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許多軍事專家都認為未來的戰爭將是機動的、純野戰的。因此,火炮首先必須具有戰術機動性。在野戰中,火炮的主要目標是人員。野戰火炮的主體是口徑75-77 毫米的輕型加農炮,主要炮彈類型是破片彈。
在轉瞬即逝的機動戰條件下,根據戰術技術性能,法國1897年型75毫米加農炮位居首位。雖然她的炮彈初速不如俄軍76毫米加農炮,但法國人覺得炮彈飛行應該采取經濟的速度。此外,該型火炮具有更大的穩定性(瞄準的不可逾越性),因此射速也很高。馬車牽引火炮可以進行橫向水平炮擊-從2.5-3公里距離,在一分鐘內向 400-500米前方目標開火。
俄軍1個76毫米加農炮連5分鐘進行5-6次射擊就可以達到了同樣效果。對側翼炮擊一分半鐘,俄軍1個輕型炮兵連破片彈可以覆蓋600-800米深、100多米寬的區域。
俄軍有32個軍屬炮兵部隊,每個軍108門火炮-96門76毫米野戰炮和12門122毫米榴彈炮,沒有任何一門重炮。盡管一戰前俄軍出現了重型炮兵營(2個152毫米榴彈炮連和1個107毫米榴彈炮連) ,但是他們可以說是作為一個例外而存在,與軍屬炮兵沒有任何關系。
法國的情況稍好一些,有24個軍屬炮兵,每個軍120門75毫米野戰炮。重炮在師和軍中沒有,只有在集團軍中-共有 308 門火炮(1913年式施耐德105毫米、120毫米和155毫米榴彈炮)。
俄羅斯和法國的炮兵組織是低估了敵軍防御工事步槍和機槍火力的結果,兩國的炮兵運用守則是進攻不進行炮火準備,而只是支援步兵進攻。
相反,德國炮兵的組織是基于對即將到來的戰爭性質的真正預見。德軍有24個軍屬炮兵部隊,每個軍108門77毫米加農炮、36門105 毫米榴彈炮和16門150毫米榴彈炮。隨著陣地戰的開始,德軍還組建了師屬重型火炮營,每個營轄2個榴彈炮連和1個重型加農炮連。
火炮數量在陸軍中比例每千名步兵俄軍3.5門,法國5門和德國6.5門。
戰爭開始時,俄國擁有6900門輕型火炮和榴彈炮以及240門重型火炮(重炮與輕炮比例1比29)。法國擁有近 8000門輕型火炮和308門重型火炮(重炮與輕炮比例1比24)。德國擁有 6500門輕型火炮和榴彈炮以及近 2000門重型火炮(重炮與輕炮比例1比3.75)。
自從陣地戰需要使用重型火炮開始以來,就出現了賦予其特殊機動性的問題-無論是在軍事部署還是在戰場上。自1916年以來,重型拖拉機牽引的維克斯203 和228毫米榴彈炮出現在俄羅斯軍隊中。此外,還收到了76毫米裝甲車火炮和車載76毫米高射炮以及57毫米Nordenfeld和40毫米維克斯裝甲車火炮。
即使有炮兵的有力和協調的協助,步兵仍然無法保證火力支援。隨著步兵深入敵方防御,火力減弱。遇到敵人的抵抗節點和據點的可能性增加了。這促使交戰國解決將炮兵部隊分配給步兵的問題。要么是暫時的,在敵人防御被攻破的時期(火炮掩護)。或者永久性的將常規炮兵部隊(團級炮兵)編入步兵部隊。
最初,75-77毫米口徑的輕型野戰炮、騎炮和山地炮被用作突破火炮(在俄羅斯以及法國和德國都有)。
在德國,一個護衛炮兵連編入步兵團:它被分配在前進的各營之間。在炮兵準備工作接近尾聲時,炮兵連將在事先安排好的跨越戰壕的橋梁上向步兵推進。在進攻過程中,護衛炮兵主要從開放的陣地進行射擊。最初是靠馬匹前進,后來(隨著馬匹的減少)靠人使用特殊的帶子前進。用背包攜帶的炮彈籃子代替了炸藥箱。到戰爭結束時,德國擁有了76毫米的護衛炮,由一匹馬或四個人用帶子攜帶。
此外,德國人開始組建團屬炮兵。最初,重型250毫米迫擊炮(彈重100公斤)和中型170毫米迫擊炮(彈重17公斤)用于這些目的。1917年初,德國人采用了一種新的240毫米迫擊炮,彈重100公斤,射程1500米。
戰前不久制造的75毫米輕型迫擊炮使德國步兵無需近戰火炮就可以做到。每個團應該有12門輕型迫擊炮。到1916年秋,德軍中型迫擊炮數量翻了一番,輕型迫擊炮數量增加了六倍。后來,輕型迫擊炮改用細長炮管和調整裝藥,因此射程增加到1300米。
因此,德國人獲得了團屬近戰火炮-迫擊炮,與火炮相比,在同等口徑情況下它無疑具有優勢-重量輕、耐用性和更高的射擊效率。
奧匈帝國步兵支援炮包括37毫米速射加農炮,可以馱在騾子背上。此外還使用了斯柯達1917年式長短身管75毫米火炮,前者重366公斤,射程3000米;后者重800公斤,射程7700米,都用馬或背帶運輸。
在俄羅斯軍隊中,用于塹壕戰和支援步兵的火炮數量很少,并且在前線分布不均。它們只在戰爭的后半段才得以真正應用。
這些火炮包括:1)1910年型76毫米火炮突擊炮(系統重量約55磅;由四匹馬攜帶;射程可達2.5公里);2)57毫米諾登費爾德速射炮(射程約5.5公里;由1人攜帶);3)40毫米火炮在Deapor車上(系統重量96磅;射程可達5公里;4)37毫米Rosenberg羅森堡炮(重11磅,射程3公里,射速每分鐘8發;由1人攜帶);5)37毫米Maklen馬克倫自動炮(重8磅,射程3公里,每分鐘100發;在基座上可進行360度射擊)。最后兩型火炮有相當的作戰準確性。
但所有這些火炮都很罕見,而且在軍隊中出現得很晚。因此,在第17軍的部分地區,自戰役開始以來一直在Злочевский茲洛切夫斯基方向戰斗,直到 1916 年底才出現了76毫米突擊炮。戰壕火炮和護航任務幾乎完全由野戰火炮承擔。
第一次世界大戰推動了防空火炮的發展。戰前,高射炮的數量是微不足道的。航空力量的增強迫使交戰國早在1914年就把注意力轉向了防空炮術。高射炮的設計者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使炮彈具有盡可能高的炮口速度,使大炮具有較大的仰角和全方位的射擊。
在俄羅斯,這些要求起初是通過手工方式實現的。76毫米野戰炮被安裝在自制的木制支架上,其仰角可達60°,可以進行全方位的射擊。到了1917年,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火炮:一種安裝在車輛斜坡上的76毫米高射炮。它的射速可達每分鐘30發,射程可達8公里。
在德國,使用了以下類型的高射炮:1)77毫米加農炮,采用固定裝置安裝在汽車上,射速每分鐘25-30發;2)30毫米速射炮;3)輪式牽引和拖拉機牽引上的105毫米加農炮。
協約國以及后來的俄羅斯軍隊也擁有自動速射小口徑高射炮:Depor車載40毫米火炮(射速高達每分鐘 300 發)和40毫米維克斯火炮。
高射炮分為小型(37-40毫米)、中型(75-77毫米)和大型(105-120毫米)。小口徑火炮多配備穿甲彈,中、大口徑火炮多配備高爆破片彈。
最初,野戰炮炮兵的輕型火炮被分配用于防空射擊。這些火炮通常是隨意發射的--沒有組織相互之間的溝通。從1916年開始,俄羅斯開始組建高射炮兵連。1917年普梯洛夫鋼鐵廠成立,生產1914年式76毫米車載和鐵道高射炮。
重型火炮也得到發展。俄羅斯奧布霍夫工廠的305毫米榴彈炮,最大射程為13.5公里,炮彈彈重 372 公斤,以初速440 m/s飛行炮彈可以擊穿3.4米厚混凝土板。榴彈炮安裝在幾排堅固的木制底座上,重達16噸的炮座由鐵路運輸。為了安裝它,需要事先挖一個深坑。
榴彈炮屬于大威力火炮。相同口徑的英國維克斯榴彈炮射程只有9公里,但在機動性上超過了俄羅斯,它可以由Fuller's富勒的蒸汽拖拉機牽引。
俄國炮兵使用摩爾斯旗信號,每個炮兵連有2個電話單元和12俄里輕型電纜,而法國炮兵連在戰前只有2公里的電話線。
直到戰爭結束,主要的通信線路仍然是有線的。一般計劃如下。炮兵陣地與指揮官的觀察哨、直接上級、營長、相鄰的炮兵連相連,如果可能的話,還與炮兵連后方相連(用于與作戰單位聯系)。這樣的計劃需要炮兵連電話交換機。參謀部里沒有人,他們是隨意獲得的,要么是從敵人那里搶來的,要么是來自后方的命令。
實戰經驗表明,輕質電纜在炮彈近距離爆炸中可靠性很差。這就需要使用電報線,甚至是有刺鐵絲網。未絕緣的電報線在仔細鋪設時效果很好。然而,它需要雙向運行或接地,在戰斗陣地區域不允許這樣做以避免被竊聽。
1917年初,西南方面軍收到了裝甲電纜,盡管數量有限:每個炮兵連有1.5-2俄里。這條電纜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令人欽佩。敵人轟炸時的斷裂只發生在輸出端,要修復它們并不困難。不幸的是,這種電纜的供應非常有限。
為了在炮兵小組之間進行交流,以及傳遞簡單的信號和命令,在有利的情況下使用了探照燈、日照儀和曼楨燈。這些都是通過摩爾斯系統的燈光閃爍來發出信號。日光儀是一個將太陽光反射到接收站的鏡子中的系統。曼楨燈的工作原理與此相同,它使用乙炔燃燒器,通過一個封閉的盒子里的縫隙投射光束。這些通信方法取決于天氣和能見度。俄國炮兵中的無線電報只用于糾正飛機的炮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