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過這樣的場景:
某直播間里,主播舉著一瓶“飛天茅臺”,嗓門洪亮:
“家人們!今天放血價,外面賣3000多,今天一瓶只要2000!錯過這村沒這店!”
隨著主播的“3、2、1上連接”,彈幕瞬間炸開,訂單刷刷往上跳。
可沒人知道,這瓶“茅臺”其實是40塊錢的散裝酒灌的。
這不是什么新鮮套路。隨著網(wǎng)購、直播行業(yè)的興起,假黃金、假運動鞋、假珠寶……但凡能賣上價的,都有人敢造假。
成本幾十塊甚至幾塊錢的東西,轉(zhuǎn)手標價幾千,利潤動輒翻幾十倍甚至上百倍。
更魔幻的是,明知道可能是假貨,消費者照樣搶得熱火朝天,這又是為什么?
假貨的暴利
說起假貨,利潤高得能讓人驚呆。
2024年,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警方曾破了一起特大假酒案,涉案金額8000多萬。
犯罪團伙用40塊錢的散裝酒,灌進回收的茅臺瓶子里,一經(jīng)包裝打扮,就能賣2000多塊一瓶,凈利潤高達4900%。
除了酒,珠寶直播間也好不到哪兒去。
此前就有消費者在投訴平臺吐槽,說買的“黃金首飾”看著金光閃閃,檢測后發(fā)現(xiàn)就是銅合金,成本才8.5塊。
上海警方還端了個假冒運動鞋團伙,100塊成本的鞋子,直播間賣600到1000塊,賣了2500多雙,涉案金額162萬。
就拿假酒案來說,南方某市的陳某某開了家“白酒公司”,表面賣自創(chuàng)品牌,背地里干的是假酒生意。
低價買散酒,回收正品酒瓶,找個民房一灌裝,假“茅臺”就出爐了。
賣貨的孟某靠“朋友圈信任”,吹噓“特殊渠道”,把假酒賣到全國23個省。
運動鞋的套路也差不多,福建、廣東的制假窩點流水線生產(chǎn),直播間當正品賣,封號了就換個賬號接著干。
主播間的忽悠“三件套”
直播帶貨為什么成了假貨的天堂?說白了,主播個個是“戲精”。他們不光賣貨,還得賣故事。
有的主播編起劇情來跟拍電視劇似的,比如假裝被婆婆欺負,哭訴家庭矛盾,直播間瞬間流量爆棚,貨也賣得飛快。
還有的主播給自己包裝成人設(shè),假裝是“海外代購達人”或者“內(nèi)部渠道大佬”,粉絲一多,賣什么都信。
到時候燈光一打、話術(shù)一甩,買家根本招架不住。畢竟這種“演戲式營銷”太會抓人心了。
直播間里燈光閃亮,背景音樂帶感,主播喊著“姐妹們,錯過這波再等一年!”
氣氛一烘托,消費者腦子一熱,手指一點就下單了。
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研究過,直播的熱鬧氛圍能讓人情緒高漲,理性判斷直接被拋到九霄云外。
加上主播總愛用“限量”“孤品”這種話刺激你,感覺不買就虧大了。
結(jié)果呢?買回來的“和田玉”可能是塊石頭,“足金999”可能就是個鍍金殼。
而且最可怕的,是很多消費者自己都不知道買到了假貨。
警方查獲的假黃金案里,騙子用銅合金鍍金,配上專柜同款證書和禮盒,連掃碼都能跳轉(zhuǎn)到“官網(wǎng)”。
有消費者拿去金店驗貨,店員乍一看都沒認出來。
假茅臺更絕。回收真瓶子,灌上廉價酒,防偽標、物流碼一應(yīng)俱全。普通人哪分得清?
只能等喝下去才發(fā)現(xiàn),這茅臺怎么像二鍋頭?
為什么明知假貨還買?
在現(xiàn)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一個名牌包、一塊名表、一雙限量球鞋,早就不是單純的消費品,而是身份標簽。
年輕人聚會,手機往桌上一放,蘋果還是安卓?鞋子是AJ還是莆田貨?包包是正品還是“原單”?
在這種情況下,買不起正品的人,往往會被高仿市場吸引。
廣東一家專門仿制奢侈品的工廠老板透露:“我們的客戶分兩種——一種是真沒錢,另一種是裝有錢。”
前一種人咬牙攢錢買個高仿LV,背出去至少能混個“精致人設(shè)”。
后一種人明明買得起正品,卻故意買假貨,圖的就是“以假亂真”的虛榮感。
更諷刺的是,有些高仿做得比真貨還像真貨。某二手奢侈品店老板說:“現(xiàn)在有些假包,連專業(yè)鑒定師都得看半天。”
消費者花正品十分之一的價格,買到“社交場合夠用”的替代品,這筆賬怎么算都“劃算”。
還有一部分人,則抱著賭徒心態(tài)。
有的直播間里,主播舉著一塊“足金999”吊墜,聲嘶力竭:“199!就今天這個價!”
彈幕里有人猶豫:“這么便宜,不會是假的吧?”但更多人想的是:“萬一是真的呢?”
這種心態(tài)和買彩票有點像,明知中獎概率低,但“搏一搏,單車變摩托”。
李女士在直播間搶到“199元黃金項鏈”,收到貨后越看越不對勁,拿去檢測才發(fā)現(xiàn)是銅鍍金。
問她為什么買,她苦笑:“我知道可能不靠譜,但萬一撿到漏了呢?”
更可悲的是,有些消費者明知是假貨也懶得折騰。張阿姨在菜市場買到“康帥傅”方便面,發(fā)現(xiàn)味道不對后,只是嘟囔了一句“三塊錢的東西,算了。”
王先生在直播間買了雙“限量球鞋”,收到貨發(fā)現(xiàn)鞋底開膠,想退貨卻發(fā)現(xiàn)店鋪已關(guān)閉。
他打了三天投訴電話,最后平臺賠了20元優(yōu)惠券了事。王先生也只是說了句“算了,就當交學費。”
這種“自認倒霉”的心態(tài),恰恰是騙子最愛的——你嫌麻煩不追究,他們就能繼續(xù)騙下一個。
如何破局
假貨能橫行,歸根結(jié)底是有人買。要是人人都不貪那點小便宜,騙子早餓改行了。
記住一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會掉陷阱。專柜賣3000,直播間賣300,不是菩薩轉(zhuǎn)世就是騙子上崗。
所以,千萬不要貪小便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