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界烏煙瘴氣,馮鞏為什么不出手?姜昆的“下場”就是前車之鑒
文 | 不似少溓游
編輯 | 不似少溓游
相聲這門藝術(shù),讓不少觀眾感到愛恨交加。
愛的是它的詼諧風(fēng)趣、獨具魅力;恨的則是整個相聲行里良莠不齊,亂象頻出。
這些亂象一次次突破底線,讓人大跌眼鏡。
有的相聲演員在臺上玩起了低俗的“倫理梗”,甚至用臟口葷段子來博人眼球。
有些不同“門派”的藝人則在舞臺之外重拾起了江湖味兒十足的陳規(guī)陋習(xí)。
彼此勾心斗角、造謠生事……
看著這一幕幕烏煙瘴氣的鬧劇,網(wǎng)友們?nèi)滩蛔『粲酰?/p>
“真該有人出手好好管一管了”。
低俗表演,層出不窮
許多網(wǎng)友一提到相聲,就先入為主的跟“三俗”之類的詞聯(lián)系起來。
這倒也不能怪他們戴著有色眼鏡看。
實在是近年來有些相聲表演的確惡俗粗鄙到了讓人不忍直視的地步。
比如“德云四公子”之一的相聲明星張云雷,便曾經(jīng)在這方面屢屢引來爭議。
2018年年底,張云雷在青島演出時,竟然拿曾經(jīng)的幾次大地震開起了玩笑。
他說:“大姐嫁唐山,二姐嫁汶川,三姐嫁玉樹,是我仨姐姐,聽聽多有造化?。 ?/strong>
此言一出,立刻引起輿論嘩然。
網(wǎng)友們紛紛指責:“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要拿國難開玩笑”。
眾多官媒也紛紛下場狠批。
提醒張云雷等文藝工作者要“學(xué)藝先學(xué)德”。
可惜張云雷似乎沒吸取教訓(xùn)。
后來他又在一場演出里拿幾位京劇女前輩“砸掛”,編排起了對方的黃謠葷段子。
可悲的是,臺下的粉絲們竟然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還跟著發(fā)出陣陣不懷好意的哄笑。
這一幕讓公眾大感惡心,更引發(fā)了人們對相聲的未來的擔憂。
在當今相聲界,說過臟口葷段子的演員不勝枚舉,張云雷這幾次風(fēng)波甚至都不算最嚴重的。
就像一條熱評說的那樣:
“侯寶林那一代人好不容易把相聲做到了雅俗共賞的高度。
現(xiàn)在的相聲演員卻爭著重拾糟粕,幾乎又把相聲拉回到市井下流里?!?/strong>
師門行幫,江湖陋習(xí)
除了一些低俗到不忍直視的表演之外。
相聲圈里還保存著不少跟現(xiàn)代格格不入的陳規(guī)陋習(xí),也讓人大感頭痛。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莫過于漸漸變了味的師門傳承。
相聲要發(fā)揚光大,拜師收徒原本都無可厚非。
可有些相聲門派卻還保留著舊社會的“門戶之見”。
學(xué)徒一旦拜了師,就得“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先誠心誠意的給師父效力幾年再說。
如果師徒間起了爭執(zhí)、分道揚鑣。
師父還會跟拍武俠劇一樣,上演一出“清理門戶”、“逐出家譜”,讓對方在業(yè)內(nèi)名聲盡掃。
這種以“師門家法”為尊的風(fēng)氣,對相聲的發(fā)展其實也是害大于利。
可藝人們似乎也無計可施。
因為相聲就是這么一個看重師門出身的行當,這就由此催生了許多“強行拜師”的荒誕鬧劇。
像是今年1月份,楊議、侯耀華一起來到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墳前祭拜。
侯寶林是侯耀華的父親,又是相聲界舉足輕重的前輩,晚輩們來祭拜他本也在情理之中。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侯耀華和楊議卻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拜著拜著,侯耀華突然引薦楊議來到父親的墳前,還說楊議有個心愿要告訴父親。
隨后楊議拿出了早已寫好的稿子,一邊對著墓碑念叨:“打小崇拜您”、“一直想拜您為師”。
一邊恭恭敬敬磕頭行了拜師禮。
這一幕沒有感動外界,反而被不少網(wǎng)友諷刺為“楊議拜尸”。
本就亂象頻出的相聲界,再添一幕最荒誕不經(jīng)的鬧劇。
更值得玩味的是,白天拜完師,晚上楊議在直播間回應(yīng)網(wǎng)友的爭議說:
“這樣拜師還不行嗎?都是戲子,別太當真了?!?/strong>
網(wǎng)友們這才知道,原來這出別開生面的拜師儀式,里面或許也沒幾分是真情實感。
不光拜師收徒成了相聲藝人們蹭熱度的好途徑,師門之間的爭斗更是博人眼球。
去年的時候,德云社的門徒鄭好在直播里對楊議父子冷嘲熱諷。
楊議也針鋒相對,不但回懟了鄭好,還開始“炮轟”郭德綱和德云社。
侯耀華也“看熱鬧不嫌事大”,跑到楊議直播間刷起了火箭禮物。
臺上都是大師明星,臺下卻明爭暗斗打嘴仗,這番情景讓網(wǎng)友大失所望。
有網(wǎng)友還忍不住呼吁,要“讓擔任曲協(xié)主席的馮鞏出手治治這些亂象”。
但相聲界的現(xiàn)狀或許不是靠一個人出手就能扭轉(zhuǎn)的。
在這方面,曾經(jīng)“費力不討好”的姜昆就是個例子。
姜昆的“前車之鑒”
二十年前,郭德綱帶著他的德云社席卷相聲圈,走紅的同時,也引發(fā)不少爭議。
諸如“我是你爸爸”之類的倫理梗,還有各種涉嫌“三俗”的包袱段子。
頻頻出現(xiàn)在德云社的演出中,終于引起了整個曲藝界的注意。
很快,曲協(xié)就發(fā)布了一封“反三俗”的倡議書。
在曲協(xié)主席姜昆的見證下,郭德綱親手在倡議書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大家本以為,有了德云社班主的承諾,舞臺上的風(fēng)氣總可以煥然一新了。
然而好景不長,德云社消停了沒多久,就又繼續(xù)我行我素的在表演中夾雜起了“三俗”段子。
郭德綱甚至還編排了一出《濟公傳》,在里面塑造了一個“指責濟公道德有問題的太監(jiān)”。
被當時不少觀眾讀出了暗諷姜昆的味道。
后來姜昆與郭德綱之間幾度論戰(zhàn),事后看來,還是郭德綱占據(jù)了上風(fēng)。
與此同時,姜昆還招來了許多誤解,他呼吁“不能因為小劇場偏俗就取締它”。
結(jié)果被有心之人帶了節(jié)奏,以訛傳訛傳成了“姜昆要報復(fù)德云社,取締小劇場”。
連姜昆的女兒也看不下去了,質(zhì)問:
“這些人怎么這么壞啊,能夠這么去誤讀?!?/p>
可姜昆卻似乎有些心涼,懶得為自己辯解一句。
這次雄心勃勃的“反三俗”行動于他而言,也只收獲了“費力不討好”的結(jié)局。
結(jié)語
從姜昆的“前車之鑒”里不難看得出來。
想改變相聲圈里烏煙瘴氣的各種亂象,光靠一人之力恐怕是獨木難支。
想真正有所作為。
還得讓當代的相聲藝人們像侯寶林、馬季那一代大師一樣找回取精華、棄糟粕的藝術(shù)初心才行。
只有當每一位相聲人都盡到自己的責任的時候。
相聲才能真正從人們茶余飯后的“玩意兒”,轉(zhuǎn)變成能登大雅之堂的藝術(sh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