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亮鮮明的文旅口號,對一座城市的形象塑造與傳播影響深遠,能夠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是城市軟實力的集中凝聚和體現。
“雄奇山水 新韻重慶”——重慶文旅宣傳品牌口號這8個字,是對現代化新重慶城市之魂最精煉的概括。
山水不語自有韻,歲月無聲最成詩。“雄奇山水”是對重慶地理特征和自然稟賦的精準捕捉,盡顯“剛”的一面;“新韻重慶”則更多地表達重慶對現代與未來的追求,突出“柔”的一面,最終呈現出一種剛柔并濟、剛中帶柔、柔中寓剛的和諧之美、對比之妙。
重慶之韻,魅力無窮。“韻”即氣韻、神韻、韻味,可延伸為和諧、高雅、標致等意義。發軔于重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又充分體現新重慶未來發展的價值追求與實踐目標的“新韻”,其“韻”究竟從何而來?
▲華燈初上,重慶“兩江四岸”風景如畫。張坤琨 攝/視覺重慶
城市之韻。
重慶的城市形態與大多城市不盡相同。當大多數城市在平原上鋪開橫平豎直的網格時,重慶卻在一座座山峰和一條條河流的褶皺里,生長出“3D魔幻”的獨特風韻:兩江四岸,山水交融,水在城中,城在畫中,清波濁浪之間,人們詩意棲居。
老重慶的“韻”,藏在十八梯的石階與吊腳樓的木縫里。依山而建的吊腳樓,一半懸于崖壁,一半扎根土地,穿斗式的木架結構在風雨中搖晃了上百年,卻始終保持著與山體的奇妙平衡。當陽光穿過吊腳樓的縫隙,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那是自然與人文達成的默契。
而新重慶的“韻”,則體現在橋梁與軌道的鋼鐵詩意中。黃桷灣立交的8層匝道如同迷宮,卻在導航系統的指引下保持著車流的有序流動;李子壩軌道站列車穿樓而過的瞬間,讓人聯想到“樓上是柴米油鹽的日常,樓下是呼嘯而過的遠方”;菜園壩長江大橋的鋼拱氣勢如虹,千廝門大橋的斜拉索在夜空下劃出優美的弧線,與兩岸的山脊線形成了唯美的呼應。
這種城市之韻的妙處,在于時空的折疊。在解放碑,摩天大樓的玻璃幕墻反射著當代的繁華。在防空洞改造的茶館里,可以找到戰時重慶的剪影。一條軌道線,可能從地下穿入巖層,突然又沖出地面,掠過江面,再鉆進另一個隧道——短短十分鐘的路程,經歷了從地下到空中、從城市到自然的多重轉換。重慶的“韻”,正在于這種時空的壓縮與拉伸,讓過去與現在、自然與人工在立體空間里完成了無縫對接。
不僅如此,重慶還擁有獨具特色的“開往春天的列車”,百花叢中的空中漫步,美不勝收,讓無數的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記憶深刻。
▲渝中區李子壩,軌道列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記者 羅偉 攝/視覺重慶
精神之韻。
一座城市的精神,往往在危難時刻顯現出底色。重慶的精神之韻,是在戰山火、高溫、洪水及各種困境中淬煉出的堅韌。這種堅韌,如重慶市樹黃葛樹,無論巖石多么堅硬,總能在縫隙中扎根,在風雨中舒展。
抗戰時期的重慶,用烽火淬煉出“愈炸愈強”的骨氣。1938年至1943年,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大轟炸,城市的地面建筑幾乎化為焦土,但這座城市沒有屈服。梁實秋在《雅舍小品》里記錄過那時的生活:“轟炸襲來時,人們鉆進防空洞,警報解除后,茶館里立刻又響起了川劇的唱腔。”這城市擁有與生俱來的堅韌和堅強。
當代重慶的精神之韻,則體現在面對困境時的創新突圍。作為老工業基地,重慶曾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歷過陣痛——三線建設時期的工廠倒閉,下崗工人面臨生計的挑戰。
重慶人沒有退縮,而是努力尋找新的可能:老廠房被改造成文創園,機床變成了雕塑,煙囪成了藝術裝置;曾經的工業重鎮,如今在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中找到新的定位,成為內陸開放的新高地。如果沒有這種“爬坡上坎”一步一個腳印的韌勁,重慶這些年也很難發生如此的巨變。
更動人的是普通人身上的精神微光。幾年前洪水過境時,磁器口的商戶們在水位退去后,來不及抱怨,而是拿起水槍沖洗淤泥,第二天就掛出“正常營業”的牌子;山火救援中,志愿者騎著摩托車在陡峭的山路上運送物資,他們的頭盔與消防員的防護服在夜色中交織成最動人的“星光長城”。
這些瞬間,展現的正是重慶精神的內核:不怨天尤人,不等待觀望,而是用行動在困境中開辟生路。這種精神,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融入骨血的生存智慧,是重慶“韻”的底色。
值得一提的是,將于2025年9月1日起施行《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促進條例》明確提出,要“大力弘揚紅巖精神,厚植重慶城市精神”,意味著重慶城市精神上升到地方性法規層面。這讓重慶這座城市的精神之韻多了一層制度“盔甲”。
▲重慶紅色旅游火熱。鐘志兵 攝/視覺重慶
人文之韻。
重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革命文化、統戰文化和移民文化交相輝映。在重慶的文化基因庫中,既有川江號子的雄渾、擺手舞的豪邁,也有抗戰文化的堅韌、三線建設的赤誠。如今,這些文化密碼正在被重新編譯,以更年輕的語態融入當代生活。
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涪陵白鶴梁、湖廣會館、忠縣石寶寨……重慶,這座古韻今風交織的城市,承載著無數歷史的印記。這些遺跡如同璀璨的明珠,閃爍著歷史的光芒。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慶還擁有多個歷史文化街區。比如,渝中區十八梯傳統風貌區,是“母城”文化的重要傳承延續地,承載著山城人的記憶,漫步其中既能觸摸到山城的根脈,也能感受到時代的脈動,仿佛每一步都在聆聽這座城市的呼吸與心跳。
由重慶市川劇院創作的《江姐》《金子》等川劇,在堅守戲曲美學特征,立足川劇本體基礎上,探索傳統戲曲的當代演繹,奪得中國舞臺藝術領域政府最高獎——文華大獎,同時為古老川劇注入時代感、融入年輕態,讓更多年輕人走近川劇、愛上川劇。
讓文脈更好延續,讓文化不斷煥新。傳統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流動的活水;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創新的源泉。品味重慶的人文之韻,需要大家常來重慶走一走、看一看,感受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體驗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蓬勃活力。
▲重慶大足石刻景區。記者 李雨恒 攝/視覺重慶
生活之韻。
生活之韻,藏在每一個瞬間,有歡笑、有淚水、有失落、有期盼,需要用心去細細品味。如美國作家海明威在《流動的盛宴》中寫道:“假如你有幸年輕時在巴黎生活過,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論去到哪里她都與你同在,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盛宴。”
重慶這座城市的生活之韻,藏在鄰里的寒暄里,躲在市井的吆喝中,融在茶桌的龍門陣里,是最樸素也最動人的人間煙火。重慶人快得起來為生活奔波,也慢得下來享受生活。
過去,在重慶的街頭巷尾,總能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身姿矯健,爬坡上坎,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還系著兩根尼龍繩。他們穿梭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沿街攬活,挑起貨物的同時也挑起家庭的重擔,忙碌而充實。隨著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棒棒軍”越來越少了,但是他們勤勞守信、吃苦耐勞的生活品質并沒有丟失。
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大家不僅有點錢還有點閑,越來越重視生活品質的提升。如今,去巴南華熙文體中心聽一場明星演唱會、到觀音橋商圈看脫口秀表演、自駕到武陵山國家森林公園露營、夜里約上三五好友擼串喝啤酒,這成為不少市民日常生活的“常規操作”。
生活變美的背后,是人們對這座城市發自內心的驕傲,是對新重慶未來發展的滿滿信心。人們對自己越來越自信,對這座城市越來越熱愛,這可以從每一個重慶人臉上的笑容中得到印證。
▲渝中區山城巷,一場即興舞蹈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駐足。記者 崔力 攝/視覺重慶
美食之韻。
重慶的美食,從來不是簡單的味覺體驗,而是這座城市生存哲學的味覺表達。在潮濕多霧的氣候里,重慶人用麻辣驅散濕寒;在爬坡上坎的勞作后,用重味慰藉疲憊的身體。美食之韻,是重慶人對生活最直接的回應,是酸甜苦辣在舌尖上譜就的樂章。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道。無論是穿行于煙火氣十足的老街深巷,抑或漫步在華燈璀璨的“兩江四岸”,在重慶隨處都能與美食“撞個滿懷”。
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一道美食而奔赴一座城。今年4月,重慶榮昌鹵鵝火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涌入榮昌這座小城,品嘗美味鹵鵝。當地一系列的寵粉措施,成功吸引了游客的眼球,抓住了他們的胃,也留住了他們的心。
從更大范圍看,得益于水陸自然豐物,重慶成了眾多美食的發揚地。其實重慶遠遠不止火鍋和小面,8.24萬平方公里的巴渝大地上還有許多地道風味美食,足以勾起每一個老饕的“饞蟲”。
豐都麻辣雞、潼南太安魚、璧山兔、梁平張鴨子、墊江石磨豆花……重慶各個區縣,區區有特色、縣縣有特產,美食眾多,令無數食客欲罷不能。
唇齒之間,味蕾之中,我們咀嚼的不只是食物,品嘗的不只是美味,還有其背后濃郁的美食之韻。
近年來,重慶培育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持續壯大特色美食產業鏈,進一步增強“重慶味道”國際影響力,“美食之都”金字招牌越擦越亮。特別是去年重慶首次啟動重慶美食“渝味360碗”評選推廣,遴選推出重慶特色美食360道,打造了“渝味360碗”美食品牌。
重慶是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美食同樣如此。在重慶,粵菜、魯菜、浙菜并不鮮見,還有冬陰功湯、日料、烤肉等外國菜,它們扎根在重慶的大街小巷。
百聞不如一見。今天,我們不妨再借用一下海明威的那句名言,向你發出真誠的邀請:如果你有時間來一趟重慶,那么你此后的一生中,重慶也將與你同在,因為重慶也有一席“流動的盛宴”,為你停留,為你等候,我們在重慶等你!
來源:重慶瞭望
編輯:傅婧 編審:吳 剛
值班副總編輯:袁孝椿
總編輯:黃 艷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