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因其地理位置和資源稟賦的不利因素,在19世紀之前一直屬于歐洲的貧困、邊緣與苦寒之地。但今天的北歐五國幸福感指數一直排在《世界幸福報告》前列的地區,這種“反常”的北歐奇跡是如何創造出來的?北歐成功發展模式背后的經驗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推動北歐從貧困落后的農業社會到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轉型?
日前,《北歐秘訣:他們是如何創造奇跡的》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作者蕾娜·瑞秋·安徒生女士認為,北歐各國之所以能創造奇跡,秘訣就在于它們獨特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對18到25歲年輕人的培育。當年輕人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和自己的使命感,他們往往會積極投身社區和社會,關心他人和公共事務。也正是這種對公民精神的培養,塑造了北歐高度的社會信任與凝聚力,為幸福社會奠定了基石。
據介紹,19世紀中葉在丹麥開始興起的民眾學院運動是北歐現代化的起點,標志著“北歐教化1.0版”的誕生。民眾學院是一種非學歷制、面向平民的終身教育機構,旨在提高公眾的思想覺悟、改變生活態度、培養良好習慣與公民意識,可以說是一種廣義的社會教育。其后發展到2.0版,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北歐涌現出一批作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他們通過文學、音樂、美術等文化創作來激發民族精神、鞏固新的國家認同,推動社會變革。而“北歐教化3.0”則是作者對未來的展望:在多元現代的新時代,個人需要更復雜的內心世界來追尋有意義的生活。
曾多次訪問丹麥,在當地民眾學院做過田野調查的楊東平教授坦言,本書學術含量很高,內容比想象中“艱深”得多,是一本“深刻的社會科學著作”。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祖薇薇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