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如果中美必有一戰,新加坡將選邊中國。
這可不是隨便說說,這是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說的。
在一個論壇上,楊榮文被問及中美選邊站的問題。
他回答,我們當然不選邊,但是一些西方人士一定要我們選,我相信今天還是選美國。
但20年后如果新加坡被迫選邊,楊榮文認為會轉向中國。
“轉折點在什么時候,我不知道,但這是強權政治的現實。”
在西方社會搞MAGA,搞右翼革命的時刻,新加坡人仍然能夠冷靜洞察世界,的確有兩把刷子。
新加坡面積和人口,比香港都小,獨立幾十年,在大國之間縱橫捭闔,左右逢源,成為地緣政治舉足輕重的國家。
《戰國策》里說,夫小國之道,非能盡事一強也,務為權衡之計而已矣。
這就是說,小國需要合縱連橫,不能死心塌地靠一個大國,要在強國之間左右逢源、反復權衡,才能求存。
《韓非子》里說,小國之主,不可以務德;務德則國危。
這是法家代表韓非子最冷峻的現實主義:仁義不能救國,只有權謀能護身。對小國尤其如此。講信義,強國未必感恩;但你若“示弱可欺”,亡國就在眼前。
新加坡立國到現在,正是踐行了這些中國古籍中小國生存之道。
新加坡最偉大的政治家,國父李光耀,親手制定了新加坡的外交政策,挑選精英群體治理國家。
看一看李光耀對于均勢的深刻理解。
他說,權力平衡政策,取決于本地區若干大國之間相互競爭的利益,而不是將國家的命運系于某個專橫的伙伴。大國可以相互牽制,防止任何一方主宰整個區域,從而讓小國在它們之間的縫隙中生存。
這簡直是《戰國策》兩千年后的知音!
在東西方之間,新加坡從來不選邊站,選擇“借兩強之力自保”。
2003 年,美國曾邀請新加坡加入其“主要非北約盟友”計劃。
新加坡出于不想“選邊站”且擔心影響與中國的關系,婉拒此邀。
當年核心決策者李光耀在 2010 年重申,新加坡從未打算制衡中國,而是依賴美國的地區存在來維持亞太均勢。
作為李光耀挑選的外長,楊榮文的世界觀,也是承接自李光耀。
2009年,李光耀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還沒有準備好或者愿意在處理國際體制方面承擔同樣的責任。美國依然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和最后的市場。
2015年,李光耀去世,他一生之中,被《人民日報》12次稱作“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李光耀認為中國必定崛起,能夠超越美國。但是在他的有生之年看不到。
美國人無法阻止中國的崛起,它必須接受與一個更強大的中國。中國將在二三十年實現這一點,美國人最終必須與中國分享他們主導的地位。
李光耀去世10年之后,楊榮文再次重申了這個觀點。
最遲20年后,中美之間均勢將被打破,中國超越美國。
到時候,新加坡必定選邊中國。
實際上,這10年來,中國的發展速度,要遠快于之前20年。
如果李光耀再世,恐怕也會這么認為。
未來10年,也就是2035年,中國將完成對美國的超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