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際石油市場上演了一出耐人尋味的戲碼:英國能源機構數據顯示,中國近期平均每日從伊朗進口約180萬桶原油,這一數字遠超市場預期。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對此事的表態堪稱“佛系”,不僅未延續此前對伊朗石油的極限施壓政策,反而公開表示“中國可以購買伊朗石油”,甚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主動為中美關系降溫,聲稱“中美相處得非常好”。
其實,這種反常姿態背后,隱藏了美國對華策略的深層邏輯與現實困境。
石油博弈中的戰略默契
特朗普所謂“允許中國購買伊朗石油”的表態,表面看充滿霸權邏輯——中國與伊朗的合法貿易何時需要美國批準?
但若拋開情緒化解讀,這句話實則包含兩層戰略信號:其一,美國默認了對伊朗石油制裁的實際失效。
自2018年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對伊朗制裁,國際社會多數成員都對此持反對態度以來。
美國雖試圖通過“長臂管轄”切斷伊朗石油出口,但中國、印度等主要買家始終未停止進口。
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同時堅定維護自身能源安全。
如今中國日均180萬桶的進口量,相當于伊朗原油出口總量的近七成,這種規模交易必然依賴美元結算體系之外的支付渠道。
其二,特朗普政府正試圖將能源問題轉化為對華談判籌碼。
在伊以局勢緊張之際,美國默許中伊石油貿易持續,既可避免因全面封鎖伊朗引發中東局勢失控,又能借此向中國釋放“合作信號”。
這種策略與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歐洲轉向俄羅斯能源進口的歷史有相似之處:當地緣沖突導致傳統供應鏈受阻,大國往往會通過“非正式渠道”維持能源安全,而主導國則可能將這種默契作為政治交易的鋪墊。
但話又說回來,中國堅持從伊朗進口石油,體現的是對國際法和多邊主義的堅定維護。
根據聯合國相關決議,伊朗有權進行正常的石油貿易,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始終恪守國際義務,同時堅決捍衛自身合法權益。
關稅戰背后的稀土牌局
拋開這些不談,特朗普對華調門降低的另一重動因,其實是源于中美經濟博弈的力量消長。
一方面,美國希望維持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政策;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中國等主要經濟體拒絕配合制裁的現實。
這種矛盾心態在特朗普的表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他既想維持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又不得不承認單邊主義行不通的現實。
但盡管美國仍維持對華加征關稅政策,但中國手握的稀土反制措施已讓美方產業界叫苦不迭。
五角大樓2023年報告顯示,美國軍工企業所需的重稀土元素超80%依賴中國供應,而特斯拉等新能源車企的電機生產同樣離不開中國鐠釹產品。
當中國海關對部分稀土加工技術實施出口管制時,美國洛馬公司被迫推遲了F35戰斗機的交付進度,這種“鈍刀割肉”式的反制遠比關稅戰更具殺傷力。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近期在福克斯新聞的訪談中刻意淡化“中國威脅論”,轉而強調“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進展”。
這種敘事轉變與其“交易藝術”一脈相承:通過營造“美國占便宜”的輿論氛圍,既安撫國內產業界對供應鏈穩定的焦慮,又為后續談判創造所謂“勝利者”形象。
但這種表演難以掩蓋現實,而就目前而言,白宮近期放風稱特朗普計劃率企業總裁代表團訪華,其實暴露出美國經濟困局的真實訴求。
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經貿關系的穩定對雙方都至關重要,美國企業界普遍希望維持與中國市場的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美國政府的對華強硬政策。
但如今與2017年特朗普首次訪華時通用電氣簽下370億美元訂單的盛況不同。
此次美方代表團成員多來自半導體、新能源等“卡脖子”領域企業,包括高通、特斯拉等急需中國市場消化產能的巨頭。
這種陣容選擇折射出美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在美聯儲持續高利率政策下,美國科技企業融資成本飆升,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占全球銷量60%)和半導體消費市場(年進口芯片超4000億美元),已成為這些企業維持現金流的關鍵。
但除了這些之外,更深層的驅動或許來自美債危機,當前美國國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每月需支付利息逾800億美元。
特朗普團隊顯然意識到:若繼續對華強硬導致中國大規模拋售美債,可能引發美國國債收益率飆升,進而觸發新一輪銀行業危機。
當年硅谷銀行倒閉事件或許就已經證明,美聯儲的救市工具箱在美債流動性危機面前捉襟見肘。
戰略示好背后的現實邏輯
所以,特朗普對華姿態調整絕非偶然,而是多重壓力下的必然選擇。
在俄烏沖突消耗北約軍備庫存、巴以沖突牽制中東戰略資源的背景下,美國已無力同時在東西兩線維持高強度對抗。
而中國則通過斡旋沙特伊朗和解、推動金磚擴員等外交行動,展現出不同于美國的全球治理方案。
當“脫鉤斷鏈”政策導致德國巴斯夫、韓國三星等企業加速向東南亞轉移產能時,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不得不承認“完全與中國脫鉤是不現實的”。
而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2018年中美貿易戰初期,特朗普也曾突然跟中國示好,隨后便有了阿根廷G20峰會的中美元首會晤。
如今同樣的劇本再度上演:先釋放緩和信號,再推動高層互動,最終爭取經貿利益。
但今天的中國已擁有更完備的反制工具鏈,從稀土管制到《反外國制裁法》,從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到國產大飛機產業鏈。
當特朗普說“中美相處得很好”時,或許我們更該聽出其弦外之音:這不是強者對弱者的恩賜,而是博弈者在實力天平變化后的被迫調整。
這場大國博弈的下一幕,很可能在特朗普的訪華行程中展開,但無論劇本如何編寫,決定劇情走向的永遠是國家利益的硬核計算,而非政治人物的修辭藝術。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