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時勢造英雄”,三國時期群雄逐鹿,涌現了無數英雄豪杰,其中趙云無疑是那個時代極具代表性的經典人物。無論是他的膽識、謀略,還是他的品格與才學,都非常出眾。他對劉備的忠誠更是眾所周知。但令人疑惑的是,為什么最終劉備并沒有把重兵權交給趙云,反而將兵權交給了李嚴?這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原因呢?一年后,諸葛亮給出了答案。
劉備與趙云之間的關系非常特殊,雖無血緣,卻勝似骨肉。趙云最初是漢末軍閥公孫瓚麾下的部將,深受公孫瓚器重。那時劉備投靠公孫瓚,趙云與他結識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關系有多親密呢?史書記載他們“同床共枕”,足見情誼非凡。
后來,趙云的哥哥去世,他便決定告別軍務,回鄉處理家事,并與劉備作了最后的訣別,因為他們都明白,這一別可能就是永遠。之后,劉備對公孫瓚的做事風格感到不滿,毅然離開投奔荊州牧劉表,開始了自己的奮斗歷程。期間,他與趙云再次相遇,趙云隨即義無反顧地追隨劉備。
公元208年,劉備與曹操爆發大戰,局勢混亂中,劉備被迫舍棄妻兒,只能攜張飛、諸葛亮和趙云等人突圍。當時有人看到趙云好像向曹操方向奔去,實際上他是回頭去營救劉備的家人。在趙云的保護下,劉備的兒子劉禪和妻子安全與劉備匯合。我們熟知的“趙云七進七出救主”故事,正是源于這一段。
這次戰役之后,趙云被封為牙門將軍,隨后參與了多場重要戰役,如博望坡、長坂坡和江南平定戰。除此之外,他還獨立指揮了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立下赫赫戰功,深受劉備的信任與重用。
赤壁之戰之后,劉備很少讓趙云參與前線高風險戰斗,反而讓他留在身邊,主要負責保護劉備的妻兒。從這一點來看,劉備對趙云的信任是極其深厚的,但也因此讓人不解,為什么他沒獲得更重的軍權呢?
那么,李嚴到底是誰?他是漢末南陽人,年少時便以聰慧著稱,曾在荊州任職。劉表去世后,他拒絕歸順曹操,西逃益州,投奔劉璋,擔任縣令。他洞察時局,最終投靠劉備。進入劉備軍隊后,李嚴努力表現才干,逐漸獲得重用,但官職并不算高,這讓他頗感郁悶。
后來,劉備苦于缺少稱帝的正當理由,李嚴獻計獻策,幫劉備順利稱帝,他也因此成為漢中王勸進表的主要發起人之一。
劉備病重之際,將諸葛亮、李嚴和趙云召至身邊,準備托孤。劉備明確指示劉禪為繼承人,諸葛亮負責政務,李嚴掌握軍權,而趙云則被囑托照顧劉禪,保護他免受傷害。
這樣的安排,與劉備當時突然病逝的背景密切相關。關羽去世后,劉備決心討伐東吳,為其報仇,盡管群臣勸阻,諸葛亮亦持反對意見,他仍執意出征。最終戰敗,兵力大損,只得退守白帝城。劉備年事已高,不能再長途跋涉,只能將蜀漢未來寄托給諸葛亮等人。選擇讓趙云照顧劉禪,也是為了確保后代安全。
彼時蜀漢處境艱難,劉備擔憂諸葛亮難以獨自撐起大局,趙云能成為諸葛亮的堅強后盾。李嚴作為將軍,掌兵權一方面有助于安撫民心,維護穩定,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劉禪鞏固政權。政務和軍權都有了妥善安排,家族安全有人保障,劉備對趙云未來的發展也充滿信心,相信諸葛亮會合理發揮他的才能。
諸葛亮懂得用人之道,對趙云始終賞識有加。劉備未給趙云重任,反而是一種保護策略,正如俗話所說“樹大招風”。趙云多次冒死救主,劉備對其用人深謀遠慮。
劉備去世后,劉禪繼位,封賞趙云,以示嘉獎。種種跡象表明,這些都是劉備的意愿。無論如何,趙云始終對劉備忠心耿耿,在劉備離世后,更加全力輔佐劉禪。
此外,留下趙云,也讓政權形成制衡,維護蜀漢穩定。劉備對此深謀遠慮,結果也證明了他的英明。經過諸葛亮等人的努力,蜀漢迎來了較為穩定的發展階段。諸葛亮對趙云仍然非常重視,授予他重要職務。劉禪雖然是皇帝,但才識不及劉備,很多事務依賴諸葛亮等人。
再者,想想趙云與劉備的關系,若當時將軍權交給趙云,他會不會第一時間帶兵為劉備報仇?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劉備從無名小卒成長為一代帝王,關鍵在于他卓越的用人之道。他能慧眼識人,讓人才各盡其能,成就蜀漢基業。這點,值得我們由衷佩服。
當然,我們也應明白一個道理:真正的“金子”終會發光,只要不斷提升自己,堅定目標,不抱怨,成功終將屬于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