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學期的暑期社會實踐中,我參與了社區兒童環保課程《吹散霧霾,留住綠水青山藍》的教學工作。這次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環境教育的本質不是灌輸知識,而是用適合兒童的方式,在他們心中埋下守護自然的種子。這堂以“空氣”為主題的課程,成為我理解“教育即生長”理念的重要窗口。
一、解構抽象概念:讓自然元素可觸可感
如何向七八歲的孩子解釋“空氣是看不見的綠水青山”?我們摒棄了傳統的講授模式,轉而構建了一套“感知-觀察-聯想”的教學路徑。
課堂伊始,通過“風之捕捉”游戲(用輕薄塑料袋追逐氣流)、“呼吸可視化”實驗(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水霧),讓兒童從身體感官出發,建立對空氣的直觀認知;隨后借助“透明箱煙霧模擬”裝置(在密閉箱體中點燃艾草觀察煙塵擴散),直觀呈現空氣污染的形成過程;最后通過對比展示“森林呼吸”與“城市灰霾”的圖片卡,引導孩子們討論“什么樣的空氣讓人舒服”。這種多感官參與的教學設計,成功讓抽象的環境概念轉化為兒童能理解的具象經驗。
二、行為轉化策略:從認知到行動的橋梁搭建
環保教育的難點,在于如何將知識轉化為日常習慣。針對這一挑戰,我們設計了“環保行為工具箱”,將“植樹、少開車、節約用電”三大核心行動拆解為兒童可操作的具體場景。
通過“綠色生活情景劇”(如扮演公園管理員種植樹苗、模擬家庭討論出行方式),讓兒童在角色扮演中理解行為意義;利用廢舊材料制作“節能小發明”(如用礦泉水瓶制作簡易省水裝置),將環保理念轉化為創造性實踐;最后通過“家庭任務接力賽”(如記錄一周內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次數),推動課堂知識向家庭場景延伸。過程中,孩子們展現出令人驚喜的想象力——有人用彩泥捏出“會說話的垃圾桶”提醒分類,有人設計出“太陽能小風扇”模型闡釋清潔能源的價值。這種從“知道”到“做到”的跨越,正是環境教育最珍貴的成果。
三、協同育人啟示:構建生態教育共同體
作為社區教育實踐者,我深刻體會到低齡兒童環保意識培養需要多方合力。課程設計中,我們特別注重“家校社”聯動的三個關鍵環節:
其一,選擇“兒童影響力輻射強”的行為切入點(如關燈、節水、拒絕一次性用品),讓孩子的行動能直接帶動家庭改變;其二,通過“環保承諾可視化”工具(如自制“綠色能量存折”、繪制“家庭節能地圖”),搭建親子互動橋梁;其三,在社區層面設置“環保實踐打卡墻”,鼓勵家長上傳家庭環保行動照片,形成正向激勵氛圍。這種多維度協同模式,不僅提升了課程效果,更讓我認識到:環境教育從來不是孤立的課堂活動,而是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系統工程。
四、結語:讓童心成為改變未來的力量
這堂充滿歡笑與思考的環保課,讓我重新理解了教育的意義——當我們用兒童能理解的語言講述生態故事,用游戲化的方式傳遞環保理念,那些關于“空氣”“樹木”“能源”的知識便不再是課本上的文字,而是生長在童心里的綠色信仰。
未來,我期待繼續探索更生動的教育形式:或許可以帶孩子們觀察校園里的落葉如何變成堆肥,或許可以組織“家庭舊物改造大賽”,讓環保教育真正融入生活的每個角落。因為我相信,當一代人學會用敬畏之心對待自然,綠水青山的愿景便不再是遙遠的期待,而是觸手可及的明天。正如孩子們在課程結束時創作的詩句:“風兒輕輕吹,樹葉沙沙笑,我們手拉手,地球更美好”——這或許就是環境教育最美的模樣。
教育學院
“‘青’聲共育,‘綠’動一線”暑期社會實踐團一隊
黃天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