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國第47任總統,開始了他的總統第二任期。
和2017年1月首次以商人、反建制派人士的身份入住白宮不同,這一次,特朗普具備了“一致政府”的執政優勢,擁有了更大的授權,也就在成為“強勢總統”的路上越走越遠。
不過,特朗普不管是在第一還是第二任期,有一點始終未曾改變,那就是他一直奉行鮮明的“美國優先”價值理念和外交政策,致力于重塑美國的國家競爭力,紓解國內的結構性矛盾和鞏固美國的大國霸權地位。
在這種基調下,特朗普將中國視為美國最大的系統的戰略挑戰者,實行的對華政策也是以戰略競爭和遏制為底色。
但特朗普政府的一應作為,都不能真正動搖中國的根本。
種種現象表明,中國是一個“無法分割”的對手。
特朗普是在無數次“碰壁”之后才猛然驚醒,不得不正視這一事實。
特朗普的對華政策
2017年1月,特朗普入主美國白宮時,也將商人思維帶進了美國政府。
這期間,他“隨心所欲”的性格特點,以及過于注重現實利益的思考方式,都給美國政壇、美國政府的國內外政策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
后來的事實也表明,特朗普執政下,中美關系經歷了一波三折。
在執政的初期,特朗普曾積極主動地向外界釋放了同中國交好、尋求合作的信號。
彼時,特朗普上任不過2月有余,就將中國元首邀請至美國展開了高層會晤。此前,他避免不了為實現這一結果做大量的準備工作。
正是在這一次高層會晤中,特朗普同中國元首就經貿領域的合作達成共識,才有了后來中美投入超2500億美元資金,在航天、石油化工、天然氣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創下中美經貿合作的歷史新高的發展。
這一時期,中美關系向好發展。國際上也多認為中美合作的領域將會更廣泛、更深入。
然而,時間進入2018年后,在執政的中期乃至末期,中美關系卻迎來了更多的變數,甚至可以用“風雨飄搖”、“形勢嚴峻”來形容。這和特朗普對華實行“接觸+遏制”的政策脫不開干系。
作為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改霸權思維,始終堅持“美國優先”原則,立志“讓美國再次偉大”。
在這樣的戰略邏輯下,此前,特朗普選擇同中國在航天、石油化工、天然氣等多個領域展開合作,為的只是維護美國利益,壯大美國的實力。
同理,2018年,在中國于經濟上表現得越發突出,美國卻因經濟問題引發一系列聯鎖反應、處于當前形勢下的不利地位之后,特朗普就將中國視為美國“再次偉大”路上的一大攔路虎,一改此前的友好,將矛頭對準了中國。
特朗普決定在經濟領域展開與中國的競爭,中美關系迎來變數,此前“向好發展”的“幻夢”也就此被打破。
特朗普在第一乃至第二任期,都展開了對華貿易戰,使出的第一個招數就是對中國廣大進口商品加征關稅。
此舉無疑損害了中國的正當的經濟利益,引發了中方的反感與反制。
中國政府也就在保持謹慎克制,呼吁美方通過溝通和談判解決問題的同時,于行動上對美采取了針對性加征關稅的反制措施,表明了己方反對“經濟霸凌”的立場和態度。
只是,特朗普非但沒有悔改,反而一意孤行,變本加厲,開始封殺中國部分企業,并力圖煽動美國民眾,形成反華的浪潮。中美關系也就進入緊張時期。
值得提到的是,特朗普在第一任期、第二任期對華展開貿易戰的過程中,都曾向中國打出“臺灣牌”,試圖制造臺海地區的緊張局勢使自己受益。
比如,2019年1月,特朗普指示美國海軍麥克坎貝爾號驅逐艦等通過臺灣海峽,就干涉了中國的主權安全,也加劇了爆發軍事沖突的可能性。
2025年,特朗普也繼續推進了對臺灣的武器出售、軍事合作和防務產業的整合,將大頻率增加美國在第一島鏈周邊的軍事演習的規模和頻次,使臺海局勢陷入緊張。
向中國打出“臺灣牌”歷來是美國政府的常用套路,特朗普在此處的表現可以形容為“依樣畫葫蘆”。
特朗普政府或者說歷任美國政府都懂得一個道理,那就是中國將關系到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看得十分重要,重要到列入中美關系“不可逾越的第一條紅線”的地步。
正因為如此,美國政府歷來慣于將臺灣視作中美棋局中的一枚卒子,在未“過河”之前,臺灣被美國布設在所謂第一島鏈的戰略要沖、起到“拒馬”的作用,而在過河之后,臺灣就成為美國“只能進不能退”、“榨干價值之后就可以舍棄”的死士。
美國想要用它來威脅、訛詐中國政府,迫使中國政府作出妥協。
在察覺中國逐漸對貿易戰爭產生適應,美國卻沒能從中得到很多好處,反而越來越失去掌舵的資格的時候,特朗普才會打出“臺灣牌”,企圖迫使中國同美國再次回到談判桌上,并為美國作出讓步。
特朗普的失望
不過,和過去歷任美國總統一樣,特朗普都會在一樁樁事實面前意識到中國維護主權完整的決心之強烈,并在“碰壁”、“丟臉”之余猛然驚醒,得到中國其實是一個“無法分割”的對手的結論。
一方面,特朗普對華加征關稅,為的是通過經濟施壓,建立貿易壁壘來迫使中國妥協,平衡中美貿易逆差,從而改善美國制造業。
不過,特朗普在第一、第二任期都堅持的這一舉措并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相反,關稅的激增使得美國進口商品的成本上升,推高了國內物價,加劇了通脹壓力,直接傳到到日常生活,使得美國的消費者很難維系過去的生活水平,對美國政府產生了諸多怨言,也對特朗普的執政地位帶來了沖擊。
與美國消費者一樣“深受其害”的還有美國的企業。
美國的許多中小企業依賴中國的供應鏈,在成本上漲之后,它們中的絕大多數不堪重負,紛紛宣告破產。
而更能抵抗風險的美國大企業雖試圖尋找替代方案,卻也在無數的事實面前不得不承認“繞開中國并非易事”。
事實上,在中國政府對美展開強硬的、精準的反制措施之后,美國遭受的損失也在不斷加大。
比如,中國減少了對美國農產品的依賴,轉而從巴西、澳大利亞等國進口大豆和肉類,就沖擊了美國農業州的利益,使這些原本對特朗普多有支持的選民對特朗普失望無比。
這期間,中國通過多元化貿易布局減輕沖擊而彰顯出的無法分割的韌性,也讓特朗普猛然驚醒,美國無法通過高關稅讓中國經濟向美區分,相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已經處在了核心地位,具備靈活性和戰略定力,也就能夠在中美貿易戰中逐步占據主動。
同理,特朗普在科技領域對中國的打壓也未能奏效。
要知道,美國歷任政府都曾對華進行封鎖,此舉倒逼中國加速創新,在科技自主研發上不斷取得突破。
如今,中國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發展速度令人矚目,一些技術產品的性能甚至超越了美國競爭對手,特朗普想要再行此道,通過孤立中國削弱中國的科技實力早已失去了“最佳良機”。
事實上,特朗普的這種單邊策略還可能使美國自食其果,如許多華人科學家都開始考慮離開美國,或前往歐洲或返回中國進行科研。美國科研體系正在不斷流失關鍵人才。
在臺灣問題上,特朗普政府也注定無法實現其企圖。
當前,特朗普政府正在面臨雙重焦慮,即面臨遏制中國崛起確保美國第一的“力有不逮”和“時不我待”的雙重壓力,故而,特朗普政府才會改變過往美國對華戰略和政策“以合作為主,遏制為輔”的主軸,強化了“遏制為主”的傾向,直接挑戰中國臺灣、南海等戰略核心利益,妄圖打亂中國發展、崛起的勢頭和腳步。
特朗普使出的這一套“經濟訛詐”和“軍事恐嚇”的組合拳,是一種充滿訛詐和冒險的不計后果的打法,恰巧暴露了美國的乏力感和緊迫感。特朗普深感美國已沒有實力和時間阻擋中國的崛起、確保美國的第一。
他的種種表現都表明,他已將臺灣當成是過河的卒子,只待榨干價值就可以舍棄。這期間,只要條件足夠誘人,他一定會“割愛”兌換臺灣這個籌碼,以謀取更大的經濟和政治利益,而絕不會為了臺灣“獨立”掉入戰爭的泥沼。
這表明,在中國強烈的統一決心面前,美國一定有所忌憚,無法真正“分割”中國。
參考文獻:
延邊大學 特朗普政府時期的中美關系:挑戰、成因及應對
臺灣研究 特朗普2.0時期臺海局勢走向綜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