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說我家里是牛奶大亨;
30歲,說我嫁給了法國老頭;
40歲,說我坐上輪椅,財產沒人繼承……”
李宇春在脫口秀舞臺上,念出這些“傳言合集”時,臺下爆笑,掌聲不斷。
她依然短發干練,語速不快,語氣平靜。但越冷靜,越諷刺。
她笑著說:“相比這些,微博熱搜問‘誰給李宇春穿的裙子?’已經算很客氣了。”
一句話,笑中帶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她只是穿了一條裙子,卻上了熱搜第一;而她這幾年的人生波瀾,卻被謠言隨意編排。
沒人問她疼不疼,只關心她還“像不像”。
可李宇春,從來都不是誰“想象中的樣子”。她一直是她自己。
那么,關于李宇春的真實人生,到底是怎樣的?
一、不是豪門女兒,而是成都鐵路工人的女兒
李宇春出生在成都一個極普通的家庭。
父親是鐵路職工,母親是家庭主婦。家境不算富裕,但很有規矩,也有溫度。
小時候的她膽子小,說話輕,有點怕生,喜歡一個人躲在房間里聽音樂、打游戲。
小學視力檢查時,因為害羞,不敢問醫生視力表怎么看,結果硬是瞎蒙了一通,測出近乎“盲人”的數據。
這樣的細節,如今聽來覺得可笑,那時卻真是她性格的寫照。
12歲那年,她進了寄宿學校。因為學校規定,女孩必須剪短發。
她順從地剪掉了長發,沒想過這會成為未來“標簽”的起點。
高中畢業,她用母親給的兩千塊錢,在學校禮堂開了一場屬于自己的演唱會。
自費、自唱、自撐。那晚演出后,有同學到后臺排隊要她簽名。
有人說,從那一刻起,她就注定要紅。
二、爆紅那年,21歲,還沒做好準備
2005年,李宇春參加《超級女聲》。
她的中性打扮、鎮定氣場,與當時娛樂圈主流審美格格不入。有人喜歡她的獨特,有人卻覺得她“不夠女人”。
但大眾投票卻很誠實——她拿下352萬短信票數,成為全國冠軍。
一夜之間,李宇春成了全民偶像。
媒體圍著她轉,唱片公司排隊要簽她,廣告報價飆升,全國通告不斷。
她連軸轉,一天飛三個城市,常常睡在飛機上,睜眼都不知道身在哪座城市。
她沒覺得興奮,反而有點慌。
她不是那種為紅而生的人。走在機場,她低頭快步,怕被認出;被粉絲圍住時,她不知所措,只想趕緊躲開。
沒人教她如何做明星。她只能靠本能反應,靠自己學會應對。
三、唱片、獎項、演唱會…她站穩了,但孤獨也來了
出道第二年,她就推出首張專輯《宇你在一起》,銷量百萬。之后她連發三張專輯,連續開巡演,成了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
她拒絕偶像包裝,堅持參與音樂創作,逐漸從“歌手”變成“創作者”。
她甚至不愿被叫“藝人”,更不喜歡“出道”這個詞。她說:“我是開始工作,不是‘出道’。”
但越往上爬,代價越大。
她越來越孤獨。她一個人住北京出租屋,生活亂糟糟,連張椅子都沒有。
最忙時,她甚至無法跟父母說上一句話。每天凌晨兩點,父母才能打電話給她。
她開始封閉自己,回避社交,不愿再對外界表達情緒。有人說她“高冷”,其實只是太累了。
四、“春哥”標簽風靡,卻也傷人最深
誰也沒想到,“春哥”會變成一種網絡文化。
“信春哥,不掛科”“春哥純爺們”這種調侃,最開始或許是玩笑。
但隨著大范圍傳播,它逐漸變了味,甚至成了一種帶刺的標簽。
李宇春并沒有回應這些外號。她選擇沉默,選擇用作品說話。
但她也有委屈。
有一次在音樂節演出,觀眾朝臺上扔瓶子,沖她喊“爺們兒”。
有場頒獎禮,她明明是“最具影響力女歌手”,結果主持人卻念成了“男歌手李宇春”。
還有村鎮宣傳海報,竟拿她照片做“生男生女一樣好”的宣傳圖。
她只能忍。因為她知道,一旦回應,就成了新聞。但她心里,并不是真的無所謂。
五、30歲嫁法國人?假的;40歲財產沒人繼承?更假
這些年,李宇春從來沒公開過戀情。于是關于她感情的“空白”,就成了謠言滋生的溫床。
有人造謠她30歲時秘密嫁給了法國富豪,還配上幾張模糊照片,說她“出席某場外國婚禮”。
更離譜的是,到了40歲,有人說她“病倒,靠輪椅代步,財產無人繼承”。
這些“劇情”,像是按電視劇劇本寫的。可偏偏有人信,還在網上傳播得有模有樣。
她沒爭辯太多,只在脫口秀上點破:“這些,說白了,就是謠言。”
病,她的確得過。是“強直性脊柱炎”,一種難治的慢性病,嚴重時甚至躺不下、站不穩。
她一度必須靠輪椅出行,連唱歌時都靠藥物撐著。但她咬牙堅持,沒公布,也沒求關注。
她只是在病愈后寫了一首歌,《五臟六腑》,唱給那個在夜里痛到哭的人,也唱給每一個在人生低谷掙扎過的普通人。
六、情感狀態?她只說:“一個人,也沒關系。”
很多人好奇她的戀愛。
但她不說。也許是沒遇到,也許是遇到了不愿曝光。但無論如何,她沒有結婚,更沒有法國老頭,更不是什么“豪門聯姻”。
她始終活得清醒,知道什么能控制,什么不能。
她曾在節目里說:“人不能總在別人的設定里生活。”
她想穿裙子,就穿。不想回應,就沉默。不想討好,也不必討好。
這份不迎合,在這個看流量、看話題的圈子里,其實很難得。
七、她現在,終于活得像自己
如今的李宇春,依然工作,但節奏慢了。
她會畫畫、旅行、學攝影。她在網上買器材,在街頭拍人像,拍城市,拍生活。
她會一個人走進建材市場,挑燈具、談價格。她曾因為不會砍價而站在門口發呆,笑稱自己“像個生活新手”。
她也會邀請好友聚餐,去涮羊肉店請所有人吃飯。雖然她還是有點拘謹,但已經走出了早年的自閉。
她說:“我現在越來越能理解他人了。”
這句話,聽上去平淡,卻是她走過無數黑夜后的結果。
八、她不是“春哥”,也不是“符號”
她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兒,是靠作品吃飯的音樂人,是自己生活的掌舵者。
她的歌,她的堅持,她的沉默和勇氣,都來自那個12歲剪短發、21歲成名、37歲病倒的李宇春。
如果非要給她貼標簽,那她最合適的身份,是“獨一無二的李宇春”。
即便風大浪急,她也不必再證明什么了。她已經,用一生的時間,交出了最真實的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