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吃飯啦,張嘴。”在黑龍江省雞西市麻山區一處平房的土炕上坐著一對尋常的“母女”,頭發花白的兒媳王鳳英正一小勺一小勺地給年邁的婆婆喂飯,飯菜不時地從婆婆嘴角掉落,王鳳英則耐心地為她一邊擦拭一邊喂食。今年66歲的王鳳英,是雞西市麻山區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自從與丈夫結婚后,就一直與患有精神疾病不能自理的婆婆生活在一起,她每天都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著婆婆,這樣的日子她堅持了四十年。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讓王鳳英獲得了很多的贊譽,近日,她榮登2025年第一季度龍江好人榜。
心疼婆婆 承擔照顧婆婆重擔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鳳英先訴說起與丈夫相知相戀的過程。“我們是單位同事,我看他經常穿破洞衣物,大冬天凍得不行,所以我想要幫助他。”就這樣,善良的王鳳英在幫助同事的過程中,兩人逐漸走到了一起。
“我第一次去丈夫家里時,就看到了婆婆的狀況,當時我的心里沒有嫌棄,只有對這個女人的同情和心疼。”王鳳英告訴記者,嫁人之前,她便下定決心,如果以后進入這個家,她一定要好好照顧婆婆。結婚后,王鳳英一直與公婆生活在一起。婚后第五年,王鳳英的公公去世了,彌留之際,他將自己的愛人托付給了王鳳英,“鳳英,我的老伴交給你照顧我便放心了。”明白公公對自己的信任,王鳳英帶著這份囑托,從此以后更加細心地照顧婆婆。
伺候婆婆 像照顧孩子一樣
“我婆婆生活不能自理,吃喝拉撒全靠我。”王鳳英告訴記者,照顧婆婆,她就像照顧孩子一樣。為了婆婆營養均衡,王鳳英每天變著花樣給婆婆做飯。婆婆吃飯不便,王鳳英就將食材加工,方便婆婆進食,婆婆吃不動的東西,王鳳英便用剪子剪碎;咬不動的肉絲,王鳳英就撕成條狀;啃不動的玉米,她便一粒粒剝下喂給婆婆。“我婆婆的大小便也無法自理,經常弄臟衣物,基本上每天我都要給她洗澡、洗衣服,被褥更是換的勤。”王鳳英說這些時,依然沒有一絲怨言,“我婆婆是精神病二級傷殘,有時發病還抓撓我,但是她就像個孩子一樣,你還能和孩子計較嗎?”王鳳英幾十年如一日任勞任怨地照顧婆婆,如今婆婆已經八十多歲高齡。
說起四十多年的照顧,王鳳英最難的時候是一起照顧兩個母親,“那個時候我媽媽也患了重病,為了方便照顧,我就把她也接到了家中。”回憶起那段日子,王鳳英吐露出了自己的辛苦,“那段時間是我最難的時候,兩位母親身體狀況都不好,我一個人照顧兩位老人,時常覺得力不從心,但是我也都堅持下來了。”三年后,王鳳英的媽媽去世。
圖片由受訪人提供
呵護婆婆 跨越血緣的親情
盡管婆婆患有精神疾病,無法用語言表達,但在行動上卻對王鳳英有著獨一無二的信任與依賴。婆婆生病時,王鳳英也能及時判斷出病癥,為了給婆婆治病還自學了打針。“我婆婆去不了醫院,她抗拒別人碰她。我要給她打針,讓她把胳膊伸過來,雖然她不會表達,但是她也不會對我反抗,非常配合。”
曾有一段時間,王鳳英去醫院護理患有血栓的姐姐。其間丈夫在家照料婆婆,可等她回來時,婆婆卻瘦了很多。“我回來后,發現婆婆發燒了,趕緊打上針,然后給她喂飯,幾天就好了。這么多年她早已習慣了我的照顧,現在只認可我一個人,我很感動,覺得這么多年的陪伴還是有用的。”
王鳳英的付出,也得到了全家人的認可,小姑子、小叔子們把她當作親姐姐一般對待,逢年過節都會來帶著禮物來看望王鳳英和老媽。“我小叔子和小姑子總是對我表達感謝,說我付出很多,如果沒有我,婆婆就走不到今天。”談及家人對自己多年付出的肯定,王鳳英語氣中帶著欣慰。“我做了我應該做的,得到了他們的尊敬和認可,我覺得就夠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鳳英也因照顧老人過度勞累而屢次病倒,如今頭發也變得花白。即使如此,王鳳英也對婆婆心懷感恩,“我十分感激我的婆婆,如果沒有她,我也不會有這么好的丈夫,更不會有現在子孫滿堂的大家庭。這輩子相遇就是緣分,她就像我的親生母親一樣,我希望她可以活到百歲,我愿意照顧她一輩子。”采訪中王鳳英的丈夫王立福也表示,他十分感激妻子,“妻子照顧母親付出太多,她的細心也讓我深深體會到她的好。”
四十年的堅守,王鳳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柴米油鹽的瑣碎里,書寫了普通人的不平凡。王鳳英的故事就像身邊的一縷暖陽,不耀眼,卻足夠溫暖。
- 龍頭新聞·生活報實習生:王嘉瑩;記者:劉維娜 李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