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到云蓋寺的時候,就奇怪在這偏僻的地方,怎么會有一個千年古鎮。
唐李世民曾游云蓋寺:“東望香爐山,西觀瀑布水,飛流三千丈,崩摧數十里。”賈島留詩:“一山來了一山迎,百里都無半里平。宜是老禪遙指處,只堪圖畫不堪行。”
一般繁華的地方都是交通要道,一直到明清,云蓋寺鎮都是名副其實的水旱碼頭。
鎮安縣境內通往西安方向的大道共有兩條:一條是沿乾佑河翻古道嶺的道路,稱“古道嶺道”或“乾佑河道”,另一條就是“云蓋寺道”。
“云蓋寺道”由鎮安縣城向西北沿縣河,經云蓋寺、黑窯塘、翻小廟嶺(今小磨嶺/小木嶺)抵柞水通長安,在鎮安縣境內長47.5公里。
以前乾祐河道山狹路險水流湍急經常斷路,“云蓋寺道”是西安與安康之間的主要道路。清朝這里是馱運道、郵道,1958年還沿此路修建了“鎮柞公路”。
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沿乾佑河而行的102省道建成后,鎮柞公路降級為山里的“村村通”公路(小云路)。
這次我走這條路,用手機導航都導不過去,只好使用騎行導航。
過了云蓋寺鎮不久,右拐就上了云鎮水庫,沒有想到這個水庫規模還蠻大,煙民人對這個水庫都有貢獻。
呵呵。
一側護坡上都有蜂箱,“云上崖蜜”,是不是個好東西?
從大壩上遠望云蓋寺鎮,真是深山一處繁華所在,要是《西游記》中師徒在深山中走好久,看到這樣的地方,一個會大呼:這里有個大堡子。
水庫的水還是碧綠碧綠,風清氣爽,是個乘涼的好地方。
我們的第一站是黑窯溝村,岔路口有陳彥題寫的村名。看過小說《裝臺》的應該知道這個村。
我這段時間看《主角》入了迷,對陳彥還是很感興趣的。
當然,我到這個村子不是像《裝臺》中的刁大軍找初戀,而是去看“劉家大院”,這是有二百多年的老院子。
據說當年劉家的土地從云鎮一直到鎮安縣城,土改時候把整個院子分給40戶人家住。
雖然老房子已經殘破,但是依稀能看出往日的風光。
從黑窯溝退出來往西華村方向右拐,就和水庫東邊的公路匯合到一起了。
西華村據說來過中央的大人物,各種產業發展的很不錯。
不久就看到這座小橋旁邊的古榔樹,秦嶺中古榔樹挺多。
樹有150年,不算古老,但是臨河而長,頗有風姿。
一路的景色真是不錯,白云突突突的就從嶺上升騰起來,白墻紅瓦的新房和白墻黑瓦的老房子不停在路邊閃現。
這是第二處古樹,一對兒雙生的七葉樹,也有人說是梭欏樹,當地人稱為夫妻樹,在路邊大秀“恩愛”,據說相親相愛800年了。
這一條路上還有一株千年紅豆杉,撐著一把巨傘傲立于半坡上,枝繁葉茂神采奕奕。
西華村名氣大,還在于這里是一處休閑納涼的好地方。
這里有農家樂,有藍莓采摘,周末來的游客不少,這個季節正是藍莓采摘的時候。
本來想著沒有汽車導航路況不好,誰知道這一路倒是很順利,不但景色美,會車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過了幾個菌類種植園,就到了梁頂,從這個位置看上去,整條溝都清清楚楚,據說運氣好能看到云海。
梁頂也是鎮安和柞水的分界,這里奢侈的還有一個電動門,第一次在分水嶺見到這么高檔的東西。
小木嶺海拔2077米,不算低了,怪不得下面的西華村農家樂多,夏天來這里肯定涼快。
從這里往下,彎道比剛才多一些,不過路況都不錯。
當然,景色也不錯。
下面村子也種植菌類,柞水縣的主導產業。
找了個菌棒拿起來拍張照,看看這豐收的樣子。
從這條路出來就到了石鎮村,這里屬于柞水縣城不遠了。
石鎮有條老街,已經破敗的不成樣子,下一篇再說,清持續關注。
一條千年古道,現在成了一條隱秘的山路,沒事走走,還是不錯的。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