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算華為,榮耀就是 Android 陣營中,上個季度國內市場折疊屏出貨量最高的品牌。
說實話,比起每年的直板機旗艦,我更期待榮耀的大折疊新品,能做多輕薄,能塞下多少配置。
榮耀似乎也很懂這種心態,最新發布的榮耀 Magic V5,就是今年大折疊目前為止少見的「水桶機」:不僅創下最輕最薄的紀錄,還配備了目前折疊手機唯一一顆滿血驍龍 8 Elite。
可以說,能在折疊手機上塞的配置,Magic V5 都給你加上了。
直板機手感,小平板屏幕
榮耀 Magic V5 的手感,給了我還不錯的第一印象。
折疊態 9 毫米厚度,總共 222 克的重量,當然還是比我手上的 iPhone 16 Pro 要更厚重一點,但也已經相當接近。
▲ 左:iPhone 16 Pro,右:榮耀 Magic V5
犧牲這點手感換取一個便攜大屏,對于我而言已經完全可以接受。
不過 Magic V5 有兩個仁者見仁的設計:一是外屏并非對稱設計,左右 R 角并不一致;二是內屏的挖孔在右半邊屏幕的居中位置而不是角落,豎屏時會處在一個相對怪異的位置。
而展開之后,就來到了榮耀 Magic V5 的統治區:將近 8 英寸的大屏,拿在手里卻只有 222 克重量,加上這個只有 4 毫米出頭的「薄」度,手感根本不像一臺有大量零部件和電池的電子產品,這是我此前使用其他大折疊手機所沒有的體驗。
更不用提折疊手機的「平替」對手:以 iPad mini 為首的迷你平板,6.1 毫米的厚度和 293 克的重量都遠遠超越榮耀 Magic V5。
至于折疊屏手機躲不開的折痕,正常角度看 Magic V5 的內屏,折痕其實完全無法感知,但手指劃過還是會有比較明顯的觸感,也是今年各家折疊屏的正常水準。
但榮耀 Magic V5 的機身有一點我不太滿意:異常突出的鏡頭模組,厚度不止超越一眾直板機,甚至能看齊影像旗艦 vivo X200 Ultra。
這帶來了一個使用上的問題:我習慣將 Magic V5 展開放在桌面,同時看電腦屏幕和手機大屏,而這個碩大的模組不僅無法平放,還會在我劃動手機屏幕時,導致整臺手機發生旋轉。
▲ 很好的鏡頭,使我的手機旋轉
頂級硬件,但軟件可以更好
實際上,今年的國產大折疊旗艦,基本上都已經做到了和 Magic V5 同等級的輕薄,零點幾毫米和幾克之差,對體驗的影響微乎其微。
榮耀 Magic V5 的真正競爭力,是這一圈沒有明顯短板,甚至還是最頂配的配置。
榮耀 Magic V5 搭載的是一顆「滿血版」的八核高通驍龍 8 Elite 處理器,截止目前也是唯一一臺搭載這個處理器的大折疊手機。
實測《王者榮耀》壓力不大,能穩定 120 幀,我們直接上《原神》。游戲模式下,30 分鐘平均幀率能來到 59.8 幀,極少會出現波動,機身發熱情況也比較理性。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用內屏玩《原神》,極高畫質實際渲染像素點數相當于常規直板機的 720P。
榮耀 Magic V5 的發熱情況和前代一樣,主要集中在有攝像頭模組和 USB-C 接口的那一面,因此橫屏玩游戲時,可以握住外屏的一面,手指就不會感受到太多溫度。
就性能方面,榮耀 Magic V5 絕對算得上今年目前的大折疊中的第一梯隊。只是有點可惜的是,「唯一一臺滿血驍龍大折疊」這個地位只有一周的保質期,下周三星也將發布滿血驍龍芯的大折疊旗艦。
不止性能表現,這顆碩大無比的鏡頭模組,也帶來了大折疊中堪稱優秀的影像素質。
70mm 的潛望長焦,配置相比上一代 90mm 略有縮水,但卻是我最愛用的一顆鏡頭,在各種場景下都能穩定發揮,夜景表現也很優秀。
23mm 的主攝表現也讓人滿意,色彩還原相對真實,我也很推薦使用自帶的「鮮明」和「質感」兩種攝影風格,讓成片頗具膠片質感,隨手按下快門都能有不錯的效果。
開啟夜間模式后,榮耀 Magic V5 也能比較好地處理復雜的高光環境,但暗部的細節相對來說會差一些。
雖然影像能力不錯,但代價就是這個非常不優雅的鏡頭模組,個人也感覺并沒有比其他折疊屏手機的影像素質拉開明顯差距。
硬件只是下限,軟件有時候更能影響時間體驗。先看看大折疊手機必備的多任務能力,Magic V5 這次主打「三分屏」,能夠打開三個 20:9 的應用窗口,并能同時顯示其中兩個。
對比起 vivo 的「原子工作臺」和 OPPO 的「全景虛擬屏」,榮耀的大折疊多任務方案還是稍顯落后,并且使用過程中還出現過異常的卡頓,需要后續進一步優化。
但如果說到 AI 能力,那榮耀就是妥妥的第一梯隊級別,內置的「YOYO 助手」已經具有一些 AI 智能體的能力。
其中比較驚艷我的流程是「打車」,只要跟 YOYO 確定好目的地,就能將手機放在一旁,等 YOYO 自己輸入好地址信息然后叫車,用戶也能手動接管選車型。
并且,在展開內屏之后,Magic V5 支持分屏顯示 AI 助手和手頭上的事情,比如看微信公眾號時,就能同時看原文和 YOYO 的總結,是非常舒適的 AI 助手體驗。
另一個我喜歡的功能是「YOYO 記憶」,能夠將看到的內容進行轉存,并通過 AI 生成摘要,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跨所有平臺的系統級 AI 收藏夾。
和其他家主要依靠截圖再進行 AI 分析不同,YOYO 能夠轉存一整篇圖文,方便日后離線翻看,就是排版不夠美觀,易讀性還有提升空間,并且最新版本還出現了打開筆記閃退的問題,希望早日修復。
YOYO 記憶還能和第三方平臺的「收藏」按鈕聯動,自動對用戶進行收藏的內容進行 AI 記憶,就是目前支持的平臺還比較少,我常用的圖文平臺和社交媒體只有小紅書支持。
榮耀底層的智能場景化預判能力,也已經到了一種有點讓我「毛骨悚然」地步:
當我快到地鐵站時,YOYO 建議會自動提示快速微信地鐵乘車碼的快捷方式;我靠近家里的豐巢快遞柜時,YOYO 也會及時送上相關的取件碼信息。
除了 AI,「加入蘋果生態」也是今年 Android 手機的一個主旋律,榮耀當然也不例外,不過目前主要只支持 iPhone 互傳照片和文件,而 OPPO 和 vivo 兩家已經能連 Apple Watch。
只是蘋替很多,但「鴻替」目前只有榮耀 Magic V5。只要打開榮耀分享和華為分享,榮耀 Magic V5 就能和 HarmonyOS 5 設備進行系統級互傳,不需要提前裝好額外的應用。
總體而言,我很愿意給 Magic OS 9 一個好評,但和這么頂級的硬件對比,又顯得稍弱了。
堆料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從三星第一次向世人展示 Galaxy Fold 到現在,已經過去了六年的時間。
也就是說,折疊屏手機頗具未來感的「明日產品」,逐漸成為一種形態更成熟的大眾消費品。
關于折疊屏手機,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很尷尬的問題:展開后的大屏,其實只占消費者使用時間的 20%,但卻要承受 50% 的溢價,并且還要犧牲手感、性能、影像這些屬性。
不管是榮耀,還是 vivo 和 OPPO,今年發布的三款大折疊旗艦,機身也是相當極致的輕薄,幾乎已經貼近到達 Type-C 接口,就是為了讓折疊態的體驗能夠看齊直板手機。
當然,各家可以繼續往零點幾毫米壓縮,繼續攻克屏幕的平整度,撫平折痕,但很顯然,這樣迭代帶來的收益,已經在逐漸遞減,畢竟再薄,也得容下一個 USB-C 接口。
所以有的品牌選擇在這個賽道上掉頭,寧愿全面減配,但把價格打得更低,換取更多對折疊屏這種形態心癢癢的用戶。
而榮耀 Magic V5 選擇做「六邊形戰士」,進一步提升產品力,所有參數基本都給到最滿,也薄到接近臨界值,完全能稱得上走到了折疊屏手機這個階段下的終點。
只是有一個問題:售價 8999 元,并且來自榮耀。
本質上說,折疊屏手機是一種高品牌、高溢價、高技術的產品,三者缺一不可。
華為折疊屏手機的配置和形態不總是最頂尖的,但它依然是賣得最好的,而且要遠遠好于對手。
這也是為什么,蘋果即將推出的折疊 iPhone 很有可能爆,并且還能拉起整個折疊屏品類的出貨量,即使第一臺折疊 iPhone 大概率落后行業兩三代,并且還賣五位數。
折疊屏手機是一個工程能力先于產品定義的形態,是市場需求先于用戶需求的產品。
堆料能解決問題,但堆料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榮耀做出了嘗試,我也很期待市場會給出什么樣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