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綏江洪峰裹挾著暴雨,在懷集縣城肆虐。凌晨兩點,一束強光劃破黢黑的夜幕,肇慶市森林消防大隊(以下簡稱“森防大隊”)隊長林慶緊盯著前方激流。橡皮艇在洪流中艱難劃出“之”字形軌跡,每一次轉向都是生死博弈?!坝烷T擰盡了都頂不住水流的沖擊,船頭稍微偏一點,就有可能撞上護欄,造成艇翻人落水。”
肇慶市森林消防大隊開展“以水滅火”實戰化演練。 受訪單位供圖
抗擊洪澇災害后歸隊數日,林慶走起路來仍是微瘸。這場超出森防大隊原有職責范圍的生死救援,是肇慶市應急管理局統籌推進“全災種、大應急”能力建設的一次實戰檢驗。森防大隊雖名帶“森林”,足跡卻不限于山林。從山林焦土到翻騰濁浪,從撲救山火的“逆行者”到激流中的“生命方舟”,森防大隊在市應急管理局的指導下,正快速成長為守護肇慶安全的綜合性應急尖兵。
山火戰場:
科技賦能與戰法革新
肇慶市森林消防大隊成立于2011年,最初的戰場在肇慶連綿的青山。2019年劃轉至市應急管理局管理后,森防大隊迎來了系統性變革的契機。在市應急管理局黨委的統籌規劃與強力推動下,大隊的裝備更新、技戰術升級、訓練轉型被提上日程。
在省市聯訓和實戰檢驗中,森防大隊隊員們逐漸認識到,僅靠傳統的風力滅火已跟不上形勢,要大力發展“以水滅火”。在一次次的刻苦訓練中,隊員們逐漸適應扛著40斤重的水帶攀爬數百米高山?!八肋h是火的克星,是最理想的滅火劑?!绷謶c說。
如今,在“宜風則風,宜水則水;風水結合,地空配合,立體滅火”戰術原則指導下,森防大隊運用無人機高空監測火勢,利用風力滅火機快速接觸火線,控制山火蔓延的速度和范圍,同時利用高壓水泵接力引水,確保人員“后路”,遇到高強度火頭則風水互換,輪換作戰。這些技戰術的迭代,讓“打早、打小、打了”的基本原則成為現實。
去年,高要金利發生山火,因腐殖層厚及膝蓋、松林易燃,火借風勢變大,瞬間突破防線,威脅西江林場。森防大隊副大隊長黃建華帶隊直撲最危險的火頭,用身體和高壓水槍筑起隔離帶。
明火撲滅后,無人機仍盤旋在高空,精準定位每一處暗燃的樹樁,防止復燃。隊員們守候到清晨才從前線撤下,防火服上滿是焦土?!芭恐蚧?,滾著下山,大家都習慣了?!蓖瓿扇蝿蘸螅虒T蔡云霆笑著拍去滿身焦灰。
洪峰大考:
殘酷戰場洞見能力跨越
2022年,市應急管理局敏銳洞察到“全災種”救援趨勢,前瞻性地將水域救援納入森防大隊的核心訓練科目,并配發基礎裝備,為森防大隊拓展救援能力邊界打下基礎。
剛過去的懷集特大洪水是檢驗訓練成果的殘酷考場。在市應急管理局的統籌調度下,森防大隊抵懷后馬上開展排澇工作,在縣城淹沒區晝夜不停排澇8.4萬立方米。然而幾天后,洪峰突至,任務陡變——靜水排澇隊必須化身激流救援隊!
真正的考驗在綏江邊最低洼的城東加油站,這里水流湍急,漩渦暗藏。林慶帶領的救援小組人手極度緊缺——每艇僅配一名操機手、一名觀察員、一名安全員,遠低于標準配置。
危急時刻,去年開展的水域集中訓練發揮了關鍵作用。救援小組在激流中救援時,舷外機遭遇水中蛇皮袋纏繞,橡皮艇在激流中失控打轉。千鈞一發之際,業務骨干梁佰金果斷猛拽鑰匙熄火,探身抬起舷外機扯斷纏繞物,重新啟動引擎,硬生生搶回生機。
“當晚夜色濃重,連月光都沒有,只有暴雨和無盡的黑暗?!鄙砀咭幻装怂牡年爢T梁家銘,因缺乏特大號防護靴,只能一次次穿著訓練鞋跳入污濁的洪水中,用力拉拽以固定正晃動的橡皮艇,協助轉移危重病人和孕婦。
30名隊員徹夜未眠,8艘橡皮艇在洪水中往返穿梭,158名被困群眾最終安全脫險。
洪水退后,森防大隊再次轉換角色,用大型排澇設備24小時不間斷為受浸小區抽排積水,累計抽排積水14.6萬立方米,幫助群眾快速恢復生產生活。
全災守護:
擘畫“大應急”藍圖
如今,森防大隊擁有2200件總價值約1500萬元的高精尖裝備。這正是市應急管理局打造“全災種、大應急”救援體系的堅定決心與系統投入的縮影。
市應急管理局通過國債項目等多渠道爭取資金,科學規劃,補齊短板,購置大流量排水搶險車“龍吸水”、救援運兵車、水陸兩棲救援車、水下機器人、砂石打包機等重型、先進救援裝備,同時配備個人防護、通信指揮、生命探測等專業設備,使森防大隊基本具備應對防汛抗旱、森林火災、水上救援、地震地災、山體滑坡等多類災害的能力。
森防大隊還推行準軍事化管理,鍛造鐵一般的紀律,強調“紀律作風是保障安全的最基本前提,是應急管理體系高效運轉的基石”。
森防大隊全年對縣區森防隊伍進行考核培訓,讓“風水結合”等先進技戰術輻射全市。如今,森防隊伍主動鉆研新戰法,并實現水火并治、多線作戰,思想與能力的躍升,正是市應急管理局系統性重塑森防大隊的核心成果。
記者手記
當被問及奔赴火場或洪峰時是否會先向家人報平安,森防大隊隊員們的回答驚人地一致:“沒有這個習慣。”“一般是提醒他們少打電話,以免占線妨礙工作?!?/p>
這份默契源于他們的日常:時刻檢修裝備、磨礪技能,為下一次奔赴未知險情做好準備。他們的每一次出發與凱旋,都銘刻著肇慶“大應急”體系建設的堅實足跡。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林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