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2748字,閱讀時長約9分鐘。
▲達拉特旗的廣袤無垠
達拉特旗地處黃河中游南岸、鄂爾多斯高原北端,黃河“幾字彎”頂端,是河套平原的核心區域,“達拉特旗”是蒙語,由“塔拉特”一詞演變而來,意為平原,很好地概括了達拉特旗廣袤平坦的地貌特征。獨特的地理環境使其成為農耕文明與游牧文化交融的沃土。坐落于此的達拉特旗人民醫院,作為當地唯一的公立三級綜合醫院,歷經七十余載發展,致力于為周邊患者提供便捷、優質的醫療服務,力求在解除病痛的同時傳遞溫暖的人文關懷。這樣一種精神,在80后皮膚科主任王雨甄這里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他以自己對于學科的熱愛與患者的關懷,將原本一個不起眼的小科室帶至蒙西地區不容小覷的皮膚疾病關鍵診治力量,為廣大百姓構筑起皮膚健康的堅實屏障。
作者 | 人物君
自我修行
達拉特旗人民醫院皮膚科始建于1979年,開始是作為外科的一部分,并于1999年獨立成科。雖然建科時間不算短,但在之前由于各方面的條件的限制,科室的發展一直屬于較為緩慢的狀態。2009年,當滿懷著想為家鄉醫療健康事業做出一份貢獻的王雨甄加入了達拉特旗人民醫院時,那時整個皮膚科包括他在內僅有兩名醫生。
因缺乏必要的檢查與治療設備,導致許多相關治療難以開展。比如,面對臨床上表現相似的真菌感染和濕疹,由于當時無法進行基本的真菌化驗,極易導致誤診誤治。療效上無法保證,自然就挫傷了患者對于醫院和科室的信任感。
面對這樣的困局,當初滿懷憧憬回到家鄉的王雨甄,此刻也曾陷入深深的迷茫。那年,從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畢業的王雨甄本是已通過了北京一家醫院的面試,一邊是大城市的廣闊機會,一邊是家鄉無數飽受皮膚疾病痛苦的百姓,思索再三的王雨甄最后還是選擇了回來??涩F實在那一刻似乎跟他開了一個玩笑,縱使王雨甄有著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與臨床技術積累,卻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局中難以施展。
▲達拉特旗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 王雨甄
迷茫、困頓、質疑,在經歷了一系列的思想斗爭后,深植于內心立志報效家鄉人民的初心,讓王雨甄認識到,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將肩上的擔子扛起,哪怕再難也要堅持。他明白,想要將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的科室建設好,注定是個嚴峻的考驗,但同樣也是一場意義深遠的修行。
也是在王雨甄加入達拉特旗人民醫院皮膚科的第一年,科室引進了第一臺設備,用于治療銀屑病和紅斑病的窄譜中波紫外治療儀(UVB)。這讓王雨甄看到科室發展的曙光,也堅定了他留下來,從點滴做起,不斷為科室添磚加瓦的信念。
2011年,隨著醫院整體搬遷至新址,皮膚科迎來了更大的發展機遇。那一年,科室繼續引進了二氧化碳點陣激光、調Q激光等多套設備,使得科室在痤瘡引起的痘印、毛孔粗大以及其他一些顏面部瘢痕問題的治療方面得到了顯著增強,滿足了之前在這方面大量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
愈見光亮
之后幾年,科室又陸續引進了伍德燈、光子嫩膚等一系列先進設備,累計投入達千萬余元。有了這些趁手的工具,皮膚科一改往日的困頓局面,在銀屑病、痤瘡、白癜風、帶狀皰疹、激素依賴性皮炎的治療以及醫學美容等方面均有了長足的發展。
在科室技術實力得到不斷豐盈的同時,皮膚科也開始加強自身的宣傳,并與其他兄弟科室一起形成聯動推廣,將達拉特旗人民醫院皮膚科的影響力逐步在當地建立起來。為了提升公眾在皮膚疾病方面的健康意識,王雨甄與科室同事一起深入社區、學校等進行皮膚病防治知識的宣講。
曾幾何時,很多患者甚至都不知道達拉特旗人民醫院還有皮膚科,而現在大家不光知道這里有皮膚科,而且還是家實力不俗的科室。這樣的口碑效應使得越來越多的患者慕名而來,因為患者太多,科室現在是全年無休,以更好的滿足大家的診療需求。在這座僅有33萬多人口的小城,達拉特旗人民醫院皮膚科如今的年門診量卻是達到了2萬人次左右,在當地位居最高水平。十多年的時間,王雨甄用腳踏實地的付出,實現了科室面貌的煥然一新。因為全身心撲在工作上,王雨甄鮮有時間照顧家里,這也成為他一直以來內心的虧欠,每次想來,總會特別感激家人這么多年來對他工作無怨無悔的支持。
而隨著科室發展漸入佳境,王雨甄將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學科的前沿領域。近年來,皮膚科領域一系列治療新技術、新藥物的涌現,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曾經橫亙在大小醫院之間的技術鴻溝。這些創新的診療手段、藥物等,以其更為精準、更快見效的優勢,大幅提升了縣域基層百姓對于優質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成為醫生手中對抗頑疾的“利器”,讓那些長期飽受皮膚疾病折磨、在黑暗中困頓許久的患者,走著走著愈見光亮。
生命重塑
王雨甄至今清晰記得,一位來自牧區的老人找他治療時的場景。當時,老人拖著孱弱的身軀幾乎是一步步挪進的診室,全身遍布的播散性皮炎,使得他從眼瞼、面部到軀干、四肢,都密布著刺目的紅斑與厚厚的鱗屑,劇烈的瘙癢,使得他經常坐立不安、夜不能寐,王雨甄難以想象這么多年老人是如何熬過來的,此刻他只想讓老人能盡快終結這備受煎熬的日子。
而要治好他,第一步就是要確定老人這種情況到底是嚴重的銀屑病還是特應性皮炎。為此,王雨甄建議老人先做一個精準的病理檢查,并特意囑咐病理科加快下進程。三天后,病理結果顯示老人得的是特應性皮炎,王雨甄決定為老人嘗試下小分子靶向藥物、生物制劑等創新療法。
聽聞有新的特效藥,愁眉不展的老人一下子顯得有些激動,他幾乎是扯著嗓子對王雨甄說,“醫生!別說是什么靶向藥,就說是毒藥,我也愿意試。”
那種于絕望中對希望的渴望,深深觸動了王雨甄,他無法想象此前老人所承受的難以名狀的痛苦,而像他這樣飽受疾病痛苦的患者還有多少個。那一刻,王雨甄更是確定當年他放棄大城市回歸家鄉的決定,可能是他這輩子最重要的抉擇之一,因為這里無數默默承受著皮膚病長期苦痛的患者,比醫療資源富集的大城市更需要他。
在給老人用上新藥后很快起到了效果,在不久后的一次電話隨訪中,老人興奮地跟醫生說,瘙癢已經好了很多。待到了他來復診時,原本干裂如龜裂的河床、布滿厚重鱗屑的皮膚,已經舒展開來。此時的老人,如同換了個人一樣,步履輕快,眼里有光。
此刻,王雨甄的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暖流,“作為醫生,見證患者康復的喜悅,有時比他們自己都要激動。”
于他而言,能夠運用這些前沿的治療方案,有效控制甚至近乎治愈那些曾令患者絕望的疾病,有著比治療本身更深層次的意義。這遠不止是皮膚表面的改善,更是對生命尊嚴的重塑。當患者擺脫疾病的長期折磨,帶來的是全方位的生機。這種源于幫助患者掙脫病痛枷鎖的成就感,是支撐著王雨甄這一路走來的核心動力。
“患者病情的每一次好轉,都牽動著醫生們的心弦;每一次成功的治療,都在不斷強化著這份職業所賦予我們的價值感?!?/strong>
責編 | 王 嘉
校對 | 楊 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