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劉彥谷
雨后,云霧在蔥郁的古柏叢流轉,巡護監管員劉高華拿起筆和本子,走進翠云廊景區,認真觀察每一棵古柏,并記錄下巡護情況。
“這兩年,我們對古柏保護力度越來越大,不論是從人力投入,還是高科技設備加持,古柏被保護的越來越好,今年沒有遭遇病蟲害。”說起古柏,劉高華的眼里透著滿滿的熱愛。在巡護監管員的崗位一呆就是八年,他笑道,“古柏就像我的孩子一樣,朝夕相處有了濃厚的感情。希望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將這些千年寶貝守護傳承好!”
翠云廊劍閣段現有古樹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這些古柏最高樹齡2300余年,絕大部分是一級古樹。從制度創新到科技賦能,從搶救復壯到文旅融合,在無數個“劉高華”的守護下,這些千年古柏,煥發出新的生機。
制度之網:從“交樹交印”到全民共護
“走馬點樹,驗數交印!”翠云廊景區內,一場復刻明代官吏交接場景的沉浸式演出吸引游客駐足觀賞。身著官服的“離任縣令”與“新任縣令”手持古柏清單,逐棵清點確認,這幕《點樹交印》實景劇,正是劍閣縣傳承古制的生動寫照。
“點樹交印”情景劇演出
這項源自明代“官民相禁剪伐”傳統的保護制度,已升級為系統化的“交樹交印”離任交接機制。
今年3月12日,廣元市劍閣縣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護“交樹交印”廣場舉行了縣級林長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護離任交接儀式。
翠云廊景區游人如織
旺蒼縣委書記、劍閣縣委原書記、劍閣縣原林長楊祖斌,劍閣縣委書記、原縣長范為民,劍閣縣委副書記、縣長黃燕分別簽署離任交接證書,共計交接古樹名木12510株。
“不僅要交數字臺賬,更要實地查驗每棵樹的健康狀況。”交接清單上,詳細記錄著古樹的生長數據、病蟲害情況甚至周邊環境變化。
交棒不是“交責”,接棒更要“接力”。從過去“走馬點樹”的單一數量統計,拓展完善為古樹分布、生長狀況、管護成效等5個方面、16項評價指標,更加注重保護質量的綜合評定、過程監督和問責問效。
2023年,“交樹交印”工作機制入選中國改革年度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已完成縣級交接3次、鄉鎮級24次、村組級210次。
制度創新不止于此。全國首個古柏保護專項基金的設立,讓社會力量有了參與渠道。全國首個古柏保護專家工作站,則健全專業人才培育機制,培養專業樹木醫生33名、本土赤腳醫生(護林員)55名。
司法力量的介入讓保護網更密。為守護千年古柏,劍閣縣法院與當地環保局、林業局共同成立了廣元市首個生態保護示范基地——劍閣縣生態恢復教育實踐基地。在翠云廊建立驛道古柏保護司法服務站,法官定期開展巡護,并制定游客普法清單,通過周末、節假日在翠云廊、攔馬墻等處開展法治宣傳活動,讓公眾參與古樹名木保護。
“我們是這片綠色的受益者,更要當好這片綠色的守護者。”劍閣法院相關負責人說,“依托驛道古柏保護司法服務站做實法治宣傳,將大家植柏護柏的‘基因’重新激活,讓‘你我都是護樹人’的環保意識更加深入人心。”愛柏、護柏、守柏已成為當地干群的思想共識,深入骨髓。
科技護航:天地空網全維度守護
夜晚的翠云廊,12座避雷塔的指示燈在山間閃爍,與7.2公里消防管網組成的"血脈"共同守護著古柏的安寧。這套安防系統,是兩年來科技護樹的縮影。
歲月更迭,古樹保護在一代代傳承中又不斷創新。劍閣縣以“翠”守護生態瑰寶為核心、以“云”科創賦能美好為手段、以“廊”續揚歷史文脈為抓手,積極探索古柏保護數字化管理路徑,建成古柏保護智慧管理平臺和數字展館,實現“天、地、空、人、物、技”六個維度綜合防護。
“這是一個 24小時動態智能監測系統。”通過大屏,可以看到不斷滾動更新的數據,包括蟲情、環境、雷電、防火,土壤濕度、溫度等監測。監測范圍包括翠云廊、漢陽、劍門關三個地方。據劍閣縣古柏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相較于傳統人工巡護,如今,古柏保護有了新的‘衛士’和‘火眼金睛’。”
劍門關景區
兩年來,當地制定了《古柏養護與復壯技術規程》,科學救護瀕危衰弱古樹復壯救護、古柏生境改善科研試點等項目,邀請專家現場診斷、遠程診療,編制“一樹一策”救護方案,采取“做體檢”“套馬甲”“做微創”“穿靴子”等一系列科學措施,復壯救護瀕危衰弱古柏2478株,飛防蜀柏毒蛾、云南松毛蟲等食葉害蟲2.5萬畝,防治雙條杉天牛、柏膚小蠹等蛀干害蟲2000余株。高標準建設的3個古柏保護示范小區,則有效解決了“人與樹、樹與樹、路與樹、房與樹、車與樹、鎮與樹、線與樹”爭空間的矛盾。
古柏保護智慧管理平臺
“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古樹名木。”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廣元成功探索了大型線性文化遺產(蜀道)與活態生態遺產(古柏林)協同保護的新路徑;“林長制+網格化+智慧平臺”模式為古樹名木和生態脆弱型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可復制推廣的“廣元經驗”。
2024年,劍閣縣成為全國首批古樹名木保護試點縣。據劍閣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兩年,該縣將立足全面提升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水平,進一步強化資源保護、文化傳承、活化利用、科普宣教、科學研究、支撐保障等工作,努力把試點項目打造成古樹名木保護、傳承和利用典型模式。
生機煥發:古柏成鄉村振興“綠色引擎”
清晨的古蜀道上,徒步愛好者們沿著新修的木棧道前行,千年古柏的濃蔭將暑氣隔絕在外。這條串聯起古關、古道、古樹的徒步線,兩年來吸引了70萬人次體驗,同時,也帶火了沿途的“蜀道農家”。
兩年多來,當地始終踐行“傳承優先”理念,在合理利用中推動古樹名木歷史、文化、科學、生態、景觀與經濟價值的守正創新。創新推出背誦《蜀道難》免門票活動吸引20多萬人挑戰成功,連續舉辦兩屆古蜀道徒步游活動,讓游客深度感受蜀道歷史底蘊與自然之美。
6月25日,來自綿陽的游客賈春苗漫步在青石板古道上,被眼前壯觀的古柏深深吸引,走走停停,反復觀賞,久久不愿離去。“這些古柏太震撼了,看一次根本不過癮!”她的感嘆,道出了眾多游客的心聲。
參天古柏
“我每天要往返翠云廊五六遍,游客比以前多了很多。”景區解說員王艷說。兩年來,劍閣縣整修境內古蜀道,完善指示牌等配套設施,將古柏保護、非遺體驗、山地運動等元素融入徒步場景,策劃推出6條精品徒步線路,翠云廊成為熱門“打卡地”。不僅如此,當地還打造干部正確政績觀教育精品研學路線2條,建成翠云廊古蜀道生態文明省級現場教學基地,開發森林步道、柏木生態科普園等生態產品,構建跨區域蜀道徒步游線路,讓生態旅游與生態研學業態蓬勃發展。
2024年,翠云廊景區接待游客達18.91萬人次,同比增長39.39%。2025年1 - 5 月,接待游客13.72 萬人次,同比增長108.54% 。五一假期,單日最高接待量突破1萬人次,已然成為四川文旅融合發展的新標桿。
暮色中的翠云廊,最后一縷陽光掠過古柏梢頭。劉高華完成了當日最后一次巡護。與千萬個守護者的努力一起,他們正在為千年古柏續寫新的年輪。從制度創新到科技賦能,從文化傳承到民生改善,實踐證明:古樹保護不僅是守護歷史,更是孕育未來。
游客駐足觀望千年古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