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銀發經濟的市場和產業還需要進一步培育、競爭和發展。如何挖掘養老市場的增長點,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產品?越來越多專門面向老人,打造多元服務的商業機構正在入場
“我參加過國內外很多工作坊,這場活動是我見過的最接地氣、最為平等的交流。”參加完浦東新區民政局、信訪辦、人民建議征集辦舉辦的一場“我為‘十五五’規劃獻計獻策,促進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專項征集活動座談會后,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劉悅來不由感嘆。
截至去年年底,浦東新區全區60歲以上的滬籍老年人口總數已經接近114萬,占戶籍人口總人數33.5%,已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在上海,絕大多數老人選擇“居家養老”,這考驗政府對養老資源的統籌整合、精細化服務能力。
一些社區已經積累了頗有成效的經驗。區人大代表、康橋鎮康橋花園小區居委會主任郁斐分享道:“社區有個老人91歲,有200多斤重,洗澡很不方便。她的孩子偶然在社區服務活動中了解到一個平價的上門助浴服務,每次只要65元,一下子包了半年,解決了他們家一個很大的難題。”她認為,深度老齡化的社區要充分發揮“熟人社區”的優勢,組建為老志愿者服務團隊。可以通過低齡老人與高齡老人結對,動態掌握老人的身心狀況、多元需求,建立精確到日、周、月的養老服務菜單,比如固定每周的就醫配藥日、公益按摩日,每月開展康養講座、義務理發等活動,讓社區老人感到一個穩定完善的服務體系。
浦東新區民政局老齡和養老服務工作處處長李志偉聽完市民建言后,當場一一回應,“我們正在不斷迭代互聯網醫院的功能,研究遠程配藥、問診、檢驗檢測免跑動、護理護工一站式解決等問題。”
當前,銀發經濟的市場和產業還需要進一步培育、競爭和發展。如何挖掘養老市場的增長點,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產品?越來越多專門面向老人,打造多元服務的商業機構正在入場。
凌十五小區居民徐老伯率先現身說法。他今年76歲,和愛人身子骨還算硬朗,平時喜歡旅行。為了讓兒女放心,最近報名了一家定位為老年人康養旅居的養老院,“他們在全國分布基地,老人只要支付一筆不高的費用,就可以任意調整旅居基地,拎包入住一段時間,再報名參加當地的旅行團,能省不少費用。”他希望,市場上能推出更多洞察老年人消費痛點,創造老年人友好型的消費產品。
老年人還需要自己的“李佳琦”。國融樂養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曉凌提到,許多陸家嘴商圈商戶主動找到他們,希望篩選一批適合老年人價格預期和消費需求的產品進行推介。于是,他們在社區為老服務中心開設了“銀發超市”,展示他們的選品結果,并指引老人到有保障的商場進行購買。此外,他們和多家銀行也建立了深度合作,主動在大堂宣講老年人康復輔具的國補政策、適老化產品。“為老服務再也不是放一副老花鏡或者放大鏡這么簡單,而是主動挖掘渠道和需求,提供更多適老化的產品。”
浦東新區信訪辦、征集辦副主任陳宇表示,會后,區信訪辦、區政協辦將對本次征集到的建議進行分類梳理,與主管部門逐項調研,推動優秀成果轉化為具體政策和實踐行動的落地,共同構建起科技支撐、互助協同、市場活躍的養老服務體系,讓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有溫度、有品質、更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車佳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