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插圖
《漁父》這篇優秀散文,通過詩人與漁父的對話,表達了詩人和漁夫對世界的不同看法,也告訴人們應該怎樣正確看世界。
怎樣看世界,既受到客觀世界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影響,又受到人的主觀態度的影響,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看法。
誠然世界不會讓每個人滿意,也不會讓一個人在任何時期滿意;誠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假象掩飾了真相;誠然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不合理,怎么看?《漁父》給我們很好的啟示。
屈原和漁父 插圖
《漁父》的原文是這樣說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bu)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從《漁父》中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對世界,對社會是全盤否定的,他認為:“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面對這樣的世界,我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改造不了這個世界,就離開世界,絕不同流合污。最終他作出了無奈的選擇——投江——這也是屈原投江的內在原因。
而作為勞動者,漁父對世界則有另一番看法: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而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何不攪渾泥水揚起濁波?既然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為什么您想得過深又自命清高,以至于自己落個放逐的下場呢?
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
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更沒有必要寧可玉碎不為瓦全,寧肯投江而不同流合污。
漁父不僅沒有消極回避這個混濁的世界,反而面帶微笑,唱著說:“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
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
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漁父是灑落超脫,趨利避害;屈原是堅守信念,寧為玉碎。
漁父的話顯示了他生存的智慧,他把認識、改造和利用世界結合得非常完美,顯得睿智超脫,相比勞心苦志,形容憔悴的屈原,要輕松得多。對于我們今天認識世界不無啟迪,這就是《漁父》的價值所在。
當然,我們對漁父的贊賞,并不是對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愛憎分明的無畏氣節的否定。
近700年后,中國又出了一個大文豪,公元393年(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面對門閥制度森嚴,出身庶族的他,受人歧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他既沒有走屈原投江自盡的路子,也沒有漁夫笑傲江湖,從容應對的胸懷,而是采取消極回避方法,成為南山種菊人,這就是陶淵明,不過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金瓶梅》里有一首詞也是在說人生:人生南北如歧路,世事悠悠等風絮,造化弄人無定據,翻來覆去,倒橫直豎,眼見都如許。到如今恐嗟前事,功名富貴何須慕,坎止流行隨所寓,玉堂金馬,竹籬茅舍,總是傷心處。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悲歡離合的人生,總是看不透,想不開。是誰在主宰世界和人生?是命運,是造化?認識不了,只有感嘆了。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看人生,說得就更加精彩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人類社會如同長江,總是按照自己的規律運行,更多的時候不是英雄創造歷史,而是歷史造就英雄。順應歷史,談笑人生,不失為明智的選擇。
長篇小說《梧桐巷》的開篇詞則是用一種坦然的心態看待人生:
江山如畫,樓高廬凹,春去秋來又冬夏。
心累煞,身無暇,且放下無限牽掛。
世事難料實無那,達,亦作罷;窮,亦作罷。
如何看人生,古今中外,千姿百態,如果從心態看,不外三種,樂觀、悲觀和坦然。
《西游記》里一樵夫,他的世界觀就和漁父很接近,他們雖然生活艱辛,但總是用樂觀心態看世界,看人生,且聽這樵夫一邊砍柴一邊歌唱:觀棋柯爛,伐木丁丁,云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世界是由勞動人民創造的,他們應該是這個世界的主人,他們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應該是主流,只可惜的是,他們的話語權太少了,他們的意識往往被大家忽視了。
今天,我們如何看世界?我想有兩個法寶,一是我們有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可以繼承;二是有優秀的外來文化可借鑒。
那就是用出世的眼光觀察世界,用入世的態度對待生活。
那就是用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認識、改造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