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家急了:特朗普的水平根本不會令“美國再次偉大”!
7月1日,美國《外交事務》更是直白警告特朗普,要想讓美國發達,美國得“學中國”!
“美國優先”撞上現實鐵墻
今年4月,特朗普宣布對全球征收最高49%的追加關稅,對中國商品整體稅率甚至突破50%大關。
他堅信這是“重建美國資產負債表”的妙招。不過現實卻是狠狠打臉。
美國企業成本平均上升27%,沃爾瑪貨架上貼著“因關稅調整中”的缺貨標簽隨處可見。更諷刺的是,那些本該回流美國的工廠,正加速向墨西哥、越南搬遷。
而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四步曲卻是清晰,清理移民、增加關稅、撤走駐軍以及禁毒。
然而當他試圖撤回駐阿富汗美軍節省軍費時,五角大樓立即提交報告警告,撤軍將導致中東石油航道失控。
而想“截流”精簡政府?馬斯克拿著AI審計報告剛到國防部就碰了壁。想“開源”收關稅?中國對美出口依賴度已降至18%,轉身就把電動卡車賣到拉美20國。
當特朗普忙著遮擋“中國制造”標簽時,美國《外交事務》雜志卻是喊話了,特朗普比不過中國,只因中國制造業三重密碼。
中國“作業本”
可以說面對美國媒體的集體諫言,中國工業崛起的核心經驗究竟是什么?《外交事務》的結論卻是直指兩個關鍵詞:國家戰略定力與垂直整合效能。
聽來玄乎,但實際卻是可細分為產業集群和能源發展。
《紐約時報》5月19日刊發題為《一個屬于中國的世紀可能已經到來》的重磅文章,其中直接嗆聲特朗普,特朗普的行為正在親手加速美國衰落。
當美國用關稅大棒砸向鋼鋁、玩具等傳統產業時,中國已在20個前沿領域插旗。大疆物流無人機覆蓋東南亞80%島嶼,比亞迪市值超福特通用大眾總和,中國每季度安裝的工業機器人超全球其他國家總量。
簡單來說,美國以為在卡中國脖子,結果中國直接捅破了天,且令美國措手不及。
在特朗普癡迷關稅數字游戲時,中國對量子計算、核聚變的投入已占研發預算40%。
而在2025年全球創新地圖上,深圳河套地區聚集著452家人工智能企業,杭州“量子谷”孵化出首臺光子計算機,合肥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運行。反觀美國國家實驗室正因預算削減裁減基礎研究崗位。
再看另外的特斯拉,上海工廠用95%本土零件組裝一輛Model Y僅需43小時,比加州工廠快一倍。
方圓200公里內,從電池芯片到車機系統的供應商形成“一小時產業鏈圈”,這正是中國電動車搶下全球65%份額的根基。
舉國攻堅的科技突圍讓制裁淪為笑談。華為被禁五年后,搭載自研5G芯片的Mate70銷量超iPhone。
深度求索大模型用1/10成本實現3倍于GPT-5的訓練效率。而美國政府還在為“無人機該歸FAA還是國防部管”爭論不休。
基建狂魔的降維打擊更令美國絕望。當特朗普承諾的1萬億美元基建計劃還在國會扯皮,中國已建成5.6萬公里高鐵網。
2025年中歐班列開行量突破2萬列,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因中國運營沖進歐洲前三。
既然美國媒體,自己列舉的這么清晰,那美國能把作業抄明白嗎?
雖然華盛頓高呼必須學習中國組織經濟的方能催動“美國再次偉大”,但美國的致命短板卻是規模不足,沒有足夠大的市場、勞動力和產業鏈來攤薄創新成本。
雖然建議“抄中國作業”,比如建10個“先進制造特區”,復制蘇州工業園模式,設立1萬億美元國家風險投資基金,對標中國“大基金”甚至提議讓商務部變身“產業司令部”,統籌半導體、新能源發展。
但美國能抄成功的幾率卻是太小。
首先便是這美國已經政治兩極化。民主黨議員痛斥“這是社會主義陰謀”,共和黨保守派尖叫“背叛自由市場”。
而馬斯克主導的政府“截流”反腐已得罪左翼精英,產業政策需要兩黨共識此刻成了笑話。
另外金融霸權已經反噬了美國工業根基。華爾街大佬寧愿拿錢買國債,也不愿意把錢投資到十年才回本的工廠,當資本沉迷短期套利,誰愿苦熬制造?臺積電亞利桑那工廠的爛尾樓已是前車之鑒。
況且,特朗普如此大張旗鼓向全球征收稅款,為的便是利用懲罰性關稅促進美國資金市場回流,但強征的稅款卻導致盟友體系正在崩解。
特朗普威脅“不交保護費就撤軍”,德國總理轉身訪華簽下120億歐元電池訂單。曾鼓吹“聯合盟友對抗中國”的盟友們絕望發現,向美國低頭也換不來自尊。
所以也不難怪,外界戲謔,特朗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執念,正演變成“讓中國再次偉大”的黑色幽默。
那同樣都是“讓國家偉大”,中美差距又在哪?
特朗普的短視
實際上,這兩國的根本差異就在于戰略思維。
中國把壓力當跳板,美對華加稅34%,人民幣跨境支付反增47%。美禁售芯片,華為突破7納米工藝。美搞“小院高墻”,中歐班列卻突破2萬列。
當美國沉迷零和博弈,砍掉國際合作項目時,中國正用“投資+疫苗+輕工業”套餐拿下54個非洲國家。
更深層的是策略不同。中國推出特定計劃,能十年如一日聚焦芯片攻關,而特朗普的萬億美元基建計劃,可能因明年大選易主就爛尾。
當深圳用五年建成全球最大低空物流網,美國FAA還在為“無人機送貨是否威脅客機安全”聽證12次。
巨大的差異,在兩國之間早已拉開,況且歷史給過美國機會。2017年特朗普首度執政時,中國新能源車產量不到美國一半。八年過去,中國在鋼鋁、電池、光伏、高鐵等20個領域登頂全球。
牛津經濟研究院數據更是警告特朗普:美國若強拆中國供應鏈,本土通脹將飆升11%。
所以,如今的美國,不僅中國作業抄不明白,甚至妄圖破壞中國“作業”,已然是到了“傷敵八百,會導致自損一千”的地步。
更何況,對抗不如對話,封鎖不如開放。
但特朗普想不通,關稅強征也只是暫時停止,不說中國作業能夠抄的明白,如今對于中國的超前發展,從美媒開始建議特朗普“抄中國作業”開始,美國便已經清楚,對于當今中國工業,美國怕是已只能“只可遠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