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喊“擁抱AI未來”的口號聲中,微軟悄然揮下裁員的重錘,卻在同時,大手筆申請了數千份外籍技術勞工簽證——這一冰冷的現實,點燃了美國本土員工的怒火。
近日,科技巨頭微軟宣布將全球裁撤約9,000名員工,占其全球員工總數的4%,引發科技界與政治圈雙重震蕩。與此同時,有媒體披露微軟在2025財年已申請多達6,000份H1-B簽證,為大量引進外籍技術勞工鋪路。這一“裁員+引進”操作,讓不少美國本土員工感到憤怒與失望,也讓“美國優先”政策的實踐再度陷入爭議。
根據微軟聲明,此輪裁員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尤其是AI戰略的推進。微軟正在將重心放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押注OpenAI和Azure云平臺,向AI模型、數據中心及軟件自動化持續投入數十億美元。
盡管公司仍維持高盈利水平——2024年第一季度利潤高達260億美元、股價年內上漲近20%——但其高層認為,AI將使部分崗位“自然消失”,而企業必須率先瘦身,以適應“新技術驅動下的人力結構重構”。
但正當公司大規模裁員之時,大量申請H1-B外國技術工作簽證的行為卻引發外界強烈質疑。
H1-B簽證是美國專為引進高技能外籍人才設立的非移民簽證項目,允許企業雇傭外國人在美工作,簽證周期為三年,可續簽一次。簽證通常綁定特定崗位與公司,持有人一旦被裁,便需在60天內找到新雇主或離境。
微軟一貫是H1-B簽證的主要申請者之一。根據美國移民局數據,2024財年微軟遞交了9,491份H1-B申請,幾乎全部獲批。而2025財年剛開始數月,就已有至少4,712份申請,非官方統計更推測近6,000份。
批評者指出,這些簽證并非單純用于“技術補缺”,而常被企業當作人力成本控制的工具。一方面,這些外籍員工相對穩定,因簽證束縛更難跳槽;另一方面,其薪資往往低于同等級美國本土員工,企業可以“合法壓價”。
移民研究學者史蒂文·卡馬羅塔(Steven Camarota)表示:“商業界總是宣稱美國缺乏技術人才,但實際數據從未真正支撐這一說法。”
微軟的行為引發了以“美國優先”為核心的保守派群體激烈抨擊。社交平臺X上,保守派大號“Pine Baron”寫道:“這是經濟叛國!此刻批準一張H1-B簽證就是對本國人民的背叛。”
還有網友憤怒喊話:“川普應立即凍結H1-B項目!微軟未來十年都不該獲得一張工作簽證!”
H1-B項目一直是川普支持者的眾矢之的。他們認為這項制度讓美國雇主優先雇用廉價外國勞工,侵蝕了本國技術崗位,特別是在經濟放緩和裁員潮疊加的時刻更顯刺眼。
盡管如此,川普本人并未就H1-B政策表態是否改革。目前,他主要聚焦在打擊非法移民、執行大規模遣返行動等更具視覺沖擊力的移民措施上。
相較之下,包括埃隆·馬斯克、共和黨初選辯論明星拉馬斯瓦米等科技界代表則堅定支持擴大H1-B名額,認為“美國需要更多高端移民維持技術優勢”。
微軟并非孤例。亞馬遜在2024財年提交了9,200份H1-B申請,位居全美第一。該公司CEO賈西近日也宣布,將因AI發展逐步減少企業員工人數,并可能通過自然流動與裁員的方式進行。
據悉,亞馬遜計劃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用于AI數據中心建設,并已暫停部分招聘。谷歌、Meta、Salesforce等科技巨頭也在經歷類似的“裁員+AI擴張”雙軌變革。
這使得美國勞動力市場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白領初級崗位快速萎縮,大學畢業生面臨競爭加劇,而傳統“高薪穩定”的科技行業崗位也不再是“金飯碗”。
更令外界擔憂的是,這波AI洗牌潮還未結束。咨詢機構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美國可能有1/3崗位將因自動化與AI轉型而消失或重構。
在AI爆發、全球資本流動加速的時代背景下,微軟式的重組早已成為新常態。但對于無數本地員工而言,忠誠與資歷似乎越來越無法換來安全感,而“技術型移民”與“全球化人才流動”的議題也逐漸被政治化、情緒化。
正如卡馬羅塔所說:“當整個制度對企業有利,它就難以改變。而民眾對此的憤怒,則不斷累積,遲早會引發政治沖擊。”
AI時代的“美國夢”,到底該屬于誰?這個問題,也許還遠未有答案。
當天匯率
1 美元=7.17人民幣
美國同城分類信息網免費發布平臺!
點擊下方原文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