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對中國的誤解已經走火入魔,印度軍方叫囂要徹底去中國化,不用中國一顆螺絲,在全軍排查與中國有關的零件和原材料。結果發現無人機、稀土、軍工電子等領域,都離不開中國。如果要徹底去中國化,可能連螺絲都湊不齊。
7月2日,《今日印度》爆出消息,印度國防部決定啟動一次全面的軍工供應鏈排查,目的就是找出所有與中國有關的零部件、原材料,徹底“斷根”。用印度軍方的話說,哪怕是一顆螺絲、一個芯片,只要和中國沾邊,就得想辦法替換掉。
聽上去很硬氣,畢竟中印邊境摩擦不斷,印度早把中國當成了“假想敵”。既然敵人可能掐自己脖子,那提前查一查薄弱環節,本身沒毛病。
但讓印度人沒想到的是,這一查,直接查出了“自信崩塌”。尤其是在無人機領域,印度軍方原以為靠著本土產業,至少能自給自足。結果一看數據,發現大部分關鍵零部件都逃不出“中國制造”4個字。為了遮掩尷尬,很多印度供應商甚至鋌而走險,通過中轉國繞道采購,最后貼上“印度本土”標簽,裝模作樣交貨。
俄烏沖突、以色列與伊朗對抗,已經把無人機的戰場價值展現得淋漓盡致。從偵察監視到引導打擊,再到直接“自殺式”攻擊,無人機幾乎成了現代戰爭的標配。
而中國,恰恰是全球無人機領域“遙遙領先”的那一個。不論是成熟的軍用無人機,還是改造潛力巨大的民用無人機,中國的生產規模、性價比、技術水平,印度根本沒法比。
無人機領域的“打臉”,還只是冰山一角。更扎心的,是稀土。稀土雖不起眼,實則關乎整個現代工業、尤其是軍事裝備的“命門”。導彈、雷達、戰斗機、衛星、精密電子設備,幾乎都繞不開稀土元素。更重要的是,稀土并不是“挖出來就能用”,而是要經過復雜的冶煉、加工,才能轉化成真正可用的高端材料。
在這一點上,中國是當之無愧的全球老大。有人可能說,印度也是稀土大國,儲量全球前三,怎么還卡在中國手里?道理很簡單:有礦≠有產能,更≠有技術。
以印度目前的水平看,稀土的提煉合格率不到30%,高端產品幾乎為零,全球市場占比不足0.5%,而且還得依賴中國設備、技術,連起點都站不穩。面對中國的稀土壟斷,美國尚且忌憚三分,印度就更別說了。
更別提,印度還想大搞“國防獨立”,連最基礎的稀土供應鏈都繞不開中國,這場面,屬實有點難看。
為了掩蓋尷尬,印度官方口風也變了。最初是高喊“不用一顆中國螺絲”,很快就變成了“梳理依賴關系、評估技術轉讓”,聽起來冠冕堂皇,實則心虛到不行。實際上,印度這些年“獨立自主”的套路,早就被現實啪啪打臉。
如果說稀土、無人機是硬技術的無奈,那“印度制造”就是管理、執行、產業鏈基礎的全面暴露。四年前,印度喊出雄心勃勃的計劃,投資230億美元,支持本土制造,尤其是軍工產業,目標是徹底擺脫對外國的依賴??涩F實呢?
截至今年,實際投入的激勵資金只有17.3億美元,不到原計劃的8%,很多企業空歡喜一場,投資信心大打折扣。沒錢,沒技術,沒體系,結果自然是“說得好聽,做不出來”。
這也是為什么,印度軍隊即便高喊“去中國化”,軍工企業該偷偷從中國進貨的,還是得進貨。哪怕多繞幾個中轉國,成本高點,效率低點,總好過真的沒零件、沒設備、沒原料。
更諷刺的是,印度很多本土企業,看似在做“國產軍備”,實際早就形成了“中間環節靠進口,最后貼印度標簽”的操作鏈。供應鏈調查一出,漏洞百出,連印度國防部都不得不承認: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更關鍵的是,這種尷尬,短時間內根本解決不了。無人機、稀土、芯片、光學、復合材料……這些高端領域,背后是幾十年產業積累和完整配套的結果,絕不是靠喊兩句口號、開幾個工廠就能補上的。
所以說,印度要真“不用中國一顆螺絲”,不是軍隊裝備水平下降的問題,而是“沒裝備可用”的問題。
想象一下,坦克少了關鍵電子設備,戰機少了核心材料,無人機干脆造不出來,印度軍隊到最后,還真有可能回到“木棍+石頭”的時代。
面對這一地雞毛,印度其實已經走到了十字路口,要么繼續裝,依賴中國制造和供應鏈,要么面對現實,徹底擺脫中國供應鏈。從目前來看,印度官方似乎在兩種模式之間反復橫跳,嘴上不硬不行,行動上又不得不依賴中國,導致整個政策體系處于半癱瘓狀態。
而時間,顯然站在中國這邊。中國的工業體系、科技能力、供應鏈韌性,過去幾十年已經完成了根本性的躍升。即便美西方聯合“卡脖子”,中國都能在稀土、無人機、電子芯片、光學材料等關鍵領域實現反制,更別說印度這樣的“產業弱國”。
所以,印度的“去中國化”,說白了,更多是政治表態、情緒輸出,真正落實到軍事實力、產業發展上,難度比登天還大。
說到底,印度這次全面排查中國零件的烏龍鬧劇,既是自身技術短板的暴露,也是國際供應鏈現實的體現。嘴上說著不用中國一顆螺絲,實際到處都是中國元素;喊著要擺脫中國依賴,結果自己把自己繞進了死胡同。
更諷刺的是,印度想要“徹底自立”,離不開的,恰恰是中國。這或許就是現實版的“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當然,作為中國人,咱們看待這件事,也不能掉以輕心。印度的野心是真實存在的,哪怕短期內技術不行,長期來看,他們也在拼命補短板,未來難保不會出現新的挑戰。
不過只要中國把自己事情做好,保持產業鏈優勢、技術創新和綜合國力,別說印度,整個世界,恐怕都得在“去中國化”這條路上,越走越心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