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社、印度時報7月3日綜合報道,伊朗國防部正醞釀一場“戰機換代革命”——放棄采購俄制蘇-35戰斗機,轉而將目光投向中國殲-10CE。這一消息的導火索,是伊朗空軍在以色列F-35I的空襲中損失慘重,而原計劃引進的蘇-35因俄烏沖突陷入“交付難”困境。更耐人尋味的是,伊朗國防部長阿齊茲·納西爾扎德在青島出席上合組織防長會議期間,已與中方高層就殲-10CE采購展開初步磋商。若交易成行,這不僅意味著伊朗空軍將首次裝備中國制造的第四代戰斗機,更可能成為中東地緣政治格局重塑的“蝴蝶翅膀”。
從“俄制依賴”到“中械突圍”:伊朗的無奈與算計
伊朗的戰機換代計劃,本質是一場“時間與生存的賽跑”。當前伊朗空軍的主力仍是30架未升級的米格-29、35架F-14“雄貓”(其中3架在近期以色列空襲中被毀),以及幻影F-1、F-5等上世紀產物。這些戰機面對以色列F-35I的隱身突防和精確打擊,幾乎毫無還手之力——伊朗空軍甚至缺乏基本的超視距空戰能力,更遑論對抗五代機的電子戰壓制。
而原計劃的俄制蘇-35,本被視為“救命稻草”。這款“側衛”家族的終極改進型,雖不具備隱身能力,但憑借超機動性、有源相控陣雷達和R-37M遠程空空導彈,足以與F-35I形成“非對稱制衡”。然而,俄烏沖突的爆發打亂了伊朗的算盤:俄羅斯軍工體系全力保障前線需求,蘇-35的產能被擠壓,交付時間一再推遲。更關鍵的是,俄羅斯因西方制裁陷入“孤立狀態”,其戰機后續維護、彈藥供應的可持續性存疑——伊朗若將全部籌碼押在俄羅斯身上,無異于“把雞蛋放進一個漏底的籃子”。
相比之下,中國的殲-10CE展現出獨特的吸引力。作為殲-10C的出口型,這款戰機集成了中國最先進的航電系統(如有源相控陣雷達)、霹靂-15中距空空導彈(射程超200公里)和霹靂-10近距格斗彈,具備“先敵發現、先敵攻擊”的能力。更關鍵的是,中國與伊朗不存在地緣沖突,且能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從戰機交付到彈藥補給,再到人員培訓,中國軍工的“交鑰匙”模式對伊朗而言堪稱“省心之選”。此外,殲-10CE此前已出口巴基斯坦,并在實戰化訓練中與陣風戰斗機交鋒,其性能經受住了考驗,這進一步增強了伊朗的信心。
400架傳言背后的“理想與現實”:伊朗的算盤能打響嗎?
盡管香港媒體拋出“伊朗將采購400架殲-10CE”的驚人數字,但理性分析可知,這一規模更像是“談判籌碼”而非真實計劃。當前伊朗空軍現役戰機總數僅約150架,且基礎設施(如機場、維護設施)和軍費預算(年國防開支253億美元)根本無法支撐400架現代化戰機的運營。即便是《福布斯》雜志預測的“150架采購規模”,也需分批實施——首批24-36架用于快速形成戰斗力,后續批次根據資金和技術需求逐步到位。
資金是伊朗面臨的首道難關。即便以首批36架殲-10CE計算,報價也高達近15億美元(含配套彈藥和培訓),而400架的總價將突破160億美元,占伊朗年度國防預算的63%。顯然,伊朗不可能用現金全額支付。此前有消息稱,伊朗計劃用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置換”武器,或尋求中國低息貸款。這一模式并非沒有先例——2015年伊朗曾試圖以“石油換武器”采購150架殲-10,但因聯合國武器禁運和中方對“石油支付”的謹慎態度而擱淺。如今,隨著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松動,中國或許會對能源合作持更開放態度,但“貸款+資源”的組合仍需平衡風險與收益。
更深層次的考量在于地緣政治。中國對向伊朗出口高端武器一向持謹慎態度,避免打破中東軍力平衡或引發美國制裁。此前,中國雖向伊朗出口過無人機和導彈技術,但戰斗機這類“戰略級裝備”的轉讓仍屬首次。若交易成行,中國需評估其對與沙特、阿聯酋等海灣國家關系的影響——這些國家既是中國的能源合作伙伴,也是美國盟友,若因伊朗采購殲-10CE而轉向采購更多美制裝備,反而可能削弱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因此,伊朗需在“誠意”上做足文章——例如承諾限制殲-10CE的使用范圍,或接受中國對武器出口的附加條款。
對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說的?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加關注。
注:文中插圖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