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年來,全球局勢持續緊張升級,特別是中美之間,從經貿領域到臺海、南海再到科技層面,處處充滿火藥味。
你以為這僅僅是一場尋常的強國博弈?
其實,這正朝著歷史上的悲劇模式演進——如同當年英德之間的爭霸戰,最終引發世界大戰。
近日,美國《紐約時報》知名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發出警示,呼吁中美雙方冷靜應對,避免走向全面對抗。
中美切勿重蹈英德覆轍!美媒疾呼:若繼續敵對,終將兩敗俱傷!
英德沖突教訓深刻
提起英國與德國的歷史較量,大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很少有人深究,這兩個曾有王室聯姻、關系密切的歐洲大國,為何在短時間內從合作轉向對立,從貿易伙伴變成死敵?
這場沖突的根源,其實是“發展不平衡”所導致的戰略對抗。
彼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擁有龐大的殖民地網絡,經濟和軍事實力穩居全球之首。
而統一后的德國作為后起之秀,工業產值迅速超越英國,卻缺乏相應的海外市場支撐其擴張需求。
兩國圍繞海外利益展開激烈競爭,英國不愿放棄既有優勢,德國則亟需拓展空間,最終在殖民地爭奪、海軍軍備競賽和外交聯盟體系中逐步滑向戰爭深淵。
中國從一個百廢待興的農業國家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科技創新、制造業能力、出口競爭力以及國防建設等方面展現出強勁勢頭。
反觀美國,經歷了多輪經濟衰退、債務危機、政治極化與社會動蕩,內外交困之下,“修昔底德陷阱”的陰影愈發明顯。
美方對中國崛起表現出強烈焦慮,采取多維度遏制措施,不僅在南海、臺海頻繁制造摩擦,還在經濟上推動去風險化政策,甚至試圖在全球構建針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
這些舉動與當年的英國何其相似。
但歷史早已證明,一旦兩個超級大國進入全方位對抗狀態,結果從來不是單方面勝利,而是雙輸,甚至波及全球。
托馬斯·弗里德曼的警告正是基于這種危險趨勢。
中國并不謀求全球霸權,但如果美國持續施壓,中國也不會退縮。
若這種局面得不到扭轉,爆發沖突只是時間問題。而戰爭,絕非任何理性大國應走的道路。
四十年中美關系風云變幻
回顧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充滿了復雜的歷史節點和多次轉折。
1972年尼克松訪華打破中美隔閡,正式開啟了雙邊關系的新階段。
此后四十年間,盡管分歧不斷,但總體維持著“合作為主”的態勢。
尤其是在冷戰結束后,美國一度將中國視為潛在的重要合作伙伴,雙方在投資、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深度互動。
但問題在于,中國的崛起速度遠超美國預期。
從2001年加入WTO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實現了從“制造中心”到“全球重要力量”的轉變。
2010年后,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而美國則因次貸危機、產業空心化等問題陷入長期低迷,這使得美國的不安情緒徹底爆發。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調整戰略布局,提出“亞太再平衡”,明確將中國定位為主要戰略對手。
特朗普執政期間更是將對華政策推向極端,發起貿易戰、技術封鎖、簽證限制和輿論攻擊。
華為、中興、TikTok、微信……一系列中國企業成為打擊對象,而所謂“國家安全”幾乎成了萬能借口。
拜登政府雖在措辭上更溫和,但實質性的競爭立場并未改變。
反而在軍事動作上更為激進,包括對臺軍售、南海聯合軍演、國際輿論渲染“中國威脅論”等。
中美關系日益惡化,核心癥結在于“信任破裂”。
中國清楚美國的戰略打壓意圖,美國也對中國的發展充滿戒備。
而國內輿論環境進一步加劇了這種敵意,美國民眾普遍將中國視為安全威脅,中國公眾也對美國干涉內政感到憤怒。
如果雙邊關系繼續沿著“對抗+不信任”的軌道前行,即便表面上維持對話機制,實質矛盾也難以化解。
若無法重建互信與規則框架,中美之間的對立遲早會演化為更深層次的對抗,甚至是“準戰爭狀態”。
美國已難壓制中國
客觀分析當前國際格局,美國許多對華策略已顯失效。
首先是經濟層面,美國曾希望通過關稅壁壘、產業鏈脫鉤等方式迫使中國妥協,結果卻是兩敗俱傷。
美國人發現,減少對中國商品的依賴意味著更高的消費成本和更低的產品質量,同時本土制造業并未因此復蘇,反而因供應鏈中斷陷入更大困境。
特朗普曾發動關稅戰,造成美國中產階層不滿,2025年再度執政后仍以“加稅”為手段,而中國對此反應冷淡。
這不是因為中國懼怕,而是深知此類舉措對其影響有限,只會讓美國自身淪為笑柄。
再看軍事領域,中國的國防實力今非昔比,不再是那個依靠繳獲武器作戰的國家。
從東風系列導彈到無人機系統,從電磁武器到反艦彈道導彈,中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防御與反擊體系。
連美軍內部都開始擔憂,一旦臺海發生沖突,美國本土也可能面臨打擊——這是自冷戰以來首次出現的評估。
美媒披露,一位美國空軍準將在閉門會議中坦言:中國具備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
部分前政府官員甚至提出“臺海沖突可動用核武器”,這并非體現自信,而是無奈之下的極端設想。
五角大樓提升導彈防御預算優先級,也反映出他們對戰局并非信心十足。
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美國也無法孤立中國。
中國不僅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關鍵合作伙伴,“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構建起廣泛的國際合作網絡。
即使一些國家表面上配合美國,私下也不敢真正得罪中國,畢竟經濟聯系太過緊密。
在此背景下,美國若繼續堅持“圍堵戰略”,不僅注定失敗,還將加劇其國內的社會分裂與經濟混亂。
此時,美國媒體中出現要求“相互讓步”的聲音,說明國內理性派正在嘗試糾正方向。
中國的目標始終是發展自身,改善民生,而非取代誰稱霸世界。
而美國若繼續固執己見,只會加速自身霸權地位的衰落,成為下一個“大英帝國”。
結語
中美兩大強國已站在關鍵的十字路口,是繼續互相消耗,直至一方崩潰?還是坐下來尋求共識,努力重建信任,共同管理分歧?
沒有人希望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戰,因為那將沒有贏家。
美國必須放下“必須贏、必須壓”的傲慢心態,接受多極世界的現實。
而中國,也應保持戰略定力,在應對挑戰的同時堅守和平發展的初心。
和平不是軟弱,而是一種智慧;讓步不是屈服,而是對未來負責。
只要中美都能看清這一點,也許我們就能避免重蹈英德爭霸的歷史覆轍。
世界,值得一個更加穩定的未來。
參考資料:
謝鋒談中美關系:交14億朋友好,還是與14億人為敵,答案不言自明——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