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最近的熱播劇大家都看了么,原來以為有張譯這位金字招牌,這部劇一定好評如流。
結果還沒播幾天就被差評掀了桌子,連帶著張譯本人都成了“背鍋俠”。
這不是觀眾雞蛋里挑骨頭,實在是這劇的劇情實在是太無語了,明明是央視和最高檢聯手打造的“大制作”,可口碑崩盤的速度也太快了。
張譯的演技以前確實很好,可這次觀眾卻不再為他買單了,覺得他陷入了“演誰都像自己”的怪圈......
6月8號的時候,張譯回應了之前說息影的事情,他表示自己也覺得挺不解的,因為他只是說想停下來休息一下,并沒有說不干活,因為之前的作品拍的太多了。
等到自己滿意的時候在接戲,他還說道自己是個演員,不好好去演戲觀眾就失望也會看不起自己。
所以他希望自己多沉淀一下,過下自己的生活,然后給大家帶來更好的作品。
現實也確實如此,最近他出演的《以法之名》,真是看得把人快要氣死了,血壓都要直升180了。
《以法之名》播出來后,觀眾有點膩,不是張譯演得差,就是他演的太像他以前的角色。
劇里主角叫洪亮,是從檢察院調去國企做法務的,角色背景變了,表演應該不一樣。
可張譯一上來,還是皺眉頭、眼神神秘、說話壓低嗓門,透著股疲憊感。
觀眾一看,馬上就想起來,這不就是安欣、衛國平嗎,連角色名字都沒記住,光靠表演風格觀眾就懵了。
這不是劇情復雜,就是張譯把角色演成自己的“固定模式”,還沒看明白故事,人設就因為太熟而讓人煩了。
這幾年看他的戲,這種感覺越來越明顯,都知道他戲路寬,啥角色都能演,可最近幾年,他演來演去,都像一個人換了身衣服。
不管穿啥說啥案子,骨子里那股“心里有事、扛著大包袱”的勁兒都差不多。
他的一些招牌小動作,比如撇嘴,故意壓低聲音,以前看很新鮮,現在看多了,就覺得“哦,又是這個”。
觀眾心里不會驚嘆“演得真好”,反而會想“這場景我好像在哪見過”,那種驚艷、一下子被抓住的感覺,越來越少了。
這也不是張譯一個人這樣,好多厲害的演員都容易掉進這個“安全區”里。
這幾年影視圈,拍刑偵這種戲,確實最穩妥,題材不出錯立意也高,自帶話題,平臺、投資方流量都愛。
張譯,還有張頌文張魯一這些口碑好的中年男演員,就成了這類劇的“定海神針”。
只要掛上他們名字,來幾段獨白,整點常規破案套路,好像就能穩賺播放量、話題和討論度。
對張譯來說,這是最省心最保險的路,能保持曝光,形象也好,干嘛不這么干,可問題是,最舒服的路往往最窄。
市場給你量身定做了“正義擔當”的人設,坐久了,這寶座就成了“金絲籠”。
觀眾覺得你只能演這種角色,投資方覺得你換類型風險大,演員自己也可能在重復表演里,把剛入行的沖勁磨沒了。
這回《以法之名》口碑差,更多是劇本不行,故事邏輯不行,漏洞多,演員再努力也沒用。
劇里有些情節,看著讓人尷尬,比如法庭上律師說翻供就翻供,現場亂套,法警跟木頭一樣,反應也是特別慢。
還有主角洪亮押嫌疑人時,幾句話就上頭,有的為了一點利益,就給嫌疑人摘手銬,結果嫌疑人差點自殺。這些情節明顯是為了沖突硬湊的,既不尊重法律,也不尊重觀眾。
劇本這么爛,他演得再投入,想讓人相信角色,也顯得不搭調,還有點可笑。
觀眾又不傻,張譯想演好檢察官洪亮的信念,但劇本里那些不合理的行為,讓觀眾只想喊,別拿所有人當傻子,也尊重下檢察官這個職業吧。
《以法之名》這次翻車,對他可能是好事,澆醒那些還在舒適區里自嗨的演員和創作者。
記得他拿華表獎時就說,自己演的類型太像,觀眾可能看膩了,自己也該歇歇。
別人這么說可能被覺得矯情,但張譯說,大家更覺得可惜和認同,知道他真累了,也真發現問題。
可惜話剛說完,《以法之名》就上線了,正好驗證了觀眾確實審美疲勞了。
現在的片子越來越多,觀眾看得也多,已經不再滿足于“演技好”就行,更想看到驚喜,想跳脫出對演員老角色的印象。
這就要求編劇導演拿出更有創意、更講邏輯的劇本,也要求平臺投資方更敢冒險,投些不那么“安全”但更有價值的作品。
之前張譯在《狂飆》里演得多好,證明他能演復雜角色,他早期“劇拋臉”的本事,說明他潛力也很大。
對張譯對所有厲害的演員來說,這都是個得好好想想的問題,畢竟藝術活不活,就看這“不舒服”的探索和突破了。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