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出生在東漢末年的冀州常山郡,身形魁梧,容貌威武。正當他準備大展拳腳、實現(xiàn)抱負時,恰逢東漢末年局勢動蕩不安,趙云被家鄉(xiāng)常山推舉,率領義兵投奔當時實力雄厚的公孫瓚,意在抗衡袁紹的勢力。
進入公孫瓚麾下,趙云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正是在這里,他遇見了對他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劉備劉玄德。
劉備早年與公孫瓚曾共同拜師于著名學者盧植,因此兩人是同門師兄弟。此時,正遭遇挫折的劉備來到公孫瓚處,尋求幫助。
劉備并無意長久依附,他希望招攬?zhí)煜掠⑿酆澜埽詨汛笞陨砹α浚\劃東山再起。而趙云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勇將,趙云也堅信劉備將來必有大成就,遠超公孫瓚。
據(jù)史學家裴松之在《三國志·云別傳》中的記載,兩人相見即結下深厚友誼。劉備對趙云一貫禮遇有加,而趙云則堅定地表示愿將畢生之力效忠于劉備。
不久后,公元191年,劉備奉公孫瓚之命攻打袁紹占據(jù)的青州東部(今山東地區(qū))。出征前,劉備請求公孫瓚派出一支騎兵部隊,并希望由趙云擔任統(tǒng)帥。
公孫瓚麾下兵力眾多,且此次任務由他委派給師弟,滿足師弟合理要求理所應當,遂應允了這一請求。
由此,趙云正式加入劉備麾下,成為其重要將領。這對尚處于起步階段的劉備來說,是極其關鍵的助力。
關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趙云在長坂坡舍身救阿斗的故事家喻戶曉,常見于各種影視作品中,是最經典的英雄場面之一。
但實際上,除了長坂坡這次壯舉,趙云還曾有一次較少人知曉的救主行動。
那是在劉備勝利赤壁之后,孫權見劉備勢力迅速壯大,且甘夫人在兩年前去世,便決定將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以聯(lián)姻穩(wěn)固關系。
這位孫家小妹在正史中無名,但《三國演義》中被稱作孫尚香。她性格剛烈,精通武藝,甚至連隨侍的侍女都持刀護衛(wèi),讓劉備感到些許壓力。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應益州軍政長官劉璋之邀,準備從荊州經三峽進入益州。
劉備清楚與孫夫人的婚姻缺乏感情基礎,更多是政治聯(lián)姻,且潛藏風險,因此此行并未帶孫夫人同行。年僅五歲的兒子阿斗因年幼,亦暫留荊州由孫夫人照料。
劉備委托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云鎮(zhèn)守荊州,并再三叮囑務必保護好阿斗。
果然,劉備憂慮的情況發(fā)生了。
孫權得知劉備行動后憤怒不已。益州同樣是孫吳覬覦之地,劉備借用南郡入益州讓孫權覺得被欺騙。
孫權預感雙方關系將破裂,急切想將妹妹接回以免她成為劉備的籌碼,遂派船隊赴荊州迎回。
孫夫人早盼重返娘家,船到即登船,并帶走了阿斗,心里打算將阿斗作為孫吳未來的談判籌碼。
趙云與張飛聞訊后,迅速駕船追趕,成功截住船隊,強烈要求交還阿斗。
面對即將爆發(fā)的沖突,倔強的孫夫人最終讓步,將阿斗交還趙云。阿斗獲救后,劉備與孫夫人的婚姻也隨之終結,孫夫人此后未曾歸來。
除了兩次救阿斗的英勇表現(xiàn),趙云還在漢中之戰(zhàn)中施展過“空營計”。他打開營門大開,令曹軍誤以為設有埋伏,曹軍由此退卻,反被趙云部隊追擊。
相比《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真假難辨,趙云的空營計則是歷史上的真實戰(zhàn)術,助力劉備成功稱漢中王。
趙云對蜀漢政權和劉備的貢獻顯著,他堪稱開國元勛,早期就堅定追隨劉備。值得一提的是,趙云投奔劉備時并非孤身一人,而是帶領一支鐵甲騎兵。
而他后來兩次扶助幼主,確保了蜀漢君主的穩(wěn)固繼承,為政局穩(wěn)定發(fā)揮關鍵作用。畢竟,劉備晚年僅有阿斗一子。
若非趙云,阿斗恐淪為人質,蜀漢繼承危機或由此爆發(fā),歷史軌跡或許將截然不同。
按理說,趙云如此英勇且具智謀,理應獲得重用。然而,《三國志》中關于他單獨統(tǒng)帥大軍的記錄不多,這引發(fā)了不少人對其能力的疑問。
有人戲稱趙云不過是“看家護院”的雜號將軍,平時被安排守護家眷、搶糧及鎮(zhèn)守后方,鮮有機會參與重大戰(zhàn)役。
尤其在討伐孫吳之戰(zhàn)時,關羽、張飛均已去世,劉備卻寧可派遣馮習、張南這類無名之輩出戰(zhàn),也不讓趙云親征,繼續(xù)留守大營。
此外,趙云的官職待遇也遠不及其他“五虎上將”。
劉備稱漢中王時,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被升為前將軍、右將軍、左將軍、后將軍等高級將領,官階相當,而趙云仍維持翊軍將軍之職,未獲晉升。
之前劉備曾贊嘆趙云用“空城計”膽識非凡,但在封賞時卻未考慮提拔他,這讓后世產生種種揣測。
蜀漢政權內部派系紛爭激烈,主要分為三大派:
一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荊州派;
二是迎接劉備入川的東州派;
三是益州本土勢力。
荊州派與益州派間矛盾尤為尖銳。
趙云生于冀州常山,非任何派系成員。在當時森嚴的門閥制度中,趙云沒有靠山,勢單力薄。
劉備深知這一點,避免將趙云推入政權核心層,免其陷入派系斗爭的險境,甚至遭受殺身之禍。
權力爭奪中,手腕和策略必不可少,而趙云性格耿直,缺乏這種政治手腕,成為其弱點。
這里有兩個體現(xiàn)趙云性格的故事。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歷經千難攻下成都,占領益州大半。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物產豐饒,倉庫積累了大量財富。
劉備分配財寶給有功將領,部分將軍還要求分得城內房屋和城外土地。
劉備雖有所顧慮,但作為君主,需維持眾將士支持,未明確拒絕。
這時,趙云挺身而出,嚴厲駁斥這種貪婪行為。
他引用霍去病的話說:“匈奴未滅,家不能成。今日曹賊橫行,我輩當齊心抗敵,無暇他求。”
他主張應召回因戰(zhàn)亂流離失所的百姓,將房屋和土地歸還給他們,使其安居樂業(yè),才是長久之計。
劉備采納其建議,命令依照趙云意見執(zhí)行。
趙云此言論理充足,政治眼光遠大,但也需要極大勇氣,畢竟當時眾將正期待分田產,趙云的話無疑觸動他們利益,招致不少怨恨。
此外,此舉也令劉備難以通過分田產激勵部下,令其政治愿望受挫。
由此可見,趙云耿直的性格雖有可貴之處,卻讓他在政治上愈發(fā)孤立。
另一個故事發(fā)生在劉備遭遇人生低谷時。張飛、關羽相繼去世,孫權單方面破壞盟約,害死關羽。
劉備悲痛欲絕,決定發(fā)動討伐東吳的戰(zhàn)爭。
連丞相諸葛亮也不敢勸阻,只有趙云挺身而出,直言進諫:
“蜀漢真正的敵人是曹魏,不是孫權。若曹魏被滅,孫權必歸順蜀漢。曹操雖亡,但曹丕篡漢,依舊是大敵。應趁民心尚在,北伐曹魏,切勿轉向東吳,戰(zhàn)事難速結。”
趙云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始終牢記蜀漢的政治目標,無論是在成都得勝時,還是大意失荊州后。
然而,此言未被怒火中燒的劉備采納。劉備執(zhí)意東征,為關羽復仇,最終導致戰(zhàn)略失誤,自己在白帝城逝世,蜀漢命運陡轉。
趙云直諫雖充滿政治風險,自古勸諫君主如“犯龍麟”,極易招致殺身之禍。但趙云無懼盛怒,敢于直言,其政治勇氣甚至勝過諸葛亮。
有觀點認為正因其敢于直言,劉備對他心存芥蒂,未能重用。
如伐吳時,劉備寧愿派馮習、張南等無名將領,也不愿趙云上前線,反而讓他留守后方。
劉備對趙云感情復雜,既不甚喜愛,但又極為信任。
亦有學者認為,趙云未受重用是劉備帝王權術的體現(xiàn),類似唐太宗臨終將名將李勣貶邊疆,令繼任者獲恩以穩(wěn)固統(tǒng)治。
劉備死后,趙云獲得提拔,也印證了這一策略。
此外,趙云年齡較劉備年輕,在五虎上將中壽命最長。
縱使未獲重用,趙云始終淡泊名利,從未有怨言,始終以平和心態(tài)面對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