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飲料旺季已經來臨,中式養生水品類表現搶眼,從開年至現在已經有不少新品推出,品類邊界持續拓寬,也推動市場競爭朝著更深層次進發。
目前中式養生水賽道產品同質化問題明顯,品牌想要在新一輪競爭中站穩腳跟不僅需要在口味、包裝上比拼,還需要升級更細分的賣點,在政策引領下,打造“真養生”硬實力是目前各品牌需要重視的問題。
由于品類發展時間并不長,在產品、渠道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產品層面本身口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銷量及復購率,功效細分利于品牌擴張消費群體,提高銷售轉化率等;渠道層面存在一些線下渠道本身推出中式養生水,為品牌線下布局造成阻礙,以及如何在下沉市場打開聲量等,都是養生水想要從網紅走向長紅,需要重點關注的新一輪競爭方向。
政策春風推動,養生水配方升級
中式養生水通常以中醫理論為基礎,融入了多種具有養生功效的中藥材和食材,年輕人養生血脈覺醒后,具有便捷特點的中式養生水成為了其主要選擇,能夠滿足隨時隨地的養生需求。有數據顯示,2024年中式養生水銷售額同比增速達182%,成為繼無糖茶之后的現象級賽道;市場規模從2018年不足1億元飆升至2024年的45億元,預計2028年突破百億大關。
中式養生水能夠在市場中迅速崛起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得益于國家積極推行《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及《“十四五” 中醫藥發展規劃的通知》等一系列醫藥政策,消費者對于傳統中醫理念的認知與接受程度持續攀升,飲料行業也從零添加、減糖等減法思維向健康、養生等加法思維轉變,政策利好為中式養生水營造良好市場氛圍,同時也為其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消費基礎。
根據《“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產業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家大力支持的產業,到2030年健康產業產值將達到16萬億元的規模,藥食同源目錄擴增至106種,為養生水提供更多原料基礎。
但隨著越來越多品牌加入,整體配方趨于同質化,即便有創新,也只是微創新,紅豆薏米水、紅棗枸杞水、綠豆水等傳統品類數量依舊爆滿,為入局品牌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壓力,想要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還需要在配方上進行差異化升級。
在今年春季糖酒會中,可以發現不少創新配方的產品,比如露露依托草本基因推出桂圓姜棗飲、陳皮烏梅飲等新品;植養說推出了蒲公英陳皮水、桑葉雙瓜飲等產品,由此可見,無論是傳統品牌還是新勢力品牌都在發力,品類邊界持續拓寬,在接下來的競爭中,入局品牌誰能夠先將差異化原料更好地應用到產品中,誰便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筑牢根基,打造自主生產能力
隨著居民收入增長及健康生活方式普及,中式養生水市場也呈現較強的增長動力,但品類越做越大的同時,越來越多問題開始顯現。
其中比較明顯的便是代工問題,從目前中式養生水品牌的生產情況來看,79%是通過委托代工生產方式進行,僅有21%的企業具有自主生產能力,比如依能旗下的紅豆薏米水和植物駕到旗下的養生水產品都是河北君邦乳業有限公司生產,哪吒竹蔗茅根水和果子熟了紅豆薏米水都是江蘇上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代工模式的優勢在于可以讓品牌專注核心業務,將生產環節交給專業的代工廠來完成,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甚至能夠幫助品牌規避一些政策風險、市場風險等,在發展初期代工模式確實對品牌發展有利。
但隨著品牌規模越來越大,聲量越來越高,其弊端也會越來越明顯,由于代工廠商的生產設備、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參差不齊,可能會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從而影響品牌形象和信任度。
接下來自主生產能力的打造將是入局品牌的發力重點,從市場端來看,品牌擁有自主生產能力無疑會為其增添一層濾鏡,吸引更多消費目光,有相關調研顯示,有59.6%的消費者更關注養生水是否自主生產,其更加偏向于選擇擁有自主生產能力的品牌;從行業端來看,目前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對于養生水品牌而言,一旦出現相關問題,則面臨致命打擊,這也會對自主生產能力提升起到推動作用。
對于已經在市場取得成績的品牌而言,打造自主生產能力,提升工藝壁壘,更利于提高產品競爭力;但對于中小品牌而言,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品牌應該加強對代工廠的管理,重點確保產品質量穩定,并加強與消費市場的溝通,及時了解消費需求和反饋,不斷改進產品和服務,從而提升品牌形象,為自主打造工廠不斷蓄力。
深挖細分功效,精準狙擊市場需求
根據《健康管理藍皮書:中國健康管理與健康產業發展報告No.6(2023-2024)》數據,年輕人成為當下養生消費的主力軍,國內多數城市的常住居民年均花費在健康養生方面的金額超過1000元,其中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群占比達83.7%。
中式養生水正是因其附加的一層養生功效在健康品類頻出的飲料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相關報告顯示,消費者購買中式養生水的一大原因就是看中了品牌宣稱的減肥祛濕、補血等功效。
但從市場中的產品來看,在功效宣傳上缺乏針對性,這也是接下來品牌競爭的新方向,即通過細分功效,精準定位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對于女性消費群體而言,補氣血是主要需求之一,但這也包括失眠、多夢、痛經、月經不規律、氣血不足、手腳冰涼等細分關鍵詞,相關品牌可以以此為創新點,在原料及配方上創新并推出更具針對性的養生水。
此外,功效細分還可以幫助品牌拓展更廣闊的消費者群體,比如男性群體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常面臨疲勞、精力不足等問題,有提神醒腦、抗疲勞等需求;中老年人則更關注心血管健康、關節養護等,品牌可針對不同年齡段的需求,研發專屬配方,精準滿足消費者期待,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由于中老年人對傳統養生理念較認可,品牌在原料、配方上盡量使用認知度較高的傳統滋補食材。
現在天氣逐漸變暖,品牌或許可以使用“清熱解暑”類成分的產品提前布局搶占市場心智,從近期一些品牌推新的產品來看也確實有這樣的趨勢,比如元氣森林好自在推出的陳皮山楂水,好望水推出的檸檬薏米、茉莉薏米兩種清新口味,可可滿分上新的黑枸杞杭白菊飲料等等。如若在細分上沒有靈感,品牌可以借助社交平臺的優勢來為功效細分提供思路,滿足市場需求。
搶占制高點,構建渠道網絡
對于飲料品牌而言,渠道永遠是稀缺資源,再創新的產品也可以被復制被模仿,但渠道網絡的價值無法替代,而飲料又是一個非常重視線下渠道的品類,養生水作為細分品類也是如此,一些品牌為了提升市場占有率,不斷加大對經銷商的扶持政策,可見線下渠道的重要性。
某品牌表示自其成立的那一天起,就明確了運營理念——借勢線上勢能,構建強勢品牌力,并以此為杠桿撬動線下廠商共創共建的熱情,深度鏈接消費需求。
還有品牌的經銷商表示“不管任何問題,廠家從來不會拖延、敷衍,都是快速及時和我們一起溝通解決方案”,而且在銷售計劃的制定上,針對當地市場的特性,給出合理的增長建議,還會主動拆解銷售目標,給策略、給方法,這為其品牌在線下市場的穩步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相關報告顯示,消費者在線下渠道中更加傾向于連鎖便利店、連鎖超市和倉儲會員店等業態,其占比分別為76%、55.1%、41.2%,品牌可以優先在這些線下渠道布局,來提高產品曝光度和銷售轉化率。
但如今一些渠道本身也開始做養生水,比如擁有自研團隊的盒馬、小象超市、叮咚買菜和七鮮,也都推出了自營的中式養生水SKU,這就對其他品牌線下布局造成阻礙。
接下來品牌可以將目光放到餐飲渠道上,餐飲渠道作為高頻消費場景具有天然的優勢,不少飲料品牌憑借在餐飲渠道的有效布局實現了顯著的市場增量。
雖然這可以被視為一個新的增長點,但前提需要品牌在產品上做出創新,推出更適合餐飲場景的口味和包裝設計,以滿足消費者在用餐時的特定需求,而且不少餐飲門店有免費茶等飲品供應,可能會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但目前在餐飲渠道布局養生水品牌并不多,若能率先搶占這一市場,也能在競爭中占據先機。
進一步深挖,提高下沉市場滲透率
制約養生水發展的另一大因素是“該品類尚未全面滲透市場”,數據顯示,目前中式養生水66.2%的消費者依舊集中在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隨后,消費人群數量隨著市場下沉程度的增加逐漸減少。
從商超的貨架上也能明顯看出這一趨勢,據悉在北京多家永輝、山姆等大型商超和711、羅森等便利店中,無糖茶和中式養生水已經占據了飲料貨架的近一半,品牌種類繁多,二三線城市商超中雖然養生水占比逐漸提高,但依然還是“小甜水”的天下。
有挑戰的地方也蘊藏機遇,這也意味著下沉市場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品牌想要在下沉市場實現拓展,就需要對市場有基本的認識,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與中式養生水發展時間較短、未能實現對市場的全面教育有關,同時也與不同消費群體的消費理念、購買能力有關。
對此品牌需加大市場教育力度,提高消費者對養生水的健康認知,同時在產品上可以先推出適合當地口味和消費習慣的養生水,結合地方特色進行差異化營銷,逐步培養二三線城市消費者的養生意識。
還有品牌打出水替概念,這對于下沉市場消費者的錢包很不友好,即便價格在5元左右仍需考慮性價比,品牌也需要在價格上斟酌,來提升品牌在下沉市場的認可度和市場份額。
尤其是下沉市場與一線城市的生活節奏截然相反,據說區別一個打工仔在三四線城市打工、還是在一線城市“牛馬”的方法,就是看桌上放的是可以熬煮的養生壺,還是一瓶5.9元的瓶裝中式養生水;在下沉市場中,養生壺是一個低成本、慢悠悠的養生模式,適合不疾不徐的工作生活節奏,加上更具性價比優勢,大部分下沉市場消費者會選擇用養生壺自己煮水,這對養生水的市場拓展有一定阻礙。
重視舌尖體驗,口感持續升級
今年養生水賽道火熱的態勢依舊,跨界布局養生水的品牌顯著增多,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持續地口感升級是品牌必須考慮的問題。作為飲料好喝是基礎,如若養生水不好喝,消費者并不會一直買單,比如某品牌的銀耳馬蹄味養生水,除了略微的甜味外,并未明顯感受到銀耳和馬蹄味,這就會影響消費者后續的購買意愿。
想要實現口感的升級則需要從原料選擇、工藝改進、口味創新等多方面入手,比如選擇高品質的食材并確保添加量的充足,來提升產品的風味和口感;在工藝上可以使用鎖鮮技術或低溫萃取,保留營養成分和風味,較大限度的提升口感;口味創新也能對口感提升起明顯作用,比如某品牌推出的蘋果黃芪水等使用水果搭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藥食同源成分的苦澀感,增加了飲品的清甜和層次感,更符合大眾口味,這都可以為口感升級提供堅實基礎。
尤其是未來更多藥食同源成分被挖掘應用后,如何平衡好健康和口感是品牌應當重視的競爭點。
今年春季糖酒會上有不少新品亮相,比如三諾食療推出了紫蘇姜湯、六味地黃飲這種看名字覺得并不好喝的養生水。但從社交平臺上反饋卻意外不錯,有消費者表示“沒有苦味,也沒有怪味”“板藍根的味道、有點甜”等,但也有“有點淡、像水放多了的紅糖姜茶”的討論,可見口感對產品的重要性,未來還需要在口感上繼續下功夫。
由于消費者對一些藥食同源成分口味的接受度不同,對養生水的口感接受度也自然不同,相關品牌可以參考無糖茶市場推出濃厚口味版本的案例,推出更濃郁口感、清淡口感等多種濃度選擇,來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對于一些搭配果味的產品,可以推出果味濃郁版本及果味清淡版本,讓消費者根據個人喜好選擇,從而提升整體市場接受度。
與可持續生活方式關聯,打造持久競爭力
市場中創新飲品源源不斷,養生水的崛起可以說是借助無糖茶的市場鋪墊,將眼光放長遠,或許養生水現在的熱潮也是為下一個熱門品類做鋪墊。當新奇的原料、功效和產品定位帶來的新鮮感消退后,中式養生水能否實現長期吸引力、產生高復購率仍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這就需要品牌將養生轉化為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以此來在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
市場中有些品牌通過場景切入來實現養生與日常生活的融合,比如某品牌推出的養生水強調“早晚輕松喝”及多場景適用性,如佐餐、辦公、夜間等等,將養生水從傳統解渴功能延伸至日常健康管理領域,進一步拓寬了消費場景與復購空間;其主要支撐點含有y-氨基丁酸28mg、0咖啡因的賣點,通過配方升級實現場景拓展,不僅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還增強消費黏性,使養生水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品牌也可以通過情緒價值的打造,將養生轉化成可持續生活方式,助力品類實現長遠發展,數據顯示,消費者在購物時更在乎其能否帶來情緒價值,85.1% 的消費者希望在忙碌和舒適之間尋找平衡點,65.1% 的消費者通過情緒調節讓自己更平靜;養生水則為快節奏生活下的人們提供了情緒緩沖,能夠快速獲得一種健康的滿足感。
養生水還是社交貨幣的具象載體,對于打工人而言,桌面上擺著養生水不僅是健康象征,更是對生活態度的表達,品牌可以用“喝養生水=自律且精致的都市青年”的敘事邏輯,完成產品與生活態度的深度綁定;通過這種情感鏈接,品牌不僅能鞏固現有市場地位,還能吸引更多追求生活品質的年輕群體,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行業思考:養生水作為近年來市場熱度較高的品類,市場競爭一直較為激烈,此前品牌之間的比拼主要集中在原料、口味、包裝等方面,隨著品類越做越大,競爭也朝著自主生產能力、細分功效、渠道布局、下沉市場等更深一步方向發展。未來競爭的核心也將從單一的產品創新轉向產業鏈、消費場景與文化價值的系統性重構,也對入局品牌提出了更高要求,誰能將養生和可持續發展有機結合,誰更有可能在市場中爭得先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