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4 當作者答不對自己文章的閱讀題......
近日,青年作家王彤樂發現自己發表在《中學生百科》上的文章《藍氣球和甜月亮》被選為上海虹口區初二語文期末試題,但是她自己卻在作答時做錯了選擇題。這個事件,引發了公眾對語文閱讀理解評價體系的深度思考。
法國文論家羅蘭·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觀點認為,作品一旦完成便脫離作者控制,其意義由讀者創造。王彤樂坦言“第一個排除正確答案C”的經歷,恰是這一理論的生動注腳。在試題第13題中,命題者將“穿過樹林、穿過羊群、穿過低矮的房屋”的排比句解讀為“展現西北戈壁景象”(C選項),而創作者本人卻認為這種理解偏離了寫作本意。這種分歧暴露出教學語境下的文本解讀往往需要服從特定的認知框架,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2023年研究顯示,中高考閱讀題中78%的“標準答案”實際上構建的是符合課程目標的“教學闡釋”,而非純粹的文學闡釋,這是一種多么深刻的教學范兒的領悟。
在文學作品品鑒和測試之間,文學作品的多元解讀需求與標準化考試單一答案之間形成了矛盾。華東師范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2024年調查報告指出,92%的閱讀題要求學生在4-6分鐘內完成文本解碼,這種工業化思維迫使豐富的文學體驗簡化為“解題技巧”。其二,創作思維與解題邏輯的本質差異。作家王彤樂坦言“憑感情寫作”,而命題者則需要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設置評估的考核點。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李政濤曾指出,當前閱讀題實質上考核的是“命題思維還原能力”而非真正的文學鑒賞能力。所以究竟是文學閱讀?還是考試技巧?
新聞的最后,虹口區教育局回應中“爭議可探討”的態度,也讓我們看到了一些可能性。在標準化的考試的過程中,是否允許學生呈現差異化理解?
1)首先,在命題技術上,或許我們可以把之前的唯一性答案的選擇題,修改成為文字表達題目:采用“答案區間”替代絕對標準,如將第13題改為“你認為三個穿過主要表現什么?請結合文本說明”,讓學生們可以自由發揮,體現每個人對文學作品的不同表達;
2)亦或者,在評分標準上,也可以設置“合理闡釋”類型的題目,對超出命題預設的創新解讀給予彈性分值,萬一有一些具備文學素養的小伙伴就此誕生了呢?我們不是都鼓勵創新嗎,那就適度的給予一些創新的觀點展示的機會;
3)最后,在教材實踐層面,可以增加“作者創作感悟”的板塊,幫助學生理解創作與解讀的辯證關系。總說,讓孩子們走出去,這個走出去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和作家之間聊聊作品,或許也是一種走出去的形式。
事件的發生,猶如一面棱鏡,折射出教育中審美培養與應試需求的結構性張力。當我們期待學生既能“像作家一樣感受”,又要“像評論家一樣分析”時,或許更需要思考:考試與教育的終極目標究竟是培養熟練的“解題者”,還是具備真正文學素養的“讀書人”?王彤樂的境遇,或許給我們的考試制度上了一課,也可以讓我們的評價體系,包容更多的形式,也可以讓考核體系走向更開放。
#考核體系 #作答答錯自己的題目 #文學闡釋 #教育評價 #眾晟悅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