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山生態旅游區中心區全景圖。 受訪者供圖
最美旅游公路修繕后路況提升,行車更順暢。
一條218公里公路,串聯起惠州2縣區、7個鎮以及2個管委會的“斷點”,環繞羅浮山、南昆山景區。
曾經,這兩大景區直線距離僅50公里,游客若想一次玩遍兩地,要么繞行漫長且路況不佳的縣鄉道,要么切換三條高速公路后再顛簸近30公里國道,實際行駛里程超過100公里,其周邊的麻榨鎮居民更是直言“長這么大,去龍門縣城不超過20次。”而龍潭鎮交通更為不便,沒高速直達,村道是單車道,山路彎道密集,大型運輸車輛難駛入,盛產優質竹筍卻面臨“出山難”。
如今,這條被寄予厚望的公路,讓南昆山-羅浮山片區的車程壓縮了60%,麻榨鎮河東村過去僅4米寬單行道且路窄彎急的村道,已建成7.5米寬的新路,龍潭鎮新寮村周邊6公里瀝青路的升級,打破制約發展的“交通枷鎖”,讓新寮竹筍得以走出山林。
困局
風景區
游客玩兩地要繞行無路燈縣鄉道
或切換三條高速顛簸超過100公里
南昆山生態旅游區地處龍門縣西南部,獲“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等稱號,然而,山腳下的永漢鎮與龍華鎮雖擁有優質溫泉資源,但因缺乏與山上景區的有效聯動,陷入“下半年熱、上半年冷”的怪圈,限制了當地旅游經濟的全面、均衡發展。
素有“嶺南第一山”之稱的羅浮山與南昆山遙相呼應。羅浮山東起博羅縣楊村、公莊,西至增江東岸,南連象頭山,北抵龍門縣的永漢、平陵,東南側方圓214.32平方公里納入風景區開發范圍,并建有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但珍貴的文化資源曾面臨“藏在深閨”的困境:葛洪博物館展陳方式傳統,互動性不足;東縱紀念館位置相對獨立,參觀體驗的沉浸感有待提升……如何讓歷史鮮活起來,成為擺在面前的一道難題。
長期以來,交通梗阻使得它們近在咫尺卻遠若天涯。去羅浮山登山的游客,鮮少會向北折入南昆山的蒼翠林海;而沉醉于南昆山天然氧吧、山底下溫泉氤氳的旅人,也鮮少向南延伸至羅浮山,領略其深厚的紅色底蘊與道家文化。
盡管兩大景區直線距離僅50公里,看似不遠,但游客若想一次玩遍兩地,自駕幾乎是唯一選擇。要么繞行漫長且路況不佳的縣鄉道,夜間漆黑無路燈,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么切換三條高速公路后再顛簸近30公里國道,實際行駛里程超過100公里。耗時費力,大部分時間花在路上,游客體驗感大打折扣。
除了交通因素,更深層次的隔閡源于兩大景區定位與游客群體的差異。去羅浮山游玩的游客,大多偏向人文歷史和登山觀光;去南昆山的游客,則更傾向生態休閑、避暑度假。
正因如此,這兩大景區雖共享一片綠水青山,卻無奈各自為營,難以形成“1+1>2”的區域旅游大品牌效應,也制約了游客停留時間和消費深度,如同兩條平行線,難以實現合璧發展。
麻榨鎮
縣行政區劃多次調整 居民地域歸屬感弱
村民去縣城不超過20次
南昆山、羅浮山周邊環繞著眾多鄉鎮,包括龍門縣的龍華鎮、龍潭鎮、麻榨鎮、永漢鎮,以及博羅縣長寧鎮、橫河鎮、湖鎮鎮等。這些鄉鎮擁有秀麗的山水田園、豐富的特色物產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然而,交通網絡的不完善成為發展的瓶頸。鄉鎮與景區之間缺乏高效便捷的連接通道,使得鄉鎮難以融入景區的發展輻射范圍。
這產生了兩方面的不利影響:一方面,景區旺盛的客流難以向周邊鄉鎮延伸擴散;另一方面,鄉鎮豐富的資源也無法有效轉化為景區的特色業態,難以形成雙向促進的發展閉環。
以龍門縣麻榨鎮為例,從地理位置來看,麻榨鎮西與廣州市增城區正果鎮接壤,東南毗鄰博羅縣橫河鎮、長寧鎮,北與龍門縣永漢鎮、龍華鎮相連。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間曾有“龍門不管、惠州不愛”的說法。
地理距離對麻榨鎮居民的生活選擇影響顯著。麻榨鎮中心村村委會副主任張奇峰表示:“我們以前都往增城跑,很少去惠州。我長這么大,去龍門縣城不超過20次,但每個月都得去趟增城。”從空間距離上分析,麻榨到增城區約30公里,車程40分鐘;到龍門縣城約70公里,路況良好時需1小時,修路前則需1.5小時;到惠州城區更達80余公里。這種“距離差”讓居民前往增城更為便捷,因此不少居民傾向到廣州增城就業、求學。
除了地理距離,歷史沿革也是影響麻榨鎮發展的重要因素。龍門縣行政區劃曾多次調整,隸屬關系頻繁變更,這在客觀上導致部分區域居民對惠州的地域歸屬感相對薄弱。
交通問題還嚴重影響了麻榨鎮轄區內古跡價值的發揮。這些古跡深藏村野,其歷史價值與美學意蘊鮮為人知。以麻榨鎮河東村的十三壩橋為例,這座始建于清代的石橋橫跨溪流,古韻猶存。橋墩用河石砌筑,西北面呈三角形且上端升起,可緩解河水對橋身的沖力,為當地研究清代橋梁建筑提供了重要史料。然而,受制于交通末梢的區位條件,它如同被遺落的璞玉,難以融入區域文旅版圖。
龍潭鎮
無高速直達 村道單車道 山路彎道密
新寮村盛產優質竹筍面臨“出山難”
龍潭鎮位于惠州市龍門縣西北部,東鄰龍門縣城,南連龍華鎮、永漢鎮,西靠南昆山,北與地派鎮及從化區接壤。相較于麻榨鎮,龍潭鎮交通更為不便,核心旅游資源也更為匱乏。目前,龍潭鎮是龍門縣幾個主要鄉鎮中唯一沒有高速公路直達的,且距離最近的汕湛高速南昆山出口仍有較長距離。
在文旅產業方面,2019年,曾集休閑度假、峽谷漂流、溯溪探險、山地露營等業態于一體的水簾洞風景區被迫停業關閉,這使得龍潭鎮文旅產業發展陷入停滯。在鎮域經濟結構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僅3-4家,缺乏五星級酒店等高端服務配套,工業與服務業發展均面臨明顯瓶頸。
盡管近年龍潭鎮GDP增速表現亮眼,但經濟總量仍處低位。其產業結構以竹制品加工出口為主導,然而竹木產業尚未形成集聚效應,產業鏈條有待延伸。
鎮域內雖優質農產品資源豐富,卻受限于深山區位難以轉化為經濟優勢。以龍潭鎮新寮村為例,該村是竹筍主產區,隱匿于深山腹地,村道是單車道,且山路彎道密集,大型運輸車輛難以駛入。這種“交通瓶頸”導致農特產品長期面臨“出山難”問題,即便盛產優質竹筍,也因物流不暢而難以打開外部市場,優質資源始終困于深山之中。
而顯崗水庫坐落于博羅縣湖鎮鎮顯崗村西北側,因地處羅浮山東邊曾被稱為“東湖”,更被網友贊為“惠州小洱海”,卻也因生態保護紅線對開發形成制約。深圳游客陳先生感嘆:“這里風景不輸知名景區,無奈知曉的人少,配套也不完善。”
永漢鎮“百千萬工程”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林容粵對“環兩山”腹地的潛力深有感觸。他提到:“最美旅游公路通車前,我從羅浮山到永漢上班,走的多是老路。沿途有很多美景,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熱切期待著“環兩山”最美旅游公路讓各鎮的獨特魅力真正被看見。
機遇
麻榨鎮 “路通了,人就會來了” 正規劃“一江兩岸三驛站”
麻榨鎮,位于最美旅游公路“8”字形路網的“8”字環交接處。龍門縣麻榨鎮黨委副書記卞曉天表示:“這條公路堪稱麻榨鎮的生命線。48公里的公路貫穿鎮域,使麻榨成為線路途經里程最長的鄉鎮,也讓其成為博羅橫河通往龍門的重要‘門戶’。”
如此一來,麻榨鎮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重要發展機遇。卞曉天指出,公路建設帶來了資源下沉、資金傾斜和企業支撐。借此時機,麻榨鎮正規劃“一江兩岸三驛站”,全力構建增江沿江文旅體經濟帶。
在龍門縣麻榨鎮河東村,黨支部委員張奇豐望著眼前7.5米寬的新路,感慨萬千。“過去村道僅4米寬,還是單行道,路窄彎急。若沒有‘環兩山’最美旅游公路的建設契機,單憑村里自籌資金,這條路根本修不起來。”這條貫穿村莊約2公里的嶄新道路,不僅拓寬了物理空間,更是麻榨鎮河東村打破發展困局的開端。
6月13日,近30名村民正熱火朝天地清理路旁垃圾,為半個月后道路驗收開通做準備。這座年集體收入僅11萬元的村子,正站在經濟發展的拐點上。“路通了,人就會來了。”河東村村委會副主任譚志強眼中滿是期待,“村民們除了務農和外出打工,將擁有更多元的就業選擇。”
破局之法,不僅在于打開通道,還在于守護根基。在麻榨鎮中心村,一棵見證村落歷史的千年古榕樹屹立在鰲溪河畔。最美旅游公路設計時,為保護這棵古樹,不惜增加工程復雜度,巧妙繞行,并在村內配建騎行綠道。
“以前只有零星騎行愛好者來打卡,一場千人騎行就曾引發嚴重擁堵。”中心村的張奇峰回憶道。如今,周末騎行隊伍絡繹不絕,古榕樹下游客漸多。
依托最美旅游公路帶來的機遇,中心村正整村打造文學主題旅游目的地。具體規劃建設鰲溪千年大榕樹驛站、文學主題民宿、東坡茶室、人生迷宮、試讀公廁及未來社區。
為充分展示麻榨楊桃特色,中心村在最美旅游公路旁規劃了7畝示范種植區,讓往來游客能直觀感受這一地道農產品的生長場景。受發展前景吸引,村民紛紛籌備民宿建設,形成了“交通引流-農旅展示-民宿配套”的產業閉環。“只要有人氣,后續都好辦。”張奇峰說,豐富旅游場景不僅是為了吸引游客,更關鍵的是讓游客“留下來”。“游客留下來五個鐘,就有吃飯需求,留8個鐘,就有住宿需求。”
龍潭鎮:新寮竹筍走出山林 三大驛站落成破解缺文旅配套設施難題
對于曾握“一手爛牌”的龍潭鎮而言,這條公路無疑是注入希望的“發展紐帶”。
龍潭鎮自身條件著實不佳。一方面,它既沒有核心旅游資源,產業基礎又十分薄弱;另一方面,其知名度極低。然而,全長約32.4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卻猶如一條絲帶,貫穿了該鎮的8個行政村與1個社區。不僅如此,還規劃建設了半弧嶺、馬嶺橋、鐵崗河三大驛站。這三大驛站的落成,成功破解了龍潭鎮缺乏文旅配套設施的難題。
當地村民也為這條公路的建設貢獻了力量。為支持公路建設,70%沿X222縣道聚居的村民主動配合退線6米。龍潭鎮黨委副書記陳通道出了最樸實的期盼:“公路開通后,能讓更多人認識龍潭,知名度提升了才會有人來。”
公路帶來的改變在龍潭鎮新寮村體現得尤為明顯。周邊6公里瀝青路的升級,宛如為閉塞深山注入了鮮活血脈。新寮村黨支部書記黃永發感慨:“讀書時走的都是坑洼泥路。”這條路的蛻變堪稱“百年難遇”,就連前兩任村支書都未曾盼到這般機遇。如今,瀝青路盤山蜿蜒,徹底打破了制約發展的“交通枷鎖”。藏于深山的“寶藏”——新寮竹筍,也得以沿著嶄新的道路走出山林。
破局之路,亦需平衡之道。緊鄰羅浮山的博羅縣湖鎮鎮,也依托最美旅游公路,全力推進顯崗水庫旅游項目規劃,直面“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命題。在嚴守生態底線的前提下,顯崗水庫觀景臺已落成,周邊綠道自行車運營項目也在穩步推進。其目的在于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沉浸式體驗,探索生態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共贏路徑。
風景區:山上民宿突破季節限制 龍門游客沿著公路來到了下河村
公路帶來的連接,恰似一把精巧的鑰匙,為破解景區自身發展的頑疾開啟了有效途徑。
以長期依賴夏季避暑、冬季淡季現象明顯的南昆山為例。“環兩山”路網的建成,極大地推動了山上山下資源的創新整合。南昆山花溪雨民宿主理人譚潤花介紹,其新開業的玉石溫泉民宿,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成功將山下的溫泉水運至山上,實現了“山中避暑、山間泡泉”這一別具特色的旅游體驗。譚潤花表示,這一創新舉措讓游客享受到了雙重的度假樂趣,更是山上民宿突破季節限制的一次關鍵嘗試。這種山上山下的聯動業態,無疑是公路縮短時空距離后催生的嶄新成果。
公路帶來的改變,還清晰地體現在客源結構的變化上。在博羅縣橫河鎮下河村經營民宿的肖月紅有著敏銳的感知。以往,她的民宿住客大多來自廣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或者是游覽羅浮山景區后順道留宿,來自龍門的游客少之又少。然而,隨著最美旅游公路的貫通,從這個月開始,有龍門游客沿著嶄新的公路來到了下河村。在肖月紅看來,最美旅游公路不僅承擔著基本的交通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條紐帶,串聯起環兩山引領區的各個游玩點,將不同風格的景觀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公路的意義,不僅在于空間上的連接,更在于喚醒那沉睡已久的歷史文脈。在羅浮山,一個意外的發現為文化破局帶來了新的契機。羅浮山景區黨委委員曾慶香透露:“在東江縱隊紀念館展陳提升項目施工時,我們發現‘環兩山’最美旅游公路部分路段與東江縱隊北上路徑重合。”這一歷史連接點的確認,為深度挖掘紅色文化淵源提供了絕佳的切入點。
展望未來,羅浮山景區將充分依托公路本身以及沿線的豐富資源,進一步激活文化價值,豐富非遺體驗,重塑其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魅力,讓深厚的文化底蘊在車輪的轉動中真正“活”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