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24億的大庸古城,如今成了個空殼子。走在張家界市區最熱鬧的地段,這座占地240畝的仿古建筑群冷清得能聽見風聲。偶爾有幾個遛狗的大爺大媽晃悠過去,連商鋪老板都懶得開門——反正開了也沒生意。這事兒說出來都讓人納悶:砸了這么多錢,咋就搞成這副光景?
古城里198間商鋪齊刷刷鎖著門,玻璃上積的灰能當畫布使。停車場倒是天天爆滿,成了整個項目唯一賺錢的地塊。管理處的老李蹲在臺階上抽煙,看著空蕩蕩的廣場直搖頭:"當初圖紙上畫得跟清明上河圖似的,現在倒好,演變成遛鳥廣場了。"他說的不假,四年前開業時吹的牛,說什么年入五億凈賺兩億,結果四年虧了十億多,賬面上還欠著三個億。
這事兒得從2016年說起。那會兒全國刮起"造古城"的風,各地領導看著烏鎮、平遙眼紅得跟什么似的。張家界這邊一拍大腿:咱也整一個!從拍板到開工統共就仨月,快得跟趕集似的。負責項目的張總后來坦白:"壓根沒想明白要干啥,光想著別人搞咱也得搞。"結果施工隊天天蹲工地等圖紙,550天的工期硬是拖成五年。
最絕的是西北邊十公里外,還有個"古庸城"跟它像雙胞胎。倆項目同時開工,都號稱要打造文化標桿,現在一個半死不活,另一個直接爛尾。游客老周在古城里轉悠半天,最后蹲戲院門口啃面包:"花三百多看場《遇見大庸》,演員比觀眾還多。人家天門山演《天門狐仙》坐兩千人,這兒才塞三百,這不是燒錢玩嘛!"
飛行影院更離譜,維護費高得嚇人,每天賣不出十五張票。運營經理小王掰著手指算賬:"開一天虧兩萬,電費都掙不回來。"那些吹上天的沉浸式體驗,現在成了財務報告里的出血點。當初設想的"演藝帶客流,商鋪賺大錢"徹底黃了,商鋪白送都沒人租。
審計報告里藏著更多樂子。建筑面積、投資金額跟最初規劃對不上號,該有的配套全縮水。文旅局的干部私下嘀咕:"報批時畫大餅,建起來偷工減料。"現在市里成立了專班救火,可13億資產抵不過17億債務,窟窿大得能吞下三輛旅游大巴。
專家老趙分析得透徹:"全國古鎮99%長得一個樣,賣的都是義烏小商品。"大庸古城既沒挖出湘西文化魂,又沒整出新花樣,可不就涼涼。你看人家芙蓉鎮靠瀑布夜景出圈,鳳凰古城打沈從文招牌,就連隔壁的土司城都知道搞民俗表演。這兒倒好,花幾個億蓋劇院,結果還沒村口戲臺熱鬧。
更邪門的是決策過程。明明張家界不缺自然景觀,非要在市區懟個人造古董。旅行社的老劉直嘬牙花子:"游客奔著天門山玻璃棧道來,誰樂意看水泥仿古樓?"現在可好,二十多億砸下去,就落個"全市最貴停車場"的名聲。
古城東南角有塊展板,效果圖上人山人海。現實是保潔阿姨天天對著空蕩的街道掃落葉,她說在這上班最大的好處是——清靜。偶爾有旅游團路過,導游拿著喇叭喊:"這兒就是著名的大庸古城,我們...呃...拍個照就走。"游客們舉起手機,背景里連個賣礦泉水的小攤都沒有。
飛行影院的技術員小張透露,設備是從美國進口的頂級貨,放好萊塢都能用。現在成了擺設,他每月就干一件事:給機器通電防潮。"跟養祖宗似的供著,就是沒人來看。"說這話時他正用抹布擦操控臺,屏幕上落灰的厚度能寫毛筆字。
市里現在琢磨著找接盤俠,可明眼人都知道是燙手山芋。搞旅游的老炮兒說得實在:"文旅項目不是搭積木,光砸錢不靈。"你看西安大唐不夜城,那是真把盛唐氣象玩活了;烏鎮互聯網大會開得風生水起。大庸古城呢?除了停車場,連個像樣的廁所指示牌都找不著。
入夜后,古城的燈籠亮起來,照得空街更顯寂寥。保安老周打著手電巡邏,腳步聲在石板路上傳得老遠。他記得開業那天鑼鼓喧天,領導剪彩時說的"百年工程",現在才四年就快成"遺址"了。轉角遇見只野貓,噌地竄上仿古屋檐——倒成了古城里最活泛的生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