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 1 月中旬,日本“華中方面軍”分布在以下各地:方面軍司令部位于南京,第
10 軍司令部及第 18 師團在杭州地區,第 14 師團在湖州地區,第 6 師團在蕪湖地區;“上
還派遣軍”司令部及第 16 師團在南京地區,第 3 師團在鎮江、常州、無錫地區,第 9 師團
在蘇州、昆山、太倉地區,第 101 師團在上海地區,第 13 師團在滁縣、來安、全椒地區,
第 11 師團之第 10 旅團在揚州地區。1 月中旬后第 16、第 114 師團調去華北,第 10 旅團(天谷支隊)調南京接替 16 師團。不久又調回日本本土,歸還第 11 師團建制,揚州由第 3 師團一部接管。日軍第 13 師團自 1937 年 12 月 20 日不戰而占滁縣及其附近地區后,不斷向北推進。第五戰區防守淮河以南地區的第 11 集團軍第 31 軍的主力控制于明光(今嘉山)附近,利用半塔集、自來橋、張八嶺及藕塘等丘陵地帶的有利地形阻止北進日軍,并不時以小部隊實施襲擾性反擊。
1 月 15 日,日軍第 13 師團第 26 旅團由滁縣沿津浦路向北進攻,中國守軍以運動防御逐次退守池河西岸,日軍于 18 日占領明光。1 月 26 日,日“華中方面軍”下令,命第 13師團“殲滅鳳陽、蚌埠附近之敵”,第 13 師團遂部署 3 路向北進攻;第 26 旅團長沼田德重率步兵 4 個大隊、配屬山炮 2 個大隊,為東路,從明光渡池河,沿津浦路向蚌埠進攻;第13 師團長荻洲立兵自率主力為中路,從滁縣出發,在池河鎮渡池河,由總鋪、鳳陽向蚌埠進攻;第 65 聯隊長兩角業作率步兵 3 個大隊、配屬山炮 1 個大隊,為西路,從全椒出發,在大橋鎮附近渡池河,經定遠、西三十里店、年家崗,迂回至高塘湖北端之上窯地區,掩護并準備策應東路軍、中路軍的作戰。經激烈戰斗后,三路日軍先后突破池河防線,進至西岸。守軍第 31 軍按李宗仁的命令,將主力西撤至蚌埠西淮南鐵路一帶,待命側擊北進之敵,以一部兵力在淮河、池河之間進行逐次抗擊。東路日軍于 28 日渡過池河,2 月 1 日攻占臨淮關,2 日占領蚌埠;中路日軍于 29 日渡過池河,2 日占領鳳陽;西路日軍于 28 日渡過池河,2 日占領定遠。
當日軍強渡池河時,李宗仁為加強南線的防守力量,急調第 51 軍由碭山南下增援。第114 師首先到達,立即在蚌埠至五河間淮河北岸布防,并趕修工事。日軍第 26 旅團于 1 日攻占臨淮關,次日晨在主力進攻蚌埠的同時,派出 1 個大隊,在飛機、炮兵火力掩護下,由淮河向南凸出處強渡淮河。激戰 4 小時,被守軍第 340 旅擊退。蚌埠守軍于 2 日退向淮河北岸,并炸毀了淮河大橋,但原停泊在南岸的數百艘民船未及撤走。2 月 3 日,攻占蚌埠的日軍第 26 旅團又以約 2 個大隊的兵力乘民船在蚌埠以東實施強渡。防守該段的第 342 旅英勇抗擊,但仍有一部日軍登上北岸。2 月 4 日晨,第 51 軍的第 113 師車運到達,與第 114 師協同反擊,將已登上北岸之敵擊退。但當日日軍第 26 旅團另一部兵力在蚌埠以西渡過淮河,攻占懷遠,進抵渦河南岸;第 65 聯隊亦進至上窯。第 51 軍調整部署:命第 113 師及安徽省保安第 2 團防守小蚌埠(在蚌埠北,為淮河北岸的小鎮)至懷遠、渦河北岸一帶河岸陣地;
第 114 師在其左翼,防守臨淮關北岸至西門渡河岸陣地。軍部位于固鎮。2 月 8 日,日機 20 余架轟炸小蚌埠,立即又以炮兵進行火力準備,將河岸防御工事全部摧毀。千余日軍在炮火掩護下乘民船、汽艇實施強渡。守軍頑強抗擊,兩次擊退渡河日軍。當晚 23 時,日軍又進行夜間強渡,一度登上北岸,攻占了小蚌埠。第 113 師師長周先烈令第 337 旅反擊,激戰至 9 日 1 時,恢復了陣地。10 日拂曉,日軍再次發動大規模的強渡進攻,10 時前后攻占了小蚌埠。第 113 師全力反擊。雙方反復爭奪多次,小蚌埠終于被日軍占領。2 月 10 日,與侵占蚌埠日軍發動進攻的同時,侵占臨淮關的日軍亦發動強渡進攻,6時前后首先突破晏公廟沿岸陣地,不久占領梅園子、前坂子、新莊等地。
第 114 師師長牟中珩令第 340 旅組織反擊,“浴血肉搏”一整日,奪回新莊、梅園子等部分陣地。但至 11 日,日軍后續部隊渡過淮河,第 114 師傷亡 2000 余人,終因兵力、火力不足,無力恢復及守住沿河岸的陣地,被迫撤至沫河口、年家廟之線。
由于沿岸陣地多處被突破,許多守軍部隊因軍官陣亡而失去指揮。為集中力量、整頓部隊,第 51 軍軍長于學忠下令全軍于 11 日夜向淝河附近之何集、新馬橋之線轉移。2 月 13 日,李宗仁將剛剛轉隸五戰區的張自忠之第 59 軍調至固鎮附近,接替了第 51軍的防地。第 51 軍撤至西寺坡車站一帶休整。第 59 軍部署第 38 師(欠第 81 旅)防守固鎮以西瓦疃集至楊店子之線,第 180 師防守楊店子至固鎮東南徊小樓之線,軍部位于任橋。此時日軍第 13 師團主力的大部進至淮河以北。李宗仁命第 31 軍由淮南鐵路向上窯、鳳陽,令新隸五戰區的第 21 集團軍第 7 軍由合肥向明光、定遠分別實施側擊;同時要求空軍支援,轟炸蚌埠、臨淮關之敵,迫使日軍將已渡淮北的主力撤回淮南,以加強蚌埠及津浦鐵路的防守。張自忠趁機于 15 日令第 180 師和第 38 師各組成一個加強團,向小蚌埠之敵實施反擊。
經戰斗,收復小蚌埠,淮河以北的日軍全部撤回淮河以南。
2 月 17 日后,津浦路北段形勢趨緊,日軍開始由濟寧向運河以西的第 3 集團軍進攻。
20 日,李宗仁按蔣介石的指示,電令“張自忠即調赴臨城待命”。津浦路南段仍由于學忠
的第 51 軍防守,暫時與日軍隔淮河對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