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夏季,藍天白云、
陽光明媚的日子多了起來,
但其實,
背后很有可能隱藏著你看不見的“健康殺手”
——臭氧(O?)污染。
那么,臭氧污染是如何形成的?
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會造成哪些危害?
我們又該如何防護呢?
臭氧污染是如何形成的?
地球被大氣層包圍著,從內到外分別是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電離層和散逸層,而自然界中的臭氧90%存在于大氣平流層,這就是臭氧層。
臭氧層能吸收太陽放射出的大量對人類、動植物和農作物有害的紫外線輻射,保護地球生物圈。但是,臭氧一旦從平流層進入對流層,就會由“地球衛士”變成“健康殺手”,對地球環境造成傷害。
作為光化學煙霧的主要成分,臭氧還可誘發其他大氣光化學反應,這種情況下,臭氧便成為了一種污染物,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近地面“臭氧污染”。
不同于PM2.5,臭氧污染并非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導致,其生成主要與兩類污染物有關——氮氧化物(NOx)和揮發性有機物(VOCs)。環境中的臭氧是由進入到大氣中的NOx和VOCs在陽光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產生的,屬于大氣二次污染物。
根據我國發布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臭氧濃度最大8小時均值超過160微克/立方米,就形成了臭氧污染;如果超過215微克/立方米就達到了中度污染。
臭氧濃度的高低與光照強度、溫度、濕度等氣象條件相關;在光照充足、溫度較高、中等濕度條件有助于發生光化學反應,易形成臭氧污染。
此外,對流層臭氧也可以吸收紫外線,使得地球升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引起氣候變化。
什么時間、哪些地區易發生臭氧污染?
臭氧污染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域性,主要集中在日照充足、輻射較強、溫度較高的春末、秋初和夏季。
臭氧的生成依賴于陽光,隨著日照加強,NOx和VOCs發生光化學反應的速度加快,臭氧濃度也隨之升高,一天內由中午12:00到下午17:00,臭氧濃度較高。
在我國,臭氧污染較重的地區多分布于經濟發達區域,如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與PM2.5污染較重的城市分布基本重合,西部地區也開始出現臭氧污染蔓延態勢,國家產業轉移導致生成臭氧的前體物排放也開始增加。
此外,隨著全球變暖,氣溫逐年上升,夏季將繼續變熱,臭氧污染的日子也會隨之增多,而春秋季也可能會出現更多的臭氧污染日。
臭氧污染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
會造成哪些危害?
臭氧污染對人類的危害主要集中于呼吸道疾病,最嚴重的是引起哮喘,最引起警惕的是老人和小孩,他們中引發哮喘比例較高,對于有基礎性呼吸道疾病的人群,也會引起伴發性疾病。
臭氧還能參與生物體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他蛋白質反應,使長時間直接接觸高濃度臭氧的人出現疲乏、咳嗽、胸悶胸痛、皮膚起皺、惡心頭痛、脈搏加速、記憶力衰退、視力下降等癥狀。
臭氧污染如何防護?
1
避開臭氧污染高峰時段外出
盛夏是臭氧污染高發季, 9月起臭氧污染將緩解。臭氧污染不同于PM2.5,戴口罩對其起不到防護效果,最有效的防護方法就是避免午后2-3點,污染最嚴重的時候進行戶外活動。
若外出,可考慮佩戴護目鏡,穿戴長袖,佩戴好口罩(最好是附帶活性炭的口罩),做好防護。
把外出的時間盡量安排在早上、傍晚這些臭氧濃度較低的時間段。
2
降低運動強度
臭氧濃度高時降低戶外運動強度,避免做高強度的體育運動,比如足球、籃球等。
平時可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自身免疫力,也會適當減輕臭氧對人體的損傷。
3
臭氧污染時關窗
室內缺少生成臭氧所需的太陽光,臭氧無法持續生成;另一方面在室內,臭氧能與含有不飽和碳碳鍵的有機化合物反應,包括橡膠、苯乙烯及不飽和脂肪酸及其脂類。
而這些有機化合物普遍存在于室內的建筑材料(如乳膠涂料等表面涂層),居家用品(如軟木器具、地毯)等,所以臭氧污染嚴重時關上窗戶,外面的臭氧就進不來了,而室內的臭氧也能很快分解。
4
控制氮氧化物和VOCs的排放
NOx和VOCs是臭氧生成的直接原料,平常要控制這些污染物的排放 ,少使用機動車,夏季減少室外燒烤,做到節能減排就能很好的防治臭氧污染。
來源:綜合自網絡
第三輪第四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全面完成督察進駐階段工作
趙剛主持召開省政府第二十二次常務會議 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等工作
政策圖解丨陜西省生態環境廳關于進一步優化排污許可審批聯審聯查工作機制的通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