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機場、火車站、景點附近留意過一個有點讓人納悶的場景:一隊歐美背包客,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肩膀上架著一只快趕上小孩兒身高的大背包。有的人額頭汗直冒,臉卻不見多少抱怨,反倒像是在享受一種旅行儀式感。
拉著行李箱的人?真不多見。
不少國人疑惑,背包又沉又勒肩,拉箱子不是輕松多了嗎?這些外國人圖啥?
路面的“陷阱”——行李箱的天敵
很多中國游客第一次去歐洲,尤其是自助游,最大的感受就是:“歐洲的路真沒國內好走!”
別說拉箱子,穿高跟鞋都得提心吊膽。路面不是柏油,就是兩千年前的石板。這些石板并不平整,有的地方甚至是凹陷起伏,夾縫里長了苔蘚,碰上下雨天更是滑得讓人腿肚子打轉。
就拿意大利羅馬舉例。羅馬老城區的石板路據說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最早的路甚至公元前幾百年就有。歐盟的《文化遺產保護公約》和《文化遺產法典》明文規定,這些歷史路面屬于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無論修路還是改造,動一塊都需要文化部門和考古學家的聯合審批。
現實中幾乎沒人敢碰,違規最高能判5年,還得罰6萬歐元。這也導致這些老路保持了“原生態”,對輪子來說就是災難——你要是用行李箱走一圈,分分鐘輪子就歪了甚至掉下來。
很多中國人初到歐洲,總以為自己買的箱子質量不行,結果一打聽才發現,本地人根本不拖箱子,全是背包。意大利全國有2萬多個歷史街區,德國、法國等地也有大量這種“文物級”石板路。施工隊修路得考古隊和文保局把關,挖一鍬都得提心吊膽,有時候還真挖出文物來,那一刻整個工程都得停。
有次我和朋友去意大利佛羅倫薩玩,天真的帶了登機箱。剛下火車站,還沒走出兩條街,箱子輪子就開始打滑,夾進石頭縫里就轉不動。最后我們只能把箱子拎起來走,累得直想把東西全丟了。回頭再看那些背著包的老外,步伐比我們快,臉上還帶著點驕傲。
可以說,行李箱這種“現代發明”,在歐洲老城區的石頭路面下,徹底敗下陣來。
國內很多城市地鐵站都配有直達電梯、無障礙通道,行李箱拖著走十分方便。但到了歐洲尤其是老城區,你會發現“電梯”幾乎成了奢侈品。
拿倫敦和巴黎地鐵來說,這倆城市的地鐵歷史都很悠久。倫敦地鐵世界第一,建于1863年,巴黎地鐵一號線1900年就開通。這些地鐵站大多依照19世紀的設計建成,壓根沒考慮電梯。現在要裝一個電梯,流程異常繁瑣:涉及歷史保護法規,必須經過文保機構和文化部批準,還要評估施工對周邊老建筑的影響。
1989年盧浮宮地鐵站準備裝電梯,挖洞震出了附近建筑0.8毫米裂縫,直接停工半年,修復光評估就花了十幾萬歐元。
香榭麗舍大街地鐵站為了保護19世紀的馬賽克壁畫,電梯井只能繞行,硬生生多拖了三年工期。法國人還愛罷工,動輒施工中斷,很多地鐵站至今只有漫長陡峭的樓梯。
每當你拎著大行李箱,咬牙登上幾十級樓梯時,身邊背包的外國人總能健步如飛地溜過去,場面讓人懷疑人生。更尷尬的是,有些歐洲城市甚至電動扶梯都很少。像德國柏林地鐵,一些地鐵站就沒有電梯,光靠背包,靈活度高,哪怕一手拉著包爬樓梯都不會耽誤事。
很多歐美百年老房子也是一樣的問題。巴黎、阿姆斯特丹、布拉格這些地方的民宿、旅館動輒有一兩百年歷史,產權分散在私人手中。安裝電梯涉及太多審批,一旦施工不慎破壞了墻體、壁畫、地磚,房東得自掏腰包修復,費用動輒十幾萬歐元。大部分房東寧可咬牙堅持樓梯,也不愿意冒險。
這直接導致行李箱的“使用環境”大大受限。背包成了最務實、最靠譜的選擇。
托運行李:誰都嫌貴
再來說說大多數游客都會碰到的一個現實問題——托運行李貴得離譜。
國內高鐵飛機,行李托運基本“管夠”,經濟艙托運20公斤、30公斤行李是標配。到了歐美,畫風全變了。以美國國內航班為例,行李箱托運費45美元起步,超重加價,廉價航空托運費經常高達60美元。歐洲各國鐵路稀少且貴,高鐵票價普遍是中國的4-6倍,很多人寧可選擇飛機,但托運行李的費用比機票還貴。比如某些廉價航班,機票只要兩三百元,托運一只普通行李箱就要四百多元。
有朋友統計過,從巴黎飛米蘭,機票買打折的也就400塊人民幣,結果行李托運得加700。機票的錢全都省了,還不如買個大背包,能背多少背多少。
在現實成本壓力下,背包成了歐美人“理性選擇”——能省一點是一點,哪怕再累,也不愿意為行李箱多花冤枉錢。
還有一點,安全問題。中國游客有時不太能體會,但對于在大城市混過的歐美人來說,“財不露白”是基本的生存技能。
行李箱一旦放地上,人一分心,賊就能順手牽羊;背包一直背在身上,被搶被偷的難度大多了。巴黎、米蘭、巴塞羅那這些旅游城市,小偷扒手眾多。警方統計數據顯示,歐洲主要旅游城市每年發生的盜搶案件多達數十萬起。拖著行李箱在街頭晃悠,等于告訴小偷“我這里有值錢的東西”。
身邊有朋友在巴黎北站,箱子放腳邊兩分鐘,轉身發現拉鏈被劃開,東西全沒了。背包呢?雖然沉,但至少一只手抓著拉鏈,萬一有人接近還能第一時間察覺。
這也是為什么很多老外哪怕去非洲、南美這樣的治安更差的地方,更愿意選擇背包。安全性高于一切。
背包也是一種“文化符號”
那些開得起豪車、住得起五星級酒店的歐美富豪,為什么也熱衷背包旅行?難道真的是錢少到舍不得托運行李?
其實,在歐美文化里,背包旅行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從19世紀開始,歐美戶外運動就極為流行。登山、徒步、騎行、野營這些活動,塑造了“背包客”群體的冒險精神。背包,象征著獨立、自由、敢于探索未知世界的生活態度。
有數據顯示,瑞士、挪威、德國、法國這些富裕國家,背專業背包裝備的群體比例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瑞士登山協會公布的2024年調查結果顯示,收入高于本地人均三倍的群體,選擇背登山包出行的比例達到了48%,遠遠高于低收入群體。許多歐美年輕人更是以“背包客”自居,社交媒體上充滿各種背包旅行的照片、攻略、。哪怕真的是大富豪,也喜歡體驗“平民旅行”的感覺。
走過不同國家,聊過不同背景的朋友,我越來越覺得,拉箱子也好,背包也罷,說到底都是被現實環境塑造出來的生活智慧。
背包,是歐美人適應古老城市、昂貴托運、頻繁扒手的無奈之舉,也是他們自我認同和冒險精神的一種文化延續。行李箱,是亞洲人享受現代化基礎設施和舒適出行的成果。
有時候你會發現,別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看著奇怪,實際上背后有道理。
人生路上,誰還沒背過幾個大包?只不過有的人,是真的一路背到底罷了。
參考文獻
歐盟《文化遺產保護公約》(Council of Europe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the Value of Cultural Heritage for Society, 2005)
意大利文化遺產與活動部《文化遺產法典》
英國倫敦交通局(Transport for London)官方歷史檔案
巴黎地鐵運營公司(RATP)歷史建筑保護規定
瑞士登山協會2024年背包旅行統計報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