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是永遠不變的主題,只是快和慢的問題、程度大小的問題,我們需要時刻準備去應對變化。”
作者:楊曰勝 中建八局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
建筑業規模會不會發生“斷崖式下滑”
我的結論是不會,建筑業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數據,全球建筑業就業人數超過1億,建筑業增加值在發達國家中約占GDP的5%,發展中經濟體占GDP的8%。
據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2030全球建筑業產出總額將較2014年預計增長85%,年復合增長率達3.9%。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美國建筑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4.1%,歐盟建筑業增加值占歐盟GDP的比重為4.89%。2017年,日本建筑業增加值占日本GDP比重升至5.7%。從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來看,盡管它的增速不高,但是對GDP的貢獻也還在增加。
西方國家判斷支柱產業的標準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4%,我們國家判斷標準是超過5%,也就是說我們國家的支柱產業不會超過20個。2020年,我國建筑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2%,2021年占比7%,常年維持在6.6%以上,可以看出建筑業是全世界主要經濟體的支柱性產業。
但是,規模不下滑并不意味著不變化,我認為會有些重大的變化。
第一是建筑產品的變化。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建筑產品的結構、功能會發生變化,智能家居、智慧社區的普及,對設計、建造和運營都會帶來新的挑戰。
第二是建造方式的變化。智能建造一定是未來的主流方式,隨著AI、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建筑機器人會非常快速的推廣和應用。
第三是建筑材料的變化。“雙碳”戰略對建筑材料提出很多的要求,催生新型建材誕生和推廣應用。未來應用在航空領域的一些超輕超強材料,可能也會應用在建筑領域里面。
第四是熱點區域的變化。我們國家1980年設立深圳、珠海等經濟特區,開啟了“摸著石頭過河”的“珠江時代”;90年開始,浦東開發開放,開啟了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時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沒有黃河流域的巨大發展,2021年10月份,我們國家已經印發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我個人感覺下一步會進入“黃河時代”。黃河流域包括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占全國13.5%,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2022年GDP總量超過30萬億,占全國GDP的25.4%。總書記連續三屆黨代會后的首次離京考察調研,也能傳遞一些信號。十八大后去的深圳、珠海,那是續寫春天的故事;十九大后走訪的是上海、嘉興,尋找建黨的初心;二十大后是延安、安陽,一是審視趕考答卷,再一個也預示著黃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會更多引起國家的關注。
再下一步有可能就是“松花江時代”。如果中國跟俄羅斯在東北和遠東地區達成一些更大的戰略合作,這個區域就有很大的發展機會。當然需要時間,因為涉及到跨國合作,規劃不是兩三天就能弄出來的,我個人判斷到“十四五”末或“十五五”初,有可能見到勢頭。
第五是競爭格局的變化。跨界融合將成為商業競爭新模式,企業間取長補短,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準確認知自身的優劣勢,科學應對市場機會和挑戰,合理確定業務結構和市場布局。
傳統建筑業會不會被數字化新興產業顛覆
阿里云與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聯合中標了雄安新區規劃建設BIM管理平臺(一期)項目,包括數據層、應用支撐層、應用層,覆蓋六大環節的展示、查詢、交互、審批、決策等服務,實現對雄安新區生長全過程的記錄、管控與管理,什么事都替我們干了,會不會把我們顛覆?
圖1 數字化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應用
上海老啤酒廠改造工程成為區塊鏈賦能第一單,實現項目立項、設計、施工、置換、運維等全過程的智能化和追溯性管理,聯通城市建筑碎片化數據,為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奠定基礎,這塊對我們也會有一些沖擊。
我個人的看法,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是我們必然的選擇,顛覆也是一種自我革命。傳統的建筑業和科創企業都可能推進建筑業的轉型,關鍵是哪一方領先?誰主導誰。
其他的行業通過數字技術顛覆建筑業,難度在哪里?一個是資質,還有一個就是對我們建筑業的理解,比如做設計,標準化的東西他可能一鍵出圖,但是對人文的理解還是需要時間學習,所以也不是那么容易。我們傳統的建筑業企業,要抓緊時間去學習。
黃奇帆在中國數字建筑峰會(2021年)上說過:“數字化轉型是建筑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如何與信息化銜接,是需要深度研究思考的問題”,我對這句話是高度認同的。數字化轉型確實是個路徑,但是要跳出信息化思維。我們現在一說做轉型,就是去做一些信息化系統,沒有真正的去構建一個智能化的產業生態。
信息化是解決信息數據傳遞的問題,而數字化是要向建筑產業生態要效益,要激活整個建筑行業的數據要素,從而變革建筑產業的業務模式,甚至是基本建造方式。不走向人工智能,數字化沒有意義。所以這一條路會很長也會很難走,但是你不走就有可能被人家顛覆掉,將來這個領域里面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EPC總承包能否成為主流工程承包模式
顯然在西方發達國家EPC模式用的很多,我們國家其實也一直在推進這個事情。但是不管是大企業小企業,通常都是E+P+C這種模式。我認為未來是E*P*C這種模式,如果是三個不同的部門去分別管E、管P、管C,是形成不了EPC的。企業必須培養一些針對特定細分領域的復合型專家人才,和業主去交流的時候,能站在業主的角度去講這個項目未來應該如何設計、用什么設備。比如說醫院項目,醫療垃圾、人流、物流怎么處理?手術臺、手術刀哪家的好使,哪家的性價比最高?你得深度理解這個產品才能講出來。你不可能帶著設計院的人、工程部的人、采購部的人等一大幫人去談,必須得有一個專家深度了解整個產品的運作,一個人出來主談,而不是談的時候,張三你談設計、李四你談采購,顯然效果就會很差,所以現在難的還是我們真正懂得行業的團隊太少。做到真正意義上的EPC,這個路還是很難,必須從一個或者幾個細分領域去介入,全方位的培養一些人才。EPC有可能會成為主流的模式,但是必須有好的團隊去做。
當今世界變化莫測,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我們將長期處在應對變化的大環境中。變是永遠不變的主題,只是快和慢的問題、程度大小的問題,我們需要時刻準備去應對變化。
(本文根據楊曰勝老師在攀成德組織的《工程企業戰略修編》主題研討會上的分享整理,經本人審核。)
掃碼申請加入品質供應鏈聯盟
《黃太陽供應鏈筆記》聚焦AI+供應鏈,建筑采購與建材供應鏈垂直領域一大號!我們認為未來企業的商業競爭力=商業IP x AI應用 x 供應鏈,我們致力于服務房地產建筑產業鏈上下游從業者與企業,讓每個人、每家企業的價值被看見。業務咨詢,并請添加微信:taisam618
廣告:本公眾號人物專訪、好產品包裝、軟文發布、企業廣告,請聯系加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