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三國第一人?很多人應該會選曹操。
曹操生在富貴之家,20歲出仕,36歲起兵討伐董卓,42歲迎奉天子,46歲在官渡打敗袁紹,54歲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進位丞相。
但同年兵敗赤壁,對曹操打擊極大。
可以說,這次失利是曹操人生的轉折點。
赤壁之戰前,曹操兵精糧足,順風順水,篤信天下可定。
赤壁之戰后,他干啥啥不順,開始懷疑人生,漸漸沒了一統天下的雄心。將主要精力用于安定內部。
不過總體而言,曹操從36歲創業,用十七年時間統一北方,又用十三年掌握時間漢朝大權。這份成績單,還是遠強于同時代的競爭對手。
然而,跟劉邦打天下的效率一比,曹操的差距就非常明顯了。
劉邦早年一事無成,48歲起兵,人生突然開掛。50歲滅秦,51歲封漢王,56歲打敗項羽統一天下。62歲駕崩前,還帶走了韓信、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王。
如此逆天的履歷,放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驚人的。
以至于功臣集團清洗呂氏一族后,代國中尉宋昌對當時還是代王的漢文帝說:當初群雄并起,大家都認為自己可以做皇帝,但最后得天下的只有高祖。現在除了劉氏,沒人敢覬覦皇位,你放心前往京城登基。因為你爹使“天下絕望”!
都是創業打天下,曹操的出身、家底也比劉邦厚,成績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
咱們分幾方面分析。
首先是時代背景。
有觀點認為,秦朝末年,六國貴族已經被秦始皇嚴重削弱。劉邦身處舊貴族淪為過街老鼠、新興豪強又沒成長起來、小家庭制盛行時代,統一難度相對較低。
而曹操所處的時代,地方豪族與儒學相結合,形成了士族階級。
雖說此時的門閥士族還沒有強悍到后來“王與馬,共天下”的地步,但他們依然是阻礙統一的重要力量。
面對尾大不掉的地方勢力,曹操顯得很“擰巴”。
他一方面與士族合作,一方面又重用親族,防著士族。
這就導致不少人,如荀彧,始終心向漢朝,與曹操不是一條心。
直到曹操死后,曹丕做出讓步,推出九品中正制,承認世家大族的地位,曹魏內部矛盾才算暫時解決。
歷史進程論,有沒有道理呢?
有的。
但概念過于寬泛,咱們說點具體的吧。
據《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總戶籍人口約5959萬。
若以秦嶺、淮河一帶為界,北方約占戶名總數的77.5%,南方僅占22.5%。
另據《漢書·食貨志》記載,西漢五大經濟中心:洛陽、邯鄲、臨淄、成都、南陽。
有四個都屬于北方,僅成都位于秦嶺、淮河以南。有較為完善的經濟體系。
這其實也能解釋,為何當初劉秀統一全國時,南方僅公孫述有能力跟劉秀掰腕子。
其余南方割據勢力,毫無存在感。
秦末比西漢末年又早了兩百年,可以想象,當時的南北差距只會更大。
那東漢末年是個什么情況呢?
由于缺乏統計,不得而知。
不過參考《《續漢書·郡國志》記載,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全國人口約4915萬。
其中南方益、荊、揚、交四州(不含南陽郡),合計1493萬。
南方人口占比上升到了30%。
你可能會說,這不還是“北重南輕”嗎?
確實,直到宋朝前,南北經濟都不均衡。
但別忘了,漢末群雄爭霸,北方的戰爭烈度遠遠大于南方。
由于相對穩定,許多人為躲避戰亂,逃到了南方,為南方補充了大量勞動力。
此外,北方高強度的戰爭,亦使不少人才南遷。
典型例子就是劉備,在中原無法立足,被曹操攆到了荊州。
不僅是劉備,其帳下的三大謀主:諸葛亮、龐統、法正。
除龐統是荊州襄陽人外,諸葛亮和法正,也都來自北方。
還有孫權麾下的江表十二虎臣,有五位來自北方。正兒八經的江東土著,只有董襲和凌統。
大量人才南遷,影響深遠,使得從未有過存在感的江南軍閥,在漢末亂世隱隱具備了與北方抗衡的實力。
前面說了,赤壁之戰是曹操人生的轉折點。
若是身處秦末和東漢初年,當曹操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后,南方基本可以傳檄而定。
后來劉琮舉州投降,馬騰自愿入朝,劉璋幾度遣使,也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赤壁之戰打亂了這一歷史進程。
經過十余年發展,孫氏在江東已成氣候。孫權不甘心寄人籬下,決心聯劉抗曹。
而這場赤壁大戰,也開了南北方對抗的先河,并在之后反復上演。
當然,誰都有陰溝里翻船的時候。劉邦在彭城敗得比曹操更慘。
但劉邦以關中、巴蜀為根據地,加之蕭何鎮守安撫,不用擔心后院起火。
彭城之戰后,還不到一個月,劉邦又重整旗鼓,與項羽正面硬剛。
同樣是大敗,曹操卻因為內部極不穩固,赤壁之戰后,陷入被動,不得不專注于維穩。
這一停,就是四年。
四年時間說長不長,但也足夠劉邦打敗項羽了。
對于劉備、孫權而言,更是寶貴的發展機遇期。
等到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收拾了馬超、韓遂等西北軍閥,再次南征孫權時,發現平定江東已無可能。由此不禁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
另一邊,孫權挾赤壁之威,拿下半個荊州后,順勢清洗了江東集團內部的擁曹派。
剩下支持孫權的人,如魯肅、呂蒙、甘寧等,在曹操手下,撐死也就混個郡守,哪有扶持孫權登上帝位,做從龍之臣威風?
如此一來,江東集團自然不愿意重回東漢框架內。
劉備顯然也不可屈服于曹操。
三足鼎立之勢已然注定。
說完時代背景,再聊聊個人能力。
韓信曾說過:“陛下(劉邦)不過能將十萬。”
在韓信看來,劉邦最多只能帶十萬兵,再多就亂了。
事后證明,韓信的評價并非空穴來風。
很多人也是因此,覺得劉邦是個菜雞。
但請注意,同樣的話,韓信說得,不代表其他人也有資格說。
任何一個時代,能執掌十萬大軍的人,都是鳳毛麟角的存在。
秦末漢初,除了項羽、韓信,劉邦打仗還真沒虛過誰。
如大秦最后的名將章邯,早年攻滅起義軍周章、田臧、李歸、鄧說、伍徐,斬殺齊王田儋、魏王魏咎、魏相周巿、楚將項梁、楚國柱國蔡賜。好不威風!
然而自打碰上劉邦,章邯的畫風就變成這樣了:
沛公與項梁共救田榮,大破章邯東阿——《漢書·高帝紀上》
軍濮陽東,復與章邯戰,又破之——《漢書·高帝紀上》
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稘h書·高帝紀上》
擊三秦軍壤東及高櫟,破之?!稘h書·曹參傳》
引水灌廢丘,廢丘降,章邯自殺?!稘h書·高帝紀上》
誰敢想象,幾乎憑一己之力扭轉戰局的章邯,對陣劉邦,竟然一次都沒贏過。
還有楊熊,被司馬遷評價為能與章邯齊名的猛將。
碰上劉邦,三戰皆敗,氣的秦二世勃然大怒,遣使將楊熊斬殺。
咱接著看,這是在巨鹿之戰中立下大功,驍勇善戰的英布。
及籍殺宋義河上,自立為上將軍,使布先涉河,擊秦軍,數有利。籍乃悉引兵從之,遂破秦軍,降章邯等。楚兵常勝,功冠諸侯安,諸侯兵皆服屬楚者,以布數以少敗眾也?!稘h書·英布傳》
碰上劉邦,英布一戰敗北。
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軍于會缶。布走,令別將追之。
你可以說劉邦菜,但要加定語:比項羽、韓信菜。
即便是冒頓,也沒有必勝把握。
至于其他人,就別來碰瓷了。
事實上,劉邦最強悍的還不是軍事能力,而是其自制力和統帥力。
劉邦進咸陽時,看到那豪華的宮殿、美貌的宮女和珍寶異藏,頓時就經不住誘惑,開始盡情享樂。
但當張良勸他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要保持清醒,繼續前進?后,劉邦馬上就能拉上褲襠,約法三章。
后來,劉邦聽取蕭何的建議,拜韓信為大將軍。
很多人會覺得,韓信有大才,劉邦拜他為大將軍是理所應當的。
然而韓信登壇拜將時,他還沒有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更重要的一點,韓信的年紀比劉邦小很多。
80、90后應該深有體會,在老輩人眼里,年輕人永遠是“垮掉的一代”。
每當新一代年輕人步入社會的時候,總會被老人口誅筆伐:“一代不如一代”。
最早是80后,被認為是溫室里嬌生慣養的花朵,根本無法扛起社會的大梁。
隨著80后步入而立之年,社會又對90后充滿不信任,給他們扣上“腦殘”、“非主流”、“任性難管”等帽子。
事實證明,不管哪個時代,承認年輕人優秀,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是非常困難的。
但劉邦就能做到。
他貴為漢王,卻敢于重用當時還籍籍無名,身為晚輩韓信,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劉邦不僅識才,敢于用才,還非常大方。
楚漢戰爭期間,陳平找到劉邦,說需要一萬金做活動經費,用于離間項羽和范增、鐘離昧的關系。
劉邦二話不說,直接給了四萬金。
有人心生不滿,對劉邦說,陳平趁機私吞資金。
劉邦卻表示,只要事情能辦好,錢財都是小事。
按照現代標準,劉邦就是完美的老板典范。
他雖然時常表現得很粗鄙,比如辱罵下屬,甚至往儒生帽子里撒尿。
但他不雙標,他可以罵你,你如果有理,也可以罵他。罵完后,他不僅不生氣,反而還重重賞賜你。
待遇方面,劉邦真沒虧待過誰。
那曹老板的能力如何呢?
諸葛亮曾評價曹操:“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
意思就是說,曹操的智能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
縱觀漢末三國,曹操的軍事能力相當卓越。
政治上,曹操采納毛玠和荀彧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奉主上以從民望,通過借雞生蛋,迅速吸納人才,建立起優勢,擺脫袁紹控制。
但我們評價開國之君,不能只看這些,還要看穩定局勢和建立新秩序的水平。
而這恰恰是曹操的弱勢,同時也是當年項羽與劉邦的差距之一。
就比如說誅殺名士邊讓,兩屠徐州。
曹操干的這些事,全憑個人好惡,并非為了統一天下大業服務。
殺了邊讓后,曹氏集團依舊招攬名士、豪族。
曹操顯然并不是為了打擊門閥士族而殺人,單純就是因為邊讓看不起他。
兩屠徐州,曹操也沒有什么政治目的,殺誰不殺誰,打擊誰拉攏誰,一概不考慮。
曹操甚至都沒想過屠了徐州后,要怎么處理無主荒地。
諷刺的是,曹操早年目睹軍閥混戰,寫下“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等他也做了軍閥,下手比誰都狠。
類似的情況還有宛城之戰。
張繡本來都投降了,曹操硬是耐不住寂寞,非要張繡的嬸嬸陪睡。
結果不僅一“炮”害三賢,坑死了嫡長子曹昂、愛將典韋、侄子曹安民,還因此耽誤了大把時間。
等張繡主動來降,已經過去了一“坤年”。
人生在世,能有幾個一“坤年”可供揮霍?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屯田被史書贊譽。
但細看就知道,曹魏的屯田,幾乎相當于農奴制。
曹操把士兵的家人都綁架在田地上做人質,無論軍屯還是民屯,享受好處的,只有曹操的親近。
由于得利的只是一小撮人,所以曹氏集團的基礎才會非常薄弱。
諸如徐州、兗州、青州、司隸、冀州,被曹操據有后,都發生了大規模叛亂。
曹魏屯田
基本盤不穩,曹操只能拿出大量精力用于平叛,維持內部穩定。
赤壁之戰后,維穩甚至成了曹操的主要工作。
沒辦法,隱藏在暗處的不滿非常多,一個火苗就能點燃整棟大樓。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攻張魯,據有漢中。
司馬懿趁機進言:“蜀人未附,而(劉備)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
單純從軍事角度討論,曹操應該去試一試。
但由于高度依賴親族,親族之中又缺少獨當一面的帥才,且曹操又急著回去安排后事。
這個統一天下的最后機遇,便遺憾錯過。
回看歷史,可以發現曹操晚年的境遇與項羽頗為相似。
都是基礎打得不夠牢固,內亂不止。
作為對比,劉邦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漢軍攻克一地,并建立統治后,即可完全穩定下來。
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劉邦基本沒犯錯,也就沒有出彩的表現,容易被忽視
曹操由于自制力不足,整出不少幺蛾子,表現反而顯得更精彩,引人注目。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評價過劉邦和曹操。
評價曹操時,李世民說“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p>
評價劉邦時,李世民說“昔漢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劍定天下,既而規模弘遠,慶流子孫者,此蓋任得賢臣所致也?!?/p>
李世民也是人,其評價并非金科玉律。
但作為行業內成績優越的頂尖大佬,李世民對兩位“同行”的評價,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曹操與劉邦同時代,或許會放棄創業。安心做一個征西將軍。
正如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的自述:欲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后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