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上,家族群里傳來喜訊:侄女生地會考成績都是A,兩門都考了97分的高分——這意味著離初三沖刺長沙“四小名校”又進一步了!
作為姑媽,我自然是又驕傲又好奇:這“小四門”的硬骨頭,她是咋啃下來的?
長沙生地是開卷考,更難,沒想到侄女也能考這么好。表哥說多虧用上了提分筆記,書上可根本找不到呀!
我讓嫂子趕緊給展示展示。
嫂子隨手拍了侄女幾頁生物課本,上面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筆記映入眼簾:昆蟲的生殖和發育旁記著昆蟲生殖方式、發育方式的分類,昆蟲每個發育階段的特點也做了總結、還給幼蟲、蛹和成蟲分別配了圖,工蜂生命周期旁邊畫著蜂巢結構圖,海洋動物篇貼滿了手繪食物鏈的便簽條。
“現在生地會考全是開卷,題目活得很,光靠翻書死記硬背根本拼不過思路清晰的孩子。”嫂子說得實在,“關鍵啊,是小學階段那點科學興趣和底子打得好! 那時候養成的觀察習慣、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還有那點基礎概念,到了初中理解復雜系統、分析實際問題,優勢就顯出來了!”
嫂子的這番話,讓我暗下決心:這個暑假也得給娃打好“底子”!
小學的科學啟蒙,可不是錦上添花,而是決勝未來的“隱形籌碼”。
可問題是,怎么在小學階段,就把這“底子”打得又牢又有趣呢?看著我家那兩個還在二年級、整天對螞蟻搬家都能研究半天的雙胞胎兒子,我忽然感覺肩上的擔子重了,但也更清晰了。
我家二年級的雙胞胎,正處在當年侄女埋下科學種子的黃金年齡。說來也巧,最近剛給他們入手了凱叔團隊今年6月新鮮出爐的《神奇圖書館》系列(《昆蟲特戰隊》、《海洋X計劃》、《天空歷險記》3冊),沒想到瞬間成了心頭好。
哥哥每晚抱著《昆蟲特戰隊》不肯放手,尤其癡迷第6個故事《張小胖采蜜》——幾個小朋友縮小成小蜜蜂,跟隨工蜂一起去采蜜,幫助蜂群一起對抗黑胡蜂的3只偵察兵,還破壞了黑胡蜂給他們伙伴留下的氣味記號。跟著工蜂們一起參觀蜂巢,哥哥不禁感嘆:“蜜蜂果然是建筑大師呀!”
這種沉浸式的冒險,哪個孩子不喜歡。昆蟲的社會性、分工協作這些小知識點,正不知不覺儲存到孩子的腦海里。
弟弟則是一頭扎進了《海洋X計劃》的深海救援行動中,跟著故事里的小英雄們,緊張地營救汪汪洋博士。
要問弟弟最喜歡書中哪個角色吧?
非“嘎嘎蟲”莫屬。
這個充滿想象力的外星昆蟲設定,可是牽引著整條故事線,啟迪了孩子的幻想力,也加深了對昆蟲的理解。
《天空歷險記》倆兄弟還沒看完,但那瓶能讓人變成小鳥、發出鳥叫聲的噴霧,徹底激發了他倆的探索欲。
不是各種觀鳥遠游活動去不起,而是帶著問題去思考,更有意義!小朋友現在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那只灰雀愛吃什么果子?它的巢是不是和喜鵲的一樣大?它飛那么快怎么找蟲子?”
為什么這套新書能成為打牢“小學科學底子”的神器?
1.故事為舟:化被動為主動。
凱叔團隊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把課本里可能顯得枯燥的科學原理,融入到了精彩的冒險故事中。
孩子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化身為故事主角去親歷、去解決問題。
在對抗黑胡蜂的過程中,昆蟲的防御機制、信息傳遞方式(如蜜蜂的舞蹈)自然就記下了;
通過對比嘎嘎蟲和地球昆蟲,分類、特征這些概念也就鮮活有趣起來了!
這種深度角色代入、不自覺傳導知識的方式,不正是嫂子說的“興趣底子”和“理解力”的最佳培養方式嗎?
2.專家護航: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
書中每個知識點都經頂尖科學家把關:邢立達教授審校恐龍章節,昆蟲博物館館長殷海生親自撰寫觀察日記。
確保孩子接觸到的,是最真實、最前沿的科學世界,從小建立正確的科學認知框架,避免被陳舊或錯誤信息誤導——這為未來更深層次的學習(比如侄女面對的開卷考試分析題)打下了最可靠的基礎。
“小學科學底子決定初中思維高度”。
這“底子”,絕非死記硬背的條文,而是用精彩故事點燃的好奇火焰,用嚴謹知識搭建的認知框架,以及在探索實踐中悄然生長的科學思維。
侄女用她優秀的生地會考成績證明了:小學階段用心澆灌的科學興趣與思維嫩芽,終將在未來的學習路上結出碩果。
看著雙胞胎書架上的《神奇圖書館》,我仿佛看到了當年侄女在小學階段埋下科學種子的畫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