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逸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地理學博士后。2023年至今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歷史地理、清史、行政區劃、歷史地圖學。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面上項目等課題,參與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點校本《清史稿》修訂工程、“清史地圖集”與“清史地理信息系統”等重大項目的編繪研制。在《地理學報》《清史研究》《文史哲》《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等期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曾獲第六屆譚其驤禹貢基金優秀青年歷史地理論著獎(論文類)二等獎、首屆《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史念海青年優秀論文獎等榮譽。
中國分區施政的管理模式,始終是以郡縣制為基礎,盡管歷代高層政區、統縣政區的形態時有更改,但 “ 縣制中國 ” 的底色卻從未改變,要了解中國之治的邏輯密碼,必須讀懂縣制。
▲ 清代全國新設縣級政區分布
行政區劃作為一種國家治理觀念上的虛體資源,空間內承載的是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等實體資源,不論在傳統還是當代社會,這些資源的分配都密切影響著地方治理的效力。因此,歷代置縣地理位置的選擇與置縣地域的擴展本身就是一種國家不斷分配、調度資源的歷史過程。尤其是清代,新設的縣級政區有 432 個之多,邊疆建省、改土歸流加上內地的局部調適使縣制演變呈現突出的時代特征,這種演變特點、規律與原因都值得深入探討。
空間視角下的縣制 : 清代縣級政區調整機制研究
趙逸才 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2025. 5
ISBN 978-7-03-081929-1
《空間視角下的縣制:清代縣級政區調整機制研究》 以清代縣級政區的調整過程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歷史學與地理學研究方法,揭示有清一代縣級政區調整的時空格局。書稿立足空間視角探究縣制,目標是豐富和完善歷史政區地理的闡釋框架與理論建構。書中作者逐一梳理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程序、主要模式與側重,分析縣級政區調整的模式選擇;選取典型案例,剖析不同調整模式對縣級政區層級規范、邊界厘定、幅員塑造、行政中心定位等方面的作用機理;綜合 ArcGIS 統計和空間分析,歸納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機制;分析縣級政區設置與變動的觸發條件,總結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理念、成效和經驗,深化政區地理研究應打破古今界限的認識。
這部《空間視角下的縣制:清代縣級政區調整機制研究》書稿以長時段視角研究歷代縣級政區時空演化過程為開端,繼而切入清代行政區劃體系下的縣級政區總體沿革,深入研究了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程序與模式、析分與界線劃定、設治理念與治所遷移、清代附郭縣體系及其兩種特殊形態,以及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時空演變格局和形成機制,每一章都有新意,學術價值頗高。書稿最后探索了清代縣級政區調整機制的現實啟示,對于當今政區改革也有參考意義。
與同類選題的論著相比,這部書稿的特征很明顯。第一,論題全覆蓋,既聚焦于政區調整,也關注政區體系的穩定性,并研究了作為政區通名“縣”的各種地理要素。第二,學術創新豐富,在理念、方法、史料上均尋求突破,系統地爬梳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關涉清代政區地理的各種檔案等一手史料。在發揮沿革地理考證之長處的同時,書稿注重揭示縣級政區發展演變的區域差異,并通過ArcGIS 對考證的結果予以統計、繪圖和詮釋。第三,歷史研究與地理研究結合得比較好,既提出歷史學議題,又以地理學方法解決問題,并且在可視化表達方面站在了學術前沿。
華林甫
2025 年4 月20 日
在內容結構上,本書共分為九章。首先,從總體上復原中國縣制的長期地理演進過程,歸納清代的行政區劃體系以及縣級政區基本沿革,厘清在清代政區一體化進程中縣制擴展、充實疆域版圖的幅度。其次,闡明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核心樞紐與具體程序,歸納縣級政區調整的九大模式。再次,對縣級政區的核心地理要素進行考量,重點考察的是政區邊界劃定的理念、置縣的治所區位以及附郭縣體系。最后,揭示有清一代縣級政區調整的頻率與時空特征,總論清代縣制地理的演變機制,并從歷史政區演變規律與清代的縣級政區管理理念出發,對當今政區層級設計與管轄幅度調適、空間結構優化、政區通名規范等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 清代縣級政區調整格局的形成機制
要言之,本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包括四個方面:
其一,考察清代縣級政區的體系、總體沿革、調整程序與模式;
其二,揭示清代縣級政區結構體系中邊界、幅員、治所等核心地理要素的特征與演變規律;
其三,梳理清代縣級政區的各類調整模式的時空分布特征;
其四,復原清代縣級政區的變動頻率與演變過程。
本書收入“中國政區通名研究叢書”,這套叢書來源于華林甫老師多年前的宏大設想,近年高茂兵、胡恒老師關于“府”“廳”的專著已出版問世。中國歷史上存在過的“郡”“州”“道”“路”“省”“府”“廳”“軍”“監”“縣”,乃至“市”“區”等政區通名,每一個通名背后都蘊含著一套復雜的制度邏輯,其中“縣”無疑是中國之治最基礎、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制度設計。因其時空尺度宏大、資料豐富, 受 個人學力所限, 本書為此一研究的 階段性成果 。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深入思考與實踐,以此為基礎上溯下延,真正完成貫通式的中國縣制研究。
本文摘編自《 空間視角下的縣制 : 清代縣級政區調整機制研究 》( 趙逸才著 .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 2025. 5 )一書“序”“ 緒論 ” ,有刪減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81929-1
審圖號: GS ( 2025 ) 1307 號
責任編輯:李春伶 李秉乾
本書以清代縣級政區的調整過程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歷史學與地理學研究方法,揭示有清一代縣級政區調整的時空格局。書稿立足空間視角探究縣制,目標是豐富和完善歷史政區地理的闡釋框架與理論建構。書中作者逐一梳理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程序、主要模式與側重,分析縣級政區調整的模式選擇;選取典型案例,剖析不同調整模式對縣級政區層級規范、邊界厘定、幅員塑造、行政中心定位等方面的作用機理;綜合 ArcGIS 統計和空間分析,歸納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時空演化特征及其形成機制;分析縣級政區設置與變動的觸發條件,總結清代縣級政區調整的理念、成效和經驗,深化政區地理研究應打破古今界限的認識。每章都有新意,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本書可供中國古代史和人文地理學專業研究人員、學生,以及對歷史地理學感興趣的社會人士閱讀參考。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