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還需自身硬,特朗普告訴你,談判桌上沒有盟友只有利益。
真是“風水輪流轉,這一次輪到中國在一旁看戲了。”
當初,特朗普揮舞關稅大棒,率先對準中國時,許多國家都在一旁冷眼旁觀,甚至暗暗慶幸自己可以趁機分一杯羹。
卻沒想到,如今輪到中國在一旁看戲了。
據報道7月1日,特朗普表示不會延長原定7月9日截止的“對等關稅”緩沖期。
并且他還打算在7月9日給所有貿易伙伴發通知,并告知他們需要給美國支付多少關稅稅率。
而這些國家并不包括中國,因為中國屬于特例。
這場貿易博弈游戲,中國成為唯一一個通過反制贏得主動的國家。
中國:一擊即中,贏得主動
自從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宣布對全球75個國家統一加征10%以上的“對等關稅”,并附上90天的緩沖期,絕大多數國家都選擇了觀望。
他們寄希望于特朗普會在最后一刻“回心轉意”,或者至少愿意在談判桌上作出讓步。
但中國沒有等。
中方第一時間啟動反制,打出了對等的關稅牌。
從芯片到農產品,從機械到能源,反制措施一環接一環。
中國是美國農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對美農產品加征關稅,直接沖擊了美國農業相關產業和數百萬農民的切身利益。
在能源領域,中國減少對美國原油、天然氣等的采購,也讓美方能源企業面臨庫存積壓和訂單萎縮的雙重壓力。
而在最敏感的高科技領域,中國不僅加快推進芯片等高端產業的自主研發,還同步出臺了一系列針對美國企業的反制措施,令美國芯片制造商和軟件公司倍感壓力。
這種持續的對等反制,很快讓美方意識到:如果不做出調整,單邊施壓只會帶來更大的反噬。
直到5月12日,中美雙方在日內瓦會談上達成共識,其中,有24%的關稅被暫停征收,緩沖期為90天,從5月12日開始計算,一直延續到8月份。
這次關稅暫停是雙向的:美國暫停對中國加征24%的關稅,中國也同步暫停對美國加征同等幅度的關稅。
可以說,中國以硬碰硬的方式,贏得了談判桌上的主動權。
日本:談判七次,只換來一句“不夠誠意”
日本則是另一番景象。
為解決美國加征關稅問題,赤澤亮正多次赴美談判。
談了三個月,換來一句“不夠誠意”。
據財聯社報道,6 月 27 日,赤澤亮正與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進行了第 7 輪部長級談判,圍繞擴大貿易、非關稅措施、經濟安全領域合作等進行了約 65 分鐘的會晤。
此前他也多次前往美國與美方進行關稅談判,但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為解決關稅問題,日方提出在造船、航空等領域與美方展開合作,希望借此換取關稅豁免。
但美方堅持以 “削減對日本的貿易赤字” 為目標,拒絕做出讓步,日方的方案未打動美方。
近日,特朗普更是當著媒體表示,日本無法滿足美方要求,考慮將對日關稅提高至 30% 或 35%。
他抱怨日本沒有從美國進口足夠的汽車、大米,稱日本 “占了我們三四十年的便宜”,以美日之間存在巨大貿易逆差為由,威脅要對日本征收更高的關稅。
要知道,此前日本與美國在關稅談判遲遲沒有進展,很大一個原因就在于汽車關稅的分歧。
美國是日本車企重要的海外市場,對日本汽車產業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其命脈之一。
據日本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 年日本對美國出口汽車約 137 萬輛,占到總出口量的三成以上。
足以可見,美國市場對于日本車企而言,有多么重要,也正因為此,特朗普把矛頭對準了日本。
對于特朗普的威脅,日本首席談判代表回應表示:日本政府的立場沒有改變,不會以犧牲農業為代價與美國進行關稅談判。
這場談判,日本全力以赴,但特朗普不給機會。
印度:畫出兩條紅線,換來特朗普不滿
相比日本的掙扎,印度的策略是另一類。
印度是最早一批響應美方談判的國家。財政部長西塔拉曼親自劃定兩條紅線:
一,不開放轉基因農產品市場;二,不進口美國乳制品。
她稱:絕不會做任何可能削弱本國農業或農民地位的事
不過為促成貿易協議,緩解自身經濟形勢,愿意在一些領域做出讓步,比如:在數字經濟、服務業領域做出一些讓步,也歡迎美企擴大在印投資。
印度總理莫迪曾多次呼吁美企到印度投資,稱印度是一片 “充滿機遇的土地”。
但這些,遠遠沒打動特朗普。
他還暗示,如果印度不愿讓步,美國將重新啟用4月2日的原始稅率。
印度原以為自己是“優先談判國家”,結果談得越早,壓力越大。
加拿大:率先低頭,暫停“數字服務稅”換豁免
與中國的“硬剛”、日本的“苦談”、印度的“試探”不同,加拿大的態度從一開始就顯得“軟”得多。
原本,加拿大曾試圖通過征收“數字服務稅”來回應美國的強勢貿易政策。
畢竟,谷歌、亞馬遜、Meta 等美國科技巨頭在加拿大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加拿大政府希望借此方式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也算是一種對美“溫和反制”。
然而,這一舉動立即引發了特朗普政府的強烈不滿。
特朗普公開威脅稱:如果加拿大堅持征收數字服務稅,美國將考慮終止與加拿大的部分貿易合作協議,甚至不排除“征收懲罰性關稅”。
面對特朗普的強硬態度,加拿大迅速“轉向”。
這相當于,加拿大選擇率先低頭,主動后撤一步,希望換取特朗普的“豁免權”。
但也正是因為“退讓過快”,使得加拿大在后續談判中處于被動局面。
在加國內輿論嘩然,反對派痛批政府“用主權換減稅”。
這也暴露出特朗普談判邏輯的本質:不看制度公平,只看你讓不讓利。
韓國與歐盟:邊談邊挨打,陷入被動
韓國同樣處境艱難。
6月30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公開承認,7月9日前達成協議“幾乎不可能”。
韓國提出放寬對30個月齡以上美牛肉的進口限制,擴大在造船、航空等領域合作,作為換取美方取消關稅的條件。
但美方仍不滿意,特朗普政府反向提出更多要求:擴大對美采購、削減非關稅壁壘。
歐盟這邊也不團結。
法國總統馬克龍公開表示:“法國不會接受不對等協議。”
他強調:法國 “必須用盡一切手段應對美國的關稅措施”,并支持與美國就關稅問題達成 “快速、務實” 的解決方案。
還指出理想的關稅協議應是 “零關稅對零關稅”,以實現公平互利的貿易關系
德國工業聯合會則催促歐盟“快談”,以免產業受損。
首席經濟學家約翰內斯?格爾南特坦言全球經濟不確定性突出,亟需歐盟與美國盡快達成協議,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以保護德國相關產業免受更大損害。
也正是歐盟內部缺乏統一策略,特朗普正好利用這一點,各個擊破。
特朗普的算盤:不是談判,是籌錢
這場關稅風暴背后的推手,是特朗普急于推動的“大而美法案”。
7月1日,該法案在參議院以51票對50票險勝通過,副總統萬斯投出關鍵一票。
這項法案包括減稅、增軍費、削福利,還要提高債務上限5萬億美元。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算,該法案將造成未來十年財政赤字增加3.3萬億美元。
特朗普親口承認:“這場貿易戰,部分目的是為法案籌集資金。”
貝森特的“模糊話術”,加劇談判焦慮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多次公開發言,卻始終不說清楚豁免標準。
6月27日,他說:任何延長關稅談判期限的可能性,將取決于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最終決定。
又說:“有些國家在認真談。”轉頭又加一句:“如果立場太強硬,我們會恢復原始稅率。”
這套模糊表態術,不斷制造不確定性,各國談判代表束手無策,不知該讓多少才算“誠意”。
如今,隨著特朗普設定的截止日期正在一天一天臨近,特朗普之后又會打出什么牌?他的關稅戰又會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