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棟閑置的樓房,改建后每年為村集體穩定增收租金20萬元!”成都市郫都區梨園村黨委書記唐宇指著一棟煥然一新的樓房說道。
這棟位于郫都區太清路旁的1000平方米的集體資產曾閑置5年,如今通過“資源整合+資本引入”模式,成為成都破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難題的生動注腳。近年來,成都市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全域專項整治、數字化監管升級、長效制度構建“組合拳”,推動集體“三資”管理實現從“底數不清”到“陽光運行”的跨越,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底數清查工作培訓會。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靶向整治:從問題排查到整改閉環
“這幾年我們村上開展了清產核資,把集體‘家底’搞清楚了,又進行了專項整治,讓資產管理更規范了,我們通過推動‘應進必進、陽光交易’,老百姓對我們更信任、更放心了?!背啥际星喟捉瓍^十八灣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成都市扎實開展集中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聚焦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行動,推動農村集體“三資”規范管理。2024年,全市共排查出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突出問題1752個,主要集中在財務管理、經濟合同管理、工程項目管理、產權流轉交易、村(社區)廉潔等5個方面。2025年3月,成都市農業農村局部署在全市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底數清查工作,以清產核資,資金、資產、資源、合同、制度“一清五查”為重點,從6個方面安排部署了23項工作內容。同年5月,該局又會同成都市紀委監委派駐市農業農村局紀檢監察組,以“應進必進、陽光交易”為小切口,全面檢查農村產權入場交易情況;同時,創建財務收支和陽光交易全流程監管模型。截至目前,全市核清資產288.11億元,排查問題768個,完成問題整改474個,整改率61.7%。
數字賦能:從人工記賬到云端治理
“線上提交申請,秒級審批。”龍泉驛區山泉鎮美滿村財務負責人演示的“村財管家”系統,已積累2391筆審簽記錄,涉及資金1600萬元。這種“電子管家”模式讓村級財務從“繁瑣低效”到“指尖辦”,有效遏制了“微腐敗”發生。
四川天府新區“三資”智慧監管平臺實現“資產一張圖、資金一本賬”,82個集體經濟組織完成47個資產處置項目,數字化監管直接推動集體經濟增量占比達37%。青白江區借力大數據監督平臺,對合同開展“陽光體檢”,比對合同異常信息23條。“系統如‘電子圍欄’,某村組長挪用資金時被自動預警阻斷。”青白江區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監督效率較人工提升10倍以上。
“村財管家”讓交易流程更透明。成都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創新機制:從閑置沉睡到高效利用
“年租金收益達到13萬元!”在成都市新都區錦城村,原先閑置的小學校址通過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順利出租后,村黨委書記舒凱第一時間向大家分享了該消息?!叭绻恢遍e置就太可惜了。”舒凱感慨道:“‘陽光交易’既堵住了權力尋租的漏洞,又讓村民對村務管理有了更多信任,也讓村集體經濟實現增收。”
蒲江縣西來鎮敦厚社區通過成都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掛牌流轉21畝集體果園,經過22輪競價,成交總價高達196萬元,為集體增收156萬元。郫都區濱清路社區通過成都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公開流轉交易18個社區菜市攤位和75平方米社區架空層,累計為社區增收58.02萬元。成都市以“應進必進、陽光交易”為抓手,探索通過鞏固提升一批、生產發展一批、公益運用一批、市場經營一批“四個一批”的方式盤活農村閑置資產資源,喚醒沉睡資產價值,讓農民群眾更多地分享集體資產帶來的紅利。
從郫都梨園村“閑置地變聚寶盆”,到龍泉驛區的數字監管網絡;從四川天府新區“數字監管”,到青白江區的合同“陽光體檢”;從新都區閑置小學的出租,到蒲江縣集體果園溢價流轉,成都市的探索為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查、管、用”相統一提供了實踐方案,讓集體資產成為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的“源頭活水”,正書寫著共同富裕的時代答卷。(邢家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