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近日,伊朗外交部副部長馬吉德·塔赫特-拉萬希在接受美國全國廣播公司采訪時重申,伊朗支持通過外交途徑解決核問題,但條件明確且堅決:美國必須先讓伊朗相信,在談判期間不會使用軍事力量。這一發言,無疑釋放出伊朗愿意與美國恢復談判的積極信號,卻也鮮明地揭示了當前美伊關系中最難跨越的障礙——雙方之間深刻的不信任與軍事威脅的陰影。
回顧過去數月,美伊核談判本有望走出停滯。雙方自今年4月中旬以來已進行了五輪會談,顯示出一定的外交進展和談判意愿。然而,6月中旬發生的一系列軍事事件徹底打破了這一勢頭。以色列于6月13日對伊朗發動針對核設施和導彈基地的系列襲擊,隨后伊朗以導彈和無人機報復,再緊接著美國6月22日空襲伊朗三處關鍵核設施。正是在這一連串的軍事行動沖擊下,原定6月15日的第六輪核談判被迫取消,雙方陷入僵局。
伊朗此次提出的“必須消除軍事威脅”的條件,既是對美國此前單邊軍事打擊的回應,也是在試圖重新奪回外交談判的主動權。馬吉德·塔赫特-拉萬希所言,“讓德黑蘭相信不會遭受軍事打擊”并非無的放矢。伊朗長期被美國及其盟友視為地區“威脅”,美國政府多次不惜動用制裁與軍事手段壓制伊朗核計劃,這使得伊朗在外交談判時難以放下戒心。換言之,伊朗并非反對談判,而是要確保談判是在無軍事壓力的安全氛圍中展開,否則談判將變成無意義的形式主義。
此舉背后實際上反映了美伊雙方根本的矛盾與博弈。伊朗視其核項目為國家安全防線和地區戰略的核心,而美國和以色列則將其視為對以色列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存在。雙方的互不信任、對戰略意圖的極端懷疑,使得談判注定充滿阻力。即使雙方愿意坐下來對話,如何拆解積累已久的敵意,消除彼此對軍事打擊的恐懼,仍是懸在核談判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與此同時,美國方面的態度同樣撲朔迷離。盡管有報道稱美國中東問題特使威特科夫可能與伊朗外長阿巴斯·阿拉格齊在奧斯陸會晤,但雙方官方對此均未予證實。這種若隱若現的態度,反映了美國政府在如何平衡外交談判與軍事威懾之間的矛盾心態。一方面,美國不愿放棄對伊朗的制裁和軍事壓力,視其為遏制伊朗核計劃和地區影響力的關鍵手段;另一方面,美國又意識到僅靠軍事手段無法根本解決問題,談判成為不得不采取的外交路徑。如此,雙方在談判桌上的互動注定是極其脆弱和敏感的。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當前中東局勢的危險程度。伊朗與以色列的對抗已升級至軍事沖突的邊緣,美國的直接介入更使得局勢難以預測。即便核談判重新啟動,也極可能因突發軍事事件而反復受阻,雙方一有風吹草動,和平進程便難以為繼。中東地區作為世界戰略要沖,局勢的任何風吹草動都牽動全球政治格局的神經。
此外,核談判不僅是美國和伊朗兩國間的事,還涉及歐洲聯盟、俄羅斯、中國等多方利益。各方的利益糾纏與角力使得談判充滿不確定性,也給地區和平蒙上陰影。尤其是在當前全球戰略格局變化的大背景下,美伊核談判的成敗,必然成為衡量中東地區乃至國際安全局勢的重要風向標。
鑒于此,未來一段時間內,伊朗與美國之間的核談判勢必處于反復博弈狀態。雙方均希望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問題,卻都在用軍事力量作為談判籌碼,意圖在對方讓步之前保持戰略優勢。美國如果不能打消伊朗對軍事威脅的擔憂,主動提出切實的安全保障方案,談判只能陷入無休止的僵持。反之,伊朗也需在堅持安全前提的同時,展現更多談判誠意,避免將外交局限于對抗和威脅的框架中。
總的來看,伊朗愿意恢復談判固然是積極信號,但這份信號背后隱含著巨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面對中東日益緊張的軍事對抗和復雜的國際環境,談判能否真正開啟和平通道,關鍵在于雙方能否打破相互猜疑的枷鎖,營造一個無軍事威脅的對話環境。否則,談判不過是浮于表面的修辭,實質沖突與危機隨時可能爆發。
未來,美伊核談判的走向將直接影響中東局勢的穩定,也牽動全球戰略安全的神經。美國政府如果想真正推動和平解決核問題,必須在放棄“軍事優先”策略上下定決心,擺脫依賴軍事威懾的思維模式,建立基于信任與安全保障的持久外交框架。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這場國際安全難題成為新一輪沖突的導火索。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也應高度關注這場談判,積極發揮建設性作用,敦促雙方克服障礙,推動對話進程。否則,中東火藥桶上的火星難以撲滅,核問題的陰影將繼續籠罩該地區及全球和平前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