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上半年剛剛結束,一些車企就爭搶著曬成績單,像極了孩子,高喊著“快看看我,快看看我,我牛吧?”也有一些車企,像犯了錯一樣,躲在角落里,一聲不吭。車評網近期會結合當下行業和企業發展情況,做2025年半年品牌盤點。
關于東風本田的年中盤點,小編問主編:要不要等到出成績再做,主編回復說“沒什么必要了吧”。
一、潘建新“掌門”兩年,東本銷量被攔腰折斷
東風本田今年1-5月累計銷量121,945輛?,同比大幅下降39.8%;2024年銷量42.82萬輛,同比下滑29.2%,這就是潘建新上任兩年來的成績,如果相對更貼近實際情況的推算,東本跌幅已經跌去近60%,還不止腰斬,這在任何一個汽車品牌、任何一個發展階段,跌速都屬于極快的。
如果我們將時間拉回5年前——2020年,東風本田以85萬輛的年銷量創下歷史峰值,CR-V單月銷量超3萬輛,思域(參數丨圖片)加價仍一車難求。這是東風本田鄭純楷時代的巔峰,而隨后的2021年東本銷量同比下滑10.4%、2022年13.2%、2023年8.5%,這個下滑跌幅,貌似也是比較符合行業當時的發展情況的。
而到如今,真是應了那句話“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由盛及衰的變化,讓人措手不及。而僅看表面數據,不免有人會對潘建新和鄭純楷時代做對比,得出一個簡單粗暴的結論,就好像把東本帶進坑里的是前者。
然而,事情真的是表面看到的這樣嗎?“銷量崩塌始于新能源爆發的2021年,但病因早在三年前就已埋下。”一位離職的中層坦言。
二、東風本田鄭純楷時代,到底做錯了什么
事實上,2018-2023年鄭純楷執掌期間,才可能是東風本田錯失的最佳戰略調整關鍵窗口。
2020年中國新能源市場爆發,次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14%,2022年突破27%,2023年突破33%。但鄭純楷任內僅于2022年推出首款純電車e:NS1——一款被詬病為“油改電”的過渡產品,2023年銷量僅7000輛。至其卸任時,仍沒有多大改觀,遠落后于自主品牌,甚至其他合資品牌。過度依賴燃油車“地球夢”技術,混動車型未成體系。2023年CR-V e:PHEV銷量僅8799輛,還不及比亞迪宋PLUS DM-i單月銷量。東風本田在鄭純楷的帶領下,新能源轉型遲緩。
同時,在智能化上的戰略脫節,更是導致了東本全系產品的劣勢,Honda SENSING系統迭代緩慢,早期發展優勢也基本丟失殆盡,車機卡頓、電子故障投訴頻發……
三、臨危受命:潘建新在“觸底”,也在“反彈”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23年10月,53歲的潘建新接任執行副總經理。有人說,接下來兩年,他給東本帶來品牌史上的兩大“至暗時刻”:
- 銷量暴跌:兩年不到,跌幅近60%;
- 產能過剩:2024年11月關閉年產能24萬輛的第二工廠,裁員2000人;
顯然,這都是潘建新不得不填的“坑”,戰略轉型需要頂得住疼,受得住罵,銷量是在下滑,但潘建新的戰略破局行動,卻已經緊鑼密鼓的悄然上演。
在產品端,其加速推出純電車型,2024年9月上市靈悉L,主打電子外后視鏡、三聯屏座艙等年輕化設計;2025年推出基于W純電平臺的燁S7,搭載華為ADS 2.0智駕系統,續航620公里……這樣的產品策略,相信打動消費者只是時間問題。
另外,在制造端,關停燃油廠的同時,也加投產新能源工廠,2024年10月,本田全球首個新能源工廠在武漢投產,自動化率行業領先,專供純電車型,一切準備就緒,就差“東風”。而用戶端,就是東本的“東風”,圍繞用戶為中心,啟動“本家”計劃更像是一個“新勢力”的做事思維。三方面的戰略調整,從產品到用戶的徹底顛覆,針針見血,讓人很難不對潘建新的雷霆手段刮目相看,同時,也讓人對東風本田的未來充滿期待,或許它的明天會更難,但后天一定是美好的。
小編手記:
在裁員2000人、關停工廠的輿論風暴中,潘建新這位被戲稱為“背鍋俠”的53歲掌舵者,或許終其任期,也無法帶東風本田重回巔峰,但轉型就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潘建新雖然艱難,但卻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背起東風本田從谷底向上攀登,他短期與長期的務實戰略組合,讓這個曾經輝煌的合資品牌的未來,依舊充滿希望,依舊保留著翻盤的底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