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歐洲三風之一,英德意三國聯合研制的狂風戰斗機性能如何?
印巴空戰,陣風被打了個3比0,卡塔爾軍演,臺風被打了個9比0。其實歐洲還有一架狂風,可惜,這架飛機殲10C是碰不到面了,它已經退出現役。所以,今天就來介紹一下這款戰機的性能和裝備。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歐洲的狂風就吹到了中國。那時我國缺一款對地攻擊機,由于狂風是多用途戰機,且有一款專門對地攻擊的版本,我軍當時很感興趣,一行人組成代表團來到德國實地考察了這款飛機。
當時天氣很冷,下著小雨,德國人還挺貼心,給考察團的同志每人送了一件德式軍大衣,并合影留念,這張照片里解放軍的背后停放著的就是狂風。
狂風戰機研制于上個世紀60年代,古巴導彈危機后,世界各國軍事專家得出一個結論,這核大戰一時半會恐怕是打不起來,還得在常規武器上下功夫。這時歐洲經濟復蘇,想擺脫美國控制,于是英德意,外加比利時、荷蘭、加拿大六國就湊到一塊,聯合研制下一代戰機。后因在作戰要求上存在分歧,比利時、荷蘭、加拿大陸續退出了計劃,只有英德意三國堅持聯合開發,三個國家搞出了三個版本,各取所需。
最早服役的是狂風IDS型,它的外形現在來看很別致,采用可變后掠翼,這個技術在當時還是挺時髦的,美國的F-14、B-1B、俄羅斯的圖-160,都有這個可變后掠的功能。
狂風戰機的可變后掠翼能在25度到76度之間切換,在起飛階段,機翼打開,由于翼展較長,升力很好,飛機在500多米距離就能飛起來。巡航時機翼也是展開狀態,這樣飛比較省油。到了戰場接敵后,它就可以把機翼后掠,阻力小、飛行速度快、機動性也相應提高,突防能力加強了很多。
當它的機翼后掠時,飛行速度最快能達到2.2馬赫。兩臺RB199發動機,單臺推力7.6噸。這款發動機具備強大的反推能力,因此,狂風在降落時滑行距離很短,可以降落在簡易跑道上。
因為用了后掠翼,狂風的飛行距離也比較遠,不加裝副油箱,航程約3890公里,IDS版的作戰半徑在900公里左右。它的主武器是兩門27毫米機炮,可以對地攻擊坦克頂部的薄弱裝甲區。同時還掛載9噸彈藥,包括隱身巡航導彈、滑翔制導炸彈、反艦導彈和空對空導彈,幾乎北約能掛上戰機的,它都能掛,通用性很好。
狂風剛問世時有一個逆天的黑科技,叫作地形跟隨雷達,與飛機自身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結合,可以讓飛機自動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區間,最低是60米,幾乎緊貼著地面飛行,利用地面回傳雜波來躲避敵方雷達探測。
它還兼顧空中目標搜索和電磁壓制,用在對地轟炸上,這款雷達探測距離比較捉急,使得狂風的初始版本不具備超視距空戰能力。即便是高空截擊版本,使用多普勒脈沖雷達,實際探測距離也只有30公里。
這款雷達的缺陷是致命的,我國的殲10C至少領先其兩代,氮化鎵有源相控陣的探測距離是200公里以上。如果它和狂風對戰,在沒有預警機和地面防空雷達的加持下,也能完虐狂風。先敵發現、先敵開火,然后一擊脫離,整個過程,狂風都不知道是誰在打它,和殲10C比,它就是個瞎子。
殲10C打臺風都能打出9比0的戰績,它要是打狂風,那結果不敢想。這就是代差碾壓,按照國際標準,狂風算是第三代戰機,而殲10C是第四代戰機,還是空優型,這讓狂風怎么打?
既然狂風這么差勁,當年中國為什么還想引進呢?
1988年,那時候中國沒有好的飛機,空軍當時的主力是殲-7、殲-8外加少部分殲-6。殲-8改進版當年才定型,而且當時的空軍缺一款性能好的對地攻擊機。強-5只能掛2噸,而且航程不夠,是準備用作掛核彈進行最后沖鋒的。轟-6倒是可以,就是速度太慢了,因此在當時將狂風引入中國是一個不錯的方案 。
不過最后中國考察團還是沒有看上狂風,因為飛行成本太高,作戰半徑太小,而且可變后掠翼太過復雜,維護很麻煩。另外,當時我國的飛豹也已經快定型了。
幸好當年沒有購買,因為在3年之后的海灣戰爭中,狂風的表現并不好,一次就被擊落8架,還是被高射炮打下來的。之后中國空軍購買了蘇27,性能要比狂風強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