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婦女報
■ 端木紫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一個特殊的時代,一位女子的跌宕人生。但至暗時刻,是她們的出現照亮了她的漫漫暗夜,將絕望淬煉成了希望……從《醬園弄·懸案》里詹周氏生死未卜的命運中抽離時,除卻為她的遭遇感到心痛,亦有暖意漸漸洶涌——那是80年前一段傳奇故事里女性情誼與女性力量的迸發所帶來的熱血沸騰。
又見,那個我熟悉的陳可辛。這一次,很多人都在說他“玩兒砸了”,但作為一個從電影《甜蜜蜜》開始便喜愛他的“死忠粉”,我卻不以為然。《醬園弄·懸案》不曾讓我失望,我依舊癡迷于他鏡頭下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張力;嘆服于他對不同地域敘事語境的把控;亦沉溺于他又一次細膩描摹出了主人公繁復的內心世界。
自開機伊始,由陳可辛執導的《醬園弄》,便一直備受關注。盡管,作為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的第一部《醬園弄·懸案》并未窮盡事件全貌,可是從醬園弄到監獄再到法庭之間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已足夠震撼人心——影片改編自1945年發生在上海的“醬園弄殺夫案”,以詹周氏在法庭與牢獄間的輾轉浮沉,清晰勾勒出了一個女子在時代巨輪的碾壓下,于絕境中掙扎求生的血淚軌跡。
80年前,底層女性的命運,何其不易?那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戰火連綿。由章子怡飾演的詹周氏,是一個困于不幸婚姻中的女性,她不僅被吃喝嫖賭無惡不作的丈夫詹云影長期控制“人身自由”,還被頻繁家暴。雖然,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尊嚴改變命運,卻因丈夫的阻撓而屢屢失敗。偏偏在那個時代,想擺脫這樣的丈夫十分艱難。而血案的發生,令其命運更加跌宕,她從婚姻的牢籠走進了另一個牢籠——作為殺夫嫌疑人,她被捕入獄。
很顯然,陳可辛在影片中留下了很多謎題,例如:詹云影消失的頭顱、兩種不同的兇器,以及出現在她生活里的其他人在這個案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真相,撲朔迷離。但陳可辛既沒有機械地復刻案件過程,也未急于為真相蓋棺定論,而是在有限的史實基礎上做了盡量貼合歷史的“加法”。
以懸案為錨點,影片借由一位“反派”的質疑與推想一步步抽絲剝繭,逐步深入詹周氏曲折的人生。在警探薛至武查案的過程中,從房東、鄰居、舊識等旁觀者的視角,慢慢拼接出了詹周氏的畫像——她有過對婚姻的憧憬,可事實卻讓她的理想破滅;她辛勤地在工廠打工,但工錢卻被丈夫搶走還因他的無理取鬧而被工廠辭退;她努力賺錢養家為丈夫還賭債,換來的卻是被丈夫當眾暴打……她的痛苦掙扎讓人們看到了舊社會的底層女性,很難接受教育、甚至沒有婚姻自主權,一旦失去家庭依托后幾乎無法獨立生存的艱難境遇。更可悲的是,縱使這樁懸案中她獨自反殺丈夫的可能性看起來“鐵證如山”,世人仍臆斷她必有“奸夫”襄助。深入骨髓的偏見,皆來自父權社會人們對女性居高臨下的揣測和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如同困獸,詹周氏所承受的身體摧殘、精神凌虐、經濟壓迫與社會孤立,共同編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令她無處可逃。而她的苦難,只是那個時代女性普遍生存狀態的縮影。
可憐、可悲、可嘆!所以,《醬園弄·懸案》只是一曲時代切片下的女性悲歌?不,不是的,它還是一次女性之間的溫暖救贖。
在影片暗沉隱郁的冷色調中,一冷一暖的兩條故事線卻越發清晰——一邊是逮捕她歸案的薛至武,在查案過程中的逐漸癲狂;一邊是詹周氏入獄后,獄友王許梅的溫情守護,以及素不相識的女作家西林以筆為矛的仗義執言。
一面,是詹周氏承受了來自不同人帶給她的傷害:諸如,被丈夫暴打時圍觀群眾的冷漠;為證明自己的權威不可侵犯,薛至武便賄賂法官求對其重判;法官為一己私欲收受賄賂判詹周氏死刑;因西林的幫助詹周氏暫時脫困,惱羞成怒的薛至武竟然自己動手妄圖置其于死地……
而另一面,詹周氏在兩位陌生女性的身上,感受到了善意與溫存:
楊冪飾演的女囚王許梅,她會用自己的擁抱溫暖詹周氏;她會在詹周氏被判死刑的時候為其唱送別曲;她會用自己過生日這樣的善意謊言買美味的蛋糕圓詹周氏的夢想;她教會詹周氏識字,也教會其在法庭上自辯。趙麗穎飾演的女作家西林,則以文字為詹周氏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當所有人把這樁案件當作茶余飯后的談資時,她卻在字里行間寫下對詹周氏遭遇的同情,引導人們探究事件背后的因果。她對女性獨立和自由的追求,也深深觸動了詹周氏內心深處的渴望。
理解、共情、支持、托舉……王許梅與西林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對周遭一切已感到麻木的詹周氏,她們釋放的善意,漸漸讓心灰意冷的詹周氏從被動變主動,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未來。是她們的存在,讓詹周氏有了求生之欲。
所以,盡管整個故事從始至終彌漫著一種悲傷的氣息,但詹周氏的心理變化卻是一個從暗到明的過程。可以看到,影片的影像質感、氛圍營造都很出色,不僅復刻了舊上海的市井氣息和那種潮濕、黏膩、光線昏暗的感覺,也以此隱喻了詹周氏所在的困局。從不同時期的鏡頭語言中,我們亦可看到“他”與“她”的博弈——仰拍薛至武,強化了他凌駕律法帶給人的壓迫感;俯視詹周氏,是視覺化她作為弱者的心理狀態;而政權倒臺后詹周氏與薛至武的首次平視,是寓意弱勢者對強權的顛覆,意味著他們此時已然平等。
具象化她身心從內到外的巨大轉變,更凸顯了在那個令人窒息的社會生態中,女性之間的情誼與互助顯得格外珍貴,是她們的“引領”,讓詹周氏完成了從身為“被窺視者”的客體成為“講述”主體的蛻變。片尾,她在法庭上平靜地說出“法律公正從未讓我這樣的女人受益”時,人們看到的是女性在面對困境時所能爆發出的驚人力量——見過了詹周氏最初的眼神空洞、神情麻木,她此時的堅定、自信,才顯得異常動人。
時代洪流下的個體悲劇,也并沒有被影片中的女性互助所營造的溫情氛圍所遮蔽,取而代之的是詹周氏在這種力量的影響下重獲自我主體性的“破繭成蝶”所引發的人們對個體生存狀態的反思。影片從來不是對一樁歷史奇案的簡單重述,而是以女性互助、時代變遷、歷史女性鏡像共同探討至今仍存在于現代人生活中的家庭暴力、性別平等、女性困境等多個社會熱點議題。那面陳述歷史、觀照當下的鏡子中,映出民國女子的傷痕,也映出戰亂時代女性力量所顯露出的燎原之勢。
我們目睹的,遠不止一樁離奇命案的偵破過程,更是那個時代冰冷無情的強權與沸騰的社會輿論對一個底層女性命運的撕扯過程,而那些來自不同女性的善意如同暗夜中搖曳的燭火,雖然不足以驅散所有黑暗,卻映照出女性共情女性、女性幫助女性所帶來的曙光。它們匯聚成一股難以名狀的力量,讓“救贖”二字在沉重的底色上泛出溫暖的光芒。
真相為何?此時似乎已不重要。陳可辛將一樁陳年舊案帶回大眾視野,讓歷史的鏡子照見瘡疤已屬不易,但更珍貴的是在瘡疤里埋下重生的種子——他讓人們看見:女性力量始終以接力式傳承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影片里,詹周氏的結局雖懸而未決,但那些在深淵邊緣向她伸出的手,那些試圖照亮她晦暗命運的光,已然譜寫了亂世中最動人的篇章:縱使個體渺小如塵,人性的聯結與抗爭,也依然能在這鐵幕般的環境中刺破縫隙救贖彼此,而每一代女性互相托舉的手,都在人類文明的碑刻上刻出了更深一寸的自由。在揭示舊社會性別不平等問題的復雜性的同時,影片也傳遞出希望與光明——這不僅是對女性個體覺醒的呼喚,也是對整個社會關注女性困境與性別平等觀念的吶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