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這次是真的被孤立了嗎?為什么連傳統盟友都不愿意伸出援手?
美軍的"完美行動"轟炸了伊朗核設施后,德黑蘭政府立刻開始了一場緊急的外交求援之旅。
然而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不僅俄羅斯只給了口頭安慰,連一向被視為鐵哥們的巴基斯坦也明確拒絕了軍事合作。
更奇怪的是,剛剛轟炸完伊朗的特朗普,竟然開始暗示要解除對伊朗的石油制裁。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俄羅斯的冷淡回應
6月22日晚,伊朗外長阿拉格齊火急火燎地飛到莫斯科,帶著明確的購物清單:S-500防空系統、軍事同盟協議,最好還能來點實質性的軍事援助。
畢竟在伊朗看來,俄羅斯作為"反美陣營"的老大哥,這個時候不幫忙更待何時?
然而普京的反應卻相當冷淡。除了例行公事地譴責美國的"野蠻行動"之外,對于伊朗最迫切需要的防空系統和軍事援助,普京只字未提。阿拉格齊最終空手而歸,連個象征性的軍援承諾都沒拿到。
這種冷淡態度背后有著深層次的現實考量。首先是俄羅斯自身的困境,俄烏沖突爆發至今,俄軍已經消耗了大量的精確制導武器和防空導彈。
去年底的統計顯示,俄軍的現代化防空系統庫存已經不足戰前的60%。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確實是"地主家也沒余糧"。
更關鍵的是政治考量,普京目前正在通過各種渠道與特朗普政府保持溝通,試圖為俄烏沖突尋找政治解決方案。
如果此時公開軍援伊朗,無疑會徹底激怒美國,可能導致美國加大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力度。對于已經在烏克蘭戰場上消耗巨大的俄羅斯來說,這是絕對不能承受的后果。
還有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因素是俄以關系。蘇聯解體后,約有200萬俄裔猶太人移居以色列,這些人構成了俄以關系的重要紐帶。這使得俄羅斯在中東問題上必須保持相對平衡的立場,不能完全倒向任何一邊。
巴基斯坦的拒絕
如果說俄羅斯的拒絕還在情理之中,那么巴基斯坦的明確拒絕就更讓伊朗意外了。
作為唯一擁有核武器的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在很多場合都被視為伊斯蘭世界的"保護者"。然而這次,巴基斯坦的回應卻異常堅決:口頭譴責以色列可以,但軍事合作免談。
巴基斯坦的這種態度變化有著深刻的背景。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巴關系的顯著改善。
就在不久前,巴基斯坦陸軍總司令穆尼爾訪問華盛頓,不僅得到了特朗普的單獨接見,還共進了午餐。這種高規格的接待在特朗普的外交活動中并不常見,明顯傳遞出美國希望穩住巴基斯坦的信號。
2024年美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達到了3.5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40%。同時,兩國在反恐合作方面也重新啟動了多個項目。在這種背景下,巴基斯坦顯然不愿意為了伊朗而冒險破壞與美國剛剛修復的關系。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巴基斯坦自身的安全壓力。印巴關系雖然目前相對穩定,但印度在拉達克地區的軍事部署仍然讓巴基斯坦感到壓力。
巴軍方的評估認為,在當前情況下,巴基斯坦需要將主要軍事資源集中在應對印度威脅上,實在沒有余力介入中東沖突。
更讓巴基斯坦感到困惑的是伊朗自身的政策搖擺。一方面伊朗接受了停火協議,另一方面卻在協議即將生效時發射導彈。這種行為讓巴基斯坦質疑伊朗的真實意圖,也擔心過度卷入會讓巴基斯坦成為這種政策搖擺的受害者。
停火協議的鬧劇
6月24日的停火協議本來是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伊朗先停火12小時,以色列跟進停火12小時,如果24小時內沒有沖突,這輪伊以對抗就算結束。看起來簡單明了,執行起來卻問題重重。
最大的爭議出現在協議即將生效的最后時刻。伊朗革命衛隊突然向以色列發射了14枚導彈,造成數人傷亡。伊朗方面的解釋是這是"最后一次攻擊",算是在停火前的"告別演出"。
但以色列顯然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這是明顯的違約行為,因此立即對德黑蘭市中心目標進行了報復性打擊。
這個事件暴露出的問題遠不止執行層面的技術性爭議,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各方之間嚴重缺乏互信。
伊朗擔心以色列會利用停火時間重新部署軍事力量,所以想在最后一刻"多占點便宜"。以色列則擔心伊朗的停火只是緩兵之計,所以對任何"違約"行為都極度敏感。
特朗普對這種情況的處理方式也很有意思,他一方面批評雙方都違約了,但明顯對以色列更加嚴厲。
他在公開講話中說"對以色列更不滿一些",理由是"伊朗的核能力已經被解除了"。這種表態實際上是在向各方傳遞一個信號:美國的主要目標已經達成,現在需要的是降溫而不是繼續升級。
特朗普的政策轉向
最令人意外的變化來自特朗普本人的表態。6月24日,就在各方還在爭論誰違約的時候,特朗普突然宣布"中國可以繼續購買伊朗石油"。這個表態立即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它與特朗普過去幾年的對伊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
要知道,石油制裁一直是美國對伊政策的核心工具。據統計,美國的制裁措施使得伊朗石油出口從2018年的250萬桶/日下降到2023年的不足100萬桶/日。這直接導致伊朗政府財政收入銳減,貧困率從2018年的25%上升到目前的超過40%。
特朗普這次的表態被很多專家解讀為制裁政策可能出現重大調整的信號。雖然白宮隨后試圖澄清說特朗普只是在談論霍爾木茲海峽的航行安全問題,但這種解釋顯然缺乏說服力。
前中央情報局官員莫德爾直接指出,特朗普的表態可能意味著美國準備將解除制裁作為與伊朗談判的籌碼。
當前國際油價的波動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緣政治因素影響,如果伊朗石油能夠正常流入市場,將有助于穩定全球能源供應。對于希望保持美國頁巖油競爭優勢的特朗普來說,適度的油價穩定符合美國利益。
通過暗示可能解除對伊制裁,特朗普實際上是在向中俄伊三角關系中打入楔子。如果伊朗因為制裁松綁而減少對中俄的依賴,這將有利于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
伊朗的困境
面對俄巴兩國的冷淡回應和美國政策的微妙變化,伊朗目前的處境確實相當尷尬。一方面,傳統盟友的支持力度明顯不足;另一方面,國內經濟困難和社會壓力持續增大。
目前伊朗還能依靠的外部力量主要是胡塞武裝。也門胡塞武裝已經明確表示將繼續針對以色列開展軍事行動,這成為伊朗為數不多的"代理人力量"。然而,僅憑胡塞武裝的支持顯然不足以改變伊朗在地區博弈中的劣勢地位。
從國內情況看,制裁的影響已經深度滲透到伊朗社會的各個層面。伊朗的通脹率目前超過45%。更嚴重的是,制裁導致的醫療設備和藥品短缺問題日益突出,直接影響到普通民眾的基本生活。
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伊朗政府面臨的選擇其實相當有限。繼續與美以對抗,可能面臨更嚴厲的制裁和軍事打擊;接受美國的條件進行談判,又可能被國內強硬派指責為"投降主義"。這種兩難境地正是導致伊朗政策頻繁搖擺的根本原因。
從這次外交求援的失敗可以看出,伊朗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程度確實在加深。即使是傳統盟友,也開始基于自身利益進行現實主義的考量。
這種變化反映了當前國際關系中實用主義傾向的加強,也預示著未來中東地區力量平衡可能出現重大調整。
特朗普的政策信號是否會轉化為實際行動,伊朗是否會抓住這個可能的機會,以及各方能否最終達成可持續的和解方案,這些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中東地區未來一段時間的穩定程度。
在大國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小國的生存空間確實越來越狹窄,伊朗的困境或許只是這種趨勢的一個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