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為外物所拘
內在若不夠豐盈,便需借助外在的繁華來彰顯自身。然而,若內心得以圓滿,便能抵達心無所住的至高境界。
法融禪師在金陵牛頭山潛心修行,山中?,F百鳥銜花之奇景,更有眾多野獸在其身旁安然棲息。四祖道信禪師對此頗感好奇,遂親自前往拜訪。
道信禪師見法融禪師端坐不動,便問道:“你在做什么?”
法融禪師答道:“觀心。”
“觀心的是何人?心又是何物?”
法融禪師心中一震,意識到遇到了高人,便問:“大德在何處修持?”
道信禪師答:“我無所住。”
法融禪師又問:“你可知道道信禪師?”
“你為何問他?”
“我仰慕他已久,希望能與他共同探討佛理。”
道信禪師說:“我就是!”
法融禪師驚訝道:“您因何屈尊至此?”
“我只是來拜訪你,你可有地方讓我歇腳?”
“當然有。”
于是,法融禪師引道信禪師至住所,只見虎狼仍在。法融禪師說:“原來虎狼還在這里?!?/p>
道信禪師突然反問:“你不是說你在觀心嗎?”言下之意,法融先前聲稱觀心,此刻卻關注虎狼,顯然修行尚淺。
法融禪師無言以對。道信禪師遂寫下一個“佛”字贈予他。法融禪師見此“佛”字,頓感寶相莊嚴,心中戚然,便請求道信禪師說法。
道信禪師道:“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p>
法融禪師聞言,瞬間開悟。
自此,山中再無百鳥銜花的奇景出現。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意思是說,要達到開悟的境界,既不能沉迷于物象的表面,期待鳥獸朝拜等情景的出現,也不能執著于“佛”這個字眼。百千佛法皆存于人的心中,唯有從內心出發,方能真正開悟。
后來,人們審視這一公案,解釋道:在修行禪法的過程中,沒有百鳥銜花的境界反而比百鳥銜花的境界更為高深。這是因為,當內在不夠充實之時,才需要借助外在的繁華來彰顯自己。而若內心已然圓滿,便能抵達心無所住的境界。
所謂心無所住,即意味著自在無拘,不為外物所牽絆。當心靈獲得自在,便無需依賴外物,從而能夠自足、自得,達到圓滿之境。
唐憲宗時期,從印度來了一位名為大耳三藏的法師。大耳三藏道行高深,具備他心通的能力。于是,憲宗派遣南陽慧忠國師前去驗證他的神通。慧忠國師見到大耳三藏后,直截了當地問道:“聽說你擁有他心通,能洞察他人心中的動態去向,那你能否說出老僧此刻的心在何處?”
大耳三藏瞥了國師一眼,毫不猶豫地回答:“喲!你身為堂堂一國的國師,怎么跑到西川去看龍舟競渡了?”
“那么此時,我的心又到了哪里?”
“和尚怎么又跑到天津橋上去看人耍猴了?”
“你再仔細看看,我的心現在究竟在何處?”
大耳三藏再度進入禪定,試圖觀照國師的心,但無論他如何努力,都無法探知國師的去處。慧忠國師于是斥責道:“你這種他心通,無法透過表象從根本上認識我們的心,充其量不過是野狐禪的伎倆罷了!”
修行之人,若心有所住,便容易被俗世牽絆,自然容易被他人看穿,從而落入下乘。而得道之人,如慧忠國師,因心無所住,不拘泥于任何事物的束縛,自然能領悟禪法之精髓。
世人因心中難以保持淡泊的境界,故難以把握“身在俗世,心卻出離”的境界,以致滿心紛亂,心生慚愧。其實,世界再繁華,也不過是為了滿足生活需求,正如月亮再美,也是冰涼的,無法化作拯救世人的慈悲。因此,與其為追求物質而摸爬滾打,不如從外物的牽絆中掙脫出來,以閑適之心欣賞清風白云,快樂生活。
對于外物的追求和執著,實為人生痛苦的根源。我們常對生活苛求過多,因而活得疲憊不堪,遠離了幸福與快樂,生命也變得倉促,充滿憂慮和恐懼。
其實,人生于世,赤條條而來,離開時亦兩手空空。在生命的過程中,一切擁有皆是暫時的,一切物質皆為身外物,沒有什么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既然如此,就不應執著于外物,也不應被外物所役。超越外物,即是超越自我;無物即是無我。不拘泥于物,給生命一份從容,給自己一片坦然,心境方能不隨外界變化而波動。
一個人若不懂得舍棄,便會執著于外物,在做事時分心,在達成目標的路上繞彎子。不舍得放棄,便是拒絕簡單的生活,如此只會令人不堪重負,心力交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