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桌
文丨談古論今
大家好,這里是談古論今。
各位,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
歷史上凡是搞禁酒令的,基本都沒有好下場。
曹操搞過,劉備也搞過,最后都草草收場。
2025年了,咱們又開始搞禁酒令,但這次是來真的了。
《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白紙黑字寫著:“工作餐不得提供香煙,不上酒。”有的地方更狠,搞起了全天候酒精檢測,深夜突擊檢查。
我有個朋友在某機關工作,他說現在開會都改喝茶了,大家端著茶杯的樣子,非常“可愛”。
要說歷史上最荒誕、最具教育意義的禁酒令,非呂布莫屬。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的冬天,下邳城已經被曹操圍了三個月。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當時城里的情況相當不妙。糧食越來越少,人心越來越慌,而我們的呂溫侯同志,正在為一件事苦惱——他發現自己最近瘦了。
不是因為缺糧,而是因為酒色過度。
史書上用了四個字:“形容銷減”。翻譯過來就是,喝酒喝到臉都瘦脫相了。
于是乎,呂布做出了一個英明的決定:全軍禁酒!誰敢喝酒,斬!
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偏偏出了一件事。
呂布手下有個將領叫侯成,這哥們兒剛剛追回了被手下人偷走的十五匹戰馬。要知道,在被圍城的情況下,能保住戰馬那可是天大的功勞。
于是乎,諸將紛紛來祝賀,侯成一高興,就釀了五六斛酒,還打獵弄了十幾頭野豬,準備跟兄弟們慶祝一下。
但侯成不傻,他知道老大剛下了禁酒令。所以他先拎著半頭豬、五斗酒去見呂布,恭恭敬敬地說:“托將軍的福,我把馬追回來了。兄弟們要給我慶賀,我釀了點酒,打了點野味,還沒敢動筷子,先來請示您。”
按理說,這事兒處理得夠圓滑了吧?既表了忠心,又走了程序。
可呂布是怎么反應的?
他瞬間炸毛了:“我剛下禁酒令,你就釀酒?你們是不是想聚在一起喝酒結拜,然后合伙把我宰了?”
侯成當場就懵了。
我追回戰馬是為誰?我來請示是為啥?怎么到您嘴里就成謀反了?
但呂布說殺就要殺,幸虧其他將領拼命求情,最后改成了杖責。可就算只是打了一頓板子,這梁子也算是結下了。
侯成挨完打,一瘸一拐地回去,把酒倒了,把禮物退了,心里那個憋屈啊。更要命的是,其他將領看在眼里,也都寒在心里——今天侯成因為慶功挨打,明天誰知道會因為什么挨刀?
于是,十二月癸酉日,也就是199年2月7日,侯成聯合宋憲、魏續等人,趁呂布睡覺的時候把他綁了,還順手把陳宮、高順也給綁了,然后開城投降了曹操。
呂布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在去白門樓的路上了。
可憐呂布,本想割掉酒癮這個毒瘤,結果卻割斷了人心這根大動脈。
呂布的禁酒令為什么會引發叛變?
表面上看,是因為處罰過重,激起民憤。
但深層的原因是,這個禁令壓根就是反人性的。它踩中了人性的三個雷區。
第一個雷區:生理成癮。
酒這東西,跟煙一樣,是會上癮的。
你讓一群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將士突然戒酒,這跟讓他們戒命有什么區別?美國1920年代的禁酒令,搞了13年最后為啥廢除?就是因為發現越禁越亂,地下酒吧遍地開花,讓不少靠賣私酒的黑幫老大都發家致了富。
第二個雷區:社交儀式。
侯成追回戰馬,將士們要慶賀,這是什么?
這是團隊建設啊!這是戰友情誼的表達啊!
在那個沒有團建費、沒有KTV的年代,一起喝頓酒就是最重要的社交儀式。你把這個也禁了,就等于把大家的情感紐帶給剪斷了。
這就像今年某地發生的悲劇,三個公務員私下喝酒,結果喝死了一個。為啥會喝成這樣?還不是因為壓抑太久,一旦有機會就報復性飲酒,最終嘎了。
第三個雷區:情緒宣泄。
士兵們被圍城三個月,天天都擔心掉腦袋,這種壓力誰能扛得住?
酒在這時候不僅僅是飲料,更是減壓閥。現代心理學有個理論叫“心理抗拒”,說的是當你的自由被限制時,你會產生強烈的反彈欲望。
呂布的禁令,恰恰把這個反彈欲望推到了極致。
說到這里,我要敲黑板了。
強硬的“一刀切”式禁令,是違背人性的需求的,也注定會失敗。
這是一種懶惰且短視的管理方式,因為它將責任推給了規則,而不是由領導者。
真正聰明的做法是什么?
不是在問題發生后強行禁止,而是在問題發生前就進行“源頭管理”。換句話說,就是“用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
打個比方,你開了一家米其林餐廳,你是選一個本來就不喝酒的大廚,還是選一個酒鬼然后天天盯著他不讓喝?
答案顯而易見。
領導者的首要職責,從來都不在于頒布多少條鐵律,而是要篩選出那些和崗位適配的人員。你不能指望通過禁令,就把一個酒鬼改造成滴酒不沾的圣人,但你完全可以在招募他、提拔他之前,就評估好他嗜酒的風險。
管理學上有句話叫“德才兼備,以德為主”。
這個“德”,不是說要找圣人,而是要找到那些自律性與崗位要求相匹配的人。
承認并規避人性的弱點,而不是妄圖用權力去抹殺它,這才是管理的智慧。
呂布的悲劇,并非他禁了酒,而是他根本不懂得識人、用人。他的團隊早就變成了火藥桶,禁酒令不過是點燃了引線而已。
說完呂布,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反面教材——袁紹。
袁紹手下有個大將叫淳于瓊,史書記載此人“剛愎好酒”。什么意思?就是又固執又愛喝酒,而且這事兒全軍皆知。
可袁紹偏偏就把這么個人,派去守烏巢糧倉。
各位,烏巢是什么地方?那是全軍的糧草命脈啊!
幾十萬大軍的口糧都在那兒。這種地方,你派個酒鬼去守,這不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嗎?
果不其然,淳于瓊到了烏巢,該喝喝該睡睡。
曹操抓住機會,派人一把火把糧倉燒了個精光。袁軍一看,糧食沒了,這仗還打個屁啊,直接崩盤。
袁紹的霸業,就這么葬送在一個酒鬼手里。
所以說,防得了一時,防不了一世。與其天天盯著淳于瓊不讓他喝酒,不如一開始就別讓他守糧倉。
再看看今天——
2024年,全國查處的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高達5.2萬起,其中公款飲酒案件占了16.8%。更可怕的是,還出現了“代領導喝酒”、“酒桌提拔”這種潛規則。
這不就是現代版的“用錯人”嗎?
把“能喝”當成能力,把“酒量”當成衡量標準,這種選人用人的邏輯,跟袁紹派淳于瓊守糧倉有什么區別?
千年之后,我們又學會了什么?
今年的禁酒令,可以說是史上最嚴。甘肅慶城縣甚至規定,公職人員下班后也不能喝酒,違反就停職。白酒行業應聲暴跌,高端白酒市場直接縮水40%。
但我想說的是,現代社會已經有了更好的解決方案。
看看那些高風險行業——航空、金融、精密制造,他們是怎么做的?不是靠禁令,而是靠科學的人才篩選、心理評估和員工幫助計劃。
真正的管理智慧,是承認人性的復雜,然后設計出符合人性的制度。是“用對的人”,而不是“改造所有人”。
呂布如果活到今天,看到深夜突擊檢查酒精的場面,估計會感慨:原來一千八百年過去了,還有人在重復我的錯誤。
所以最后我想說:
與其在事后揮舞禁令的大棒,不如在事前擦亮識人的慧眼。
因為管理的本質,不是限制,而是解放;
不是對抗人性,而是順應人性;
不是把所有人變成圣人,而是讓合適的人做合適的事。
這個道理,從1800年前的下邳城,到2025年的辦公樓,從來沒有變過。
呂布不懂,所以他死了。
袁紹不懂,所以他敗了。
今天的我們,總該懂了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信息來源均為網絡,如與事實不符或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系作者澄清或刪除。不信謠、不傳謠,共同營造綠色網絡世界!
敢為蒼生諫真言,豈因禍福避趨之!
@關注、點贊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