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之下》《黑神話悟空》《刀馬》……隨著國潮復興,這幾年誕生了不少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動漫、游戲、影視作品,而且部部爆火。
在年輕人的審美高地上,中國傳統文化也開辟了自己的領地。
和這些作品相關的中國風文創產品也被年輕人競相收藏。
然而除了“周邊”“手辦”“谷子”這些時髦的舶來品,我們還能有什么方式收藏傳統文化之美?
或許郵票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與熱門IP聯動,郵票成為年輕人的新文創
今年春天《哪吒之魔童鬧海》闖進全球影史票房榜TOP10,著實讓哪吒這個中國傳統文化IP大火了一陣。
中國郵政發行了《動畫——哪吒鬧海》特種郵票,不過其中小哪吒的形象用的卻是1979年版的國漫經典《哪吒鬧海》,可能和有些調皮搗蛋的“魔童”相比,《哪吒鬧海》中那個正氣果敢的小英雄其實更符合大多數人心目中對哪吒的想象。
這套郵票一共六枚,分別展現了“哪吒出世”“童年游趣”“擒拿敖丙”“斗戰龍王”“哪吒重生”“定海安民”等經典情節,還應用了AR技術,讓畫面具有動態效果。
《動畫——哪吒鬧海》特種郵票,2021年發行
郵票與影視的聯動,在電影《封神》爆火后也曾上演。2024年7月,中國郵政特地發行《封神演義(一)》特種郵票,包括“蘇妲己進宮”“雷震子救父”“周文王訪賢”“武成王反商”四個故事。
雖然沒有使用電影中那種夸張的“中式”風格,但畫風非常符合年輕人心目中的“國潮”。
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縮影。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七十多年中,誕生了無數驚才絕艷的設計師和傳奇經典的郵票,其中和傳統文化有關的就超過了上千種,它們承載了我們整個民族記憶,在小小的方寸之地,繪畫出獨特絢爛的中國文化之美。
《漫郵記:中國文化之美》就是這樣一本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郵票大百科。
點擊圖片,即可跳轉購買
詩人、文化學者譚夏陽,從小學開始集郵,是一位資深郵迷。他花了14年時間梳理中國郵票的歷史,發掘郵票設計、發行背后的奇聞逸事,分析郵票的設計理念和繪畫風格,研究郵票內容背后的文化知識。
最終從上千種個人收藏中,精選了300多種中國文化主題的郵票,以名著、戲曲、園林、金花、年畫、老行當六個文化符號,編成了一部郵票百科書。
《漫郵記:中國文化之美》實拍圖
它可不是一本普通郵冊,而是一座郵票的“移動博物館”,一部郵票中的傳統文化史!
在這本書里,你可以通過郵票,看到不同年代,人們對神話人物有著怎樣的想象,筆下的形象產生了什么變化。
比如“中國神話第一IP”孫悟空。
和哪吒一樣,孫悟空在郵票設計師筆下,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前后對比,都不是“一知猴”。早期的孫悟空形象大多取自戲曲和年畫的造型,頭戴武生的六角羅帽,臉上“畫”著油彩,帶著古早連環畫的味道。
《中國古典小說——〈西游記〉》,中國人民郵政,1979年發行(圖源: 《漫郵記:中國文化之美》 )
2023年發行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五)》特種郵票里,可以看到孫悟空形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雖然也穿著虎皮裙,但臉更接近猴。不光大師兄,黑皮的二師兄、藍皮紅須的沙師弟,也都煥然一新。
順便說一句,這套郵票的設計師,就是為電影《封神》設計人物造型的80后畫家李云中。
《中國古典文學名著——西游記(五)》小型張《五圣成正果》,中國郵政,2023年發行(圖源:《漫郵記:中國文化之美》 )
在這些郵票中,我們還能看到很多古典名著、神話中的人物,以完全不同的風格出現。繪畫風格和人物造型設計的變化,也反映了這些年來,我們審美方式的變化。
黛玉與寶玉,1981年版 vs 1996年版
在中國郵票史上,四大古典名著,每本都發行過幾套郵票,每套幾枚到十幾枚不等,把它們連在一起,就像看一幅連環畫。
用幾枚郵票,定格幾個精彩瞬間,喚醒我們童年時看小人書的樂趣。
這么想來,你有多久沒看過古典名著了?
除了文學名著,成系列的郵票,還有戲曲和年畫,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
代表喜慶祥和的年畫,除了出現在新春時節,也成為郵票的一大主題。
可你知道嗎?中國的年畫,根據產地、風格、繪制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十多種。
最出名的就包括楊柳青年畫、桃花塢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等等。
自2003年以來,郵政部門每年都要發行一套年畫主題郵票,每年一種風格,在臨近新春時節發行,為全國人民慶賀新春,增添一份喜氣。至今已經發行了九套。
這些不同風格年畫的背后,是不同地域的文化風俗、民間傳說和歷史變遷,是各地工匠千百年來不斷探索、錘煉的技藝,是華夏文明的地大物博,十里不同風。
《朱仙鎮木版年畫》郵票小全張,2008年1月15日發行
作為目前規模最大的郵票選題,木版年畫郵票在郵迷的郵冊里,逐漸匯成了一幅精彩紛呈的年畫地圖。
這么說吧,《漫郵記》就像個隨身攜帶的“文化解碼器”,不僅講述郵票的設計之美與歷史價值,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典故、歷史瞬間,帶領讀者穿越時光,在方寸之間、細節之中,探尋中國文化之美。
在介紹郵票的文化內涵、文化故事之外。這本書里還有不少郵票小科普。
你知道嗎?郵票分小全張、小版張、小型張等不同形式,有普通郵票、特種郵票、紀念郵票等不同類別。
甚至有的郵票還自帶“出生證明”,被稱為“出世紙”,正面印有郵票圖案,背面印有郵票技術資料(包括發行日期、發行數量、各枚面值、承印商、設計師名字等)以及郵票背景介紹。
《三輪車夫的生活方式》小型張出世紙,澳門郵電CTT,2000 年發行
通過介紹一枚枚郵票的誕生故事,書中還為我們呈現了中國郵票的發行歷史,和一代代郵票設計大師的人生故事。
從郵票發行局的建立,到郵票印刷機的不斷迭代和印刷技術的不斷更新,再到郵票如何誕生的整個過程,其實小小一枚郵票背后的故事,遠比你我想象地要豐富得多。
《漫郵記:中國文化之美》內頁實拍
書中也講述了那些著名郵票設計師們的故事,比如幾乎包攬最佳郵票設計大獎半壁江山、新中國郵票設計第一人孫傳哲,猴票的作者、中國唯一一位郵票總設計師邵柏林、龍票設計師王虎鳴、工筆畫大師蕭玉田……
他們的作品曾一度引領中國的審美潮流,是回首新中國成立以來,每個年代大眾文化的代表。
郵票是索引,是路徑,是鑰匙,是民族基因的密碼本,而解讀它,需要的不僅是一把放大鏡,更要有一顆敬畏文化的心。
從四大名著、傳統戲曲到古典園林、木版年畫,再到市井百態,《漫郵記》以郵票為線索,勾勒出中華文化的經緯。讓我們感受到,傳統文化從未老去,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走進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漫郵記》是一本關于郵票的文化故事讀物,將史料、評介和背景故事熔于一爐,也是一部“輕閱讀”的文化美學指南,在封面、內頁的設計上,采用年輕的視覺元素來貼近年輕人的審美,讓讀者享受夢幻一般的藝術之旅。
翻開這部書,感受每一枚郵票中的匠心與情懷、人情與溫暖,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在心中留下“不朽”的美。
點擊書封圖,一鍵購買
《漫郵記:中國文化之美》
作者:譚夏陽
ISBN: 978-7-218-18121-9
定價:148.00元 精裝 ·556頁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
郵票作為一種傳播介質、內容載體,從某種意義上看,它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每套郵票的背后,從選題、設計、印刷,再到發行的過程,背后是一個個苦心孤詣、精益求精的故事。將這些故事發掘并串聯起來,就是一部生動的中國大眾生活史。
本書從文化的角度出發,選取名著、戲曲、園林、金花、年畫和老行當六個主題,通過翔實的史料細節、大量郵票珍品圖片資料,把郵票當做一種索引、一條路徑、一把鑰匙,帶領讀者在方寸之間、在細節中,領略傳統文化之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