熱情。報道稱,這次的來訪,對于兩國的孩子來說,都是難忘的。
奧德瓦特(Oudewater)之所以稱為“黃肚皮之城”,因為這里從中世紀開始,就是用大麻纖維制作繩索的城市,供航海之用,很多人從事制繩這一行,工人的肚皮因此染上了大麻種子流淌出來的呈黃色的汁液。
周六早上,這趟歐洲之旅繼續,中國的孩子們將前往荷蘭的埃因霍溫。
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荷蘭
微信號 : hollandone
網站:www.hollandone.com
郵件:info@hollandone.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