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底風動墨生花——劉正惲花鳥畫扇面淺識
作者 齊玨
清風徐來,墨韻凝香,劉正惲先生扇面精品展啟幕。翻閱本次展覽的畫集,正惲先生的花鳥畫扇面恰似一曲流動的詩歌,為浮躁的畫壇唱響一曲“承古開新”的夜曲,為我們展現出他深植津沽文脈,以現代視覺語言重構傳統形制的審美境界。
正惲先生在藝術創作中追求“用線”的極致,他強調“筆墨立骨”,墨線既有石鼓文的金石質感又有狂草書的流暢性,“先練鐵線,后變萬千”。如在其扇畫《葡萄小鳥》中,他以篆籀筆法蜿蜒盤曲畫藤蔓,畫枝干則以枯筆皴擦表現蒼勁風骨,與之相對比的是點染花瓣的濕墨潤澤,濃淡交替間暗合“干裂秋風,潤含春雨” 的詩意?!懊钤谒婆c不似之間”的師訓則化為《多子醬》中石榴的意象化處理:以潑墨寫果粒,以點去繪藤蔓,色彩明艷不俗,印映了他“創新需先知古,無舊無以言新”的思辨。
在構圖上,正惲先生突破傳統扇面“上密下疏”的窠白,將弧形扇面轉化為現代構成的實驗場。如《香中前有韻》以左右構圖打破審美疲勞,左實右虛,左密右疏,《鳴蟬》亦是如此,在角落以細筆勾畫鳴蟬,畫面大量留白給人“無象之象”的想象空間,虛實處理既延續了津派“重意境”的傳統,又注入當代藝術的觀念性表達。
在傳統日漸式微的當下,正惲先生是一位堅定的傳統守護者,他以扎實的傳統筆墨抵制“形式至上”的浮躁,其作品中蘊含的文人畫精神與津門“雅俗共賞”的地域品格一脈相承;但他同時也是一位勇敢的革新者,他將現代構成意識、色彩觀念融入扇面創作,將當代審美與古典情趣相結合,賦予作品濃濃的時代氣息。姜維群先生曾評價其“集梁崎、許麟廬之長而得自家心源”。劉正惲在津派繪畫從傳統向現代轉型中,以“尋門而入,破門而出”的實踐,證明了傳統形制在當代的生命力。
在津派繪畫譜系中,劉正惲以其獨特的面貌成為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關鍵節點。他以書法入畫的線條功力、因形造境的構圖智慧,以及“師古而不泥古”的創新意識,透過小寫意花鳥這一載體,構建了“傳統基因一個人語言一時代審美”的三重對話。
當扇底清風拂過,正惲先生的花鳥畫扇面藝術正續寫著津活畫壇的藝脈,更讓傳統藝術在當代煥發勃勃生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